霍光是一位極其復雜的權臣。
他是冠軍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是漢武帝親自任命的托孤重臣,歷經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期間還主持廢立昌邑王劉賀。
他生前位極人臣,后人將他與伊尹相提并論,稱為“伊霍”,以“行伊霍之事”代指權臣攝政廢立皇帝。
他死后僅僅兩年,霍氏一族因謀反被漢宣帝夷族。
若是到此為止,或許他就像歷史長河中那些下場凄慘的權臣一樣,生前享盡權柄之益,死后家破人亡遺禍子孫,成為古往今來權力爭斗中一個不那么特殊的注腳。
但是在霍氏一族謀反大案暴露后,霍光之墓未被株連,依舊陪葬茂陵。
而在他死后十七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往昔輔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畫十一名功臣圖像于麒麟閣,霍光赫然位列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
需知當時霍光已經變成一抔黃土,霍家的謀反大罪早已塵埃落定,即便宣帝將霍光開棺鞭尸,朝中亦不會有人進言勸諫。
可宣帝不僅沒有這樣做,反而給予霍光死后哀榮,似乎在他看來霍光和霍家并無關聯。
從這個角度來看,至少宣帝心中對霍光無恨,或許他從不認為霍光是野心勃勃窺伺皇位的權奸。
這些史料在太子姜暄的腦海中一一浮現,他望著薛淮沉穩內斂的神情,狀若平靜地問道:“薛侍讀認為霍光是大漢忠臣?”
“臣并無此意?!?/p>
薛淮搖頭道:“霍光雖無篡權之實,但他在掌權之時的諸多舉動,仍舊失了身為臣子的本分,光是他隱瞞遮掩其妻毒殺許皇后一事,便已逾越君臣之道。臣只是在想,霍光從昭帝時期的中興能臣,到后來擅行廢立的權臣,這期間沒人能夠制衡和監督他的權勢,導致他最終帶著霍家走上那條死路?!?/p>
太子漸漸品出一些深意,徐徐道:“不止如此,實際上在孤看來,武帝臨終時的安排才是后面一切動亂的根源?!?/p>
薛淮略感意外。
他今日講霍光是想試探太子對君臣關系、朝堂體制的看法,同時帶著幾分隱晦的提示。
在沒有開盤之前,誰都不能斷定太子是否會失去儲君之位,薛淮亦不敢倉促定論,因此他要爭取暫時遠離朝爭旋渦,避免成為各方利用的對象。
然而太子主動找上門來,他也不能表現得太過平庸,只能盡量把握好其中分寸。
思來想去,以史為鑒或許最適合他如今的身份與地位,既能給太子留下一個好印象,又不會顯得自負輕浮。
薛淮鎮定心神,誠懇地問道:“殿下此言何意?”
太子溫言道:“武帝臨終前安排四輔臣,本意在于讓他們互相牽制,然而他忽略了霍光曾出入禁闥二十余年,于禁軍中安插大量霍氏親信。在沒有明確四輔臣位次的前提下,權爭不斷趨于激烈是一定會出現的狀況。昭帝登基主少國疑,四輔臣除了金日磾早逝,其余三人又怎會將年僅八歲的天子放在眼里?”
他還有句話沒說,自古以來廢長立幼才是真正的禍根!
薛淮心中一凜。
他讀懂了太子的未盡之言,對方分明是在隱喻當今局勢。
代王雖已成年,但其人性情乖張行事莽撞,若是讓他即位大寶,于大燕而言恐怕是難以想象的災難。
而太子成熟穩重久經磨礪,顯然是新君的不二之選。
薛淮此刻不禁暗嘆,他是想借霍光一案提醒太子,陷入權力旋渦里的人無法決定自身的命運,進一步可能粉身碎骨,退一步同樣是萬丈懸崖,身不由己才是真實的寫照。
太子確實想得更深,卻稍稍偏離方向,他在用這樁典故暗示薛淮,支持他這位名正言順的儲君才是明智的選擇。
簡而言之,兩人看待問題的角度本就南轅北轍。
意識到這一點,薛淮明智地閉口不言。
太子卻是談興正濃,繼續說道:“今日之前,孤一直認為霍光是毫無疑問的奸臣,但是現在孤覺得,霍光亦有諸多無可奈何之處。他生前曾數度還政于宣帝,可是已經太遲了,宣帝或許不會清算他本人,卻絕對不會放過整個霍家,這不單單是因為許皇后之死,而是因為霍家的存在已經嚴重危及皇權的穩固。說到底,這還是武帝臨終前留下的隱患。”
見他反復強調這個問題,薛淮知道他想聽到怎樣的回答,卻只是信服地說道:“聽完殿下這般分析,臣只覺得豁然開朗?!?/p>
太子笑瞇瞇地看著他,贊道:“今日聽薛侍讀講史,孤才是獲益匪淺。侍讀由淺入深以小見大,雖然年輕卻學識淵博,不愧探花之名?!?/p>
薛淮微微垂首道:“殿下謬贊?!?/p>
太子看了一眼外面的天色,隨即命人奉上宮中的點心,顯然不想這么早就放薛淮離去。
薛淮對此坦然接受,再者勞神費心半日,他確實有些饑餓,于是向太子告聲罪,不急不緩地吃著點心。
太子只隨便用了一小塊,然后便神情溫和地品著香茗。
不遠處,東宮首領太監鄧宏靜靜地看著這一幕,視線在薛淮背影稍稍停留,心中對這位年輕的翰林有了不一樣的評價。
他在心中默念道:“看來往后要多留意薛府的動靜,殿下已經很久沒有看重這樣年輕的官員。”
片刻過后,薛淮停下動作。
太子自覺火候已到,開門見山道:“雖說如今你已升為翰林院侍讀,再往上怕是有些難,畢竟無論侍讀學士還是侍講學士,大多需要一定的資歷,否則難以服眾。在孤看來,于你而言將來去詹事府是更好的選擇,不必一心待在翰林院苦熬,薛侍讀以為然否?”
他說得十分直接明確,而這早在薛淮的意料之中。
今日入東宮的重頭戲,便是太子向他拋來橄欖枝。
無論這場講學蘊含怎樣的深意,只要薛淮的表現還算合格,太子一定會邁出這一步。
這當然不是因為太子一見他就驚為天人,無論如何都要將他招攬至麾下,而是薛淮與代王的矛盾成為既定事實,且沈望對薛淮的看重顯露無疑。
至少在太子看來,沈望這次為薛淮鋪路的用意十分明顯。
薛淮身為翰林院侍讀,天然就是太子最好的籠絡對象,此舉絕對不會引起天子的猜忌。
種種因素交加,太子若是對薛淮不管不顧,連這種唾手可得的下屬都能視而不見,那他不如早點搬離東宮。
招納薛淮意味著拉近和沈望的關系,從而取得朝中清流一派的支持,這會大大增加太子順利登基的希望。
迎著太子略顯熱切的注視,薛淮冷靜地說道:“殿下,臣委實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臣蒙陛下恩典,十六歲被欽點為殿試探花,弱冠之年又升為正六品侍讀,理當安心履職沉淀自身,豈敢奢望高官厚祿?”
一個中規中矩的回答。
太子知道薛淮忠貞骨鯁的秉性,并不意外他會是這樣的應對,當下微笑道:“是孤急切了?!?/p>
薛淮垂下眼簾道:“殿下言重了,臣多謝殿下的賞識?!?/p>
太子擺擺手道:“孤先前便說過,你在孤面前不必太過拘謹,孤欣賞你的才學和能力,因此一時愛才心切。翰林入詹事府乃正常程序,孤此議并不逾矩。不過你的考慮也有道理,仕途切忌操之過急。等再過一段時間,你在任上有新的建樹,孤定會奏請父皇提拔你入詹事府,只望你屆時莫要推辭?!?/p>
“臣豈敢。”
薛淮知道詹事府是東宮屬官,自己只要一進詹事府,太子就能名正言順地對他施恩,然后和沈望逐漸加深聯系。
但他沒有拒絕。
太子對他的態度頗為滿意,也明白說到這個程度剛剛好,再深入下去未免顯得他這位儲君不夠沉穩。
禮賢下士也得有個度。
他滿懷期許說道:“天色不早,孤就不留你了,過幾日你再入宮為孤講學?!?/p>
薛淮遂起身行禮告退。
離開東宮之時,天上飄著蒙蒙細雨,寒意驟然襲來。
薛淮接過宮人送來的雨傘,邁步走入雨幕之中。
行出十余丈,他回首望去,只見三丈宮墻靜默矗立,影如霍光擅權的未央宮闕,雨水蜿蜒如墨痕垂落,恰似史官朱筆懸而未決。
傘柄上凝著的冰冷水珠墜入手心,像極了那些被雨打風吹去的忠臣貳臣——前人的榮辱皆被這連綿細雨蝕成青苔,覆滿玉階朱垣。
他腦海中響起太子那番諄諄叮囑。
“新的建樹?怕是又一場風波……”
“天地寬廣,何必囿于這方寸之間,不如離去?!?/p>
薛淮心中默念,逐漸堅定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