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0年6月1日,倒計時14天。
三線工程,始建于上世紀東方與那個更龐大可怕的北方巨**惡之時,是全人類規模最大的防核備災工程。
在那位老人的指揮下,橫跨三個五年計劃,投入超過千萬人力以及接近一半的國家財政,在國家西南地區的大后方建立起了一套完備的工業化生產體系,設立了為數眾多卻又不為人知的地下防核堡壘。
而他的這項決定留下的余澤直到末世仍在庇佑東方民眾。
泰蒙山脈,也即是泰山-蒙山山脈。
由于國際局勢的日益變化,隨著人類戰爭科技的不斷演變,早年的防核工程許多已經不再適宜當下,這數十年來新興建的類似設施已經不再局限于西南方向。
地下核長城的建設在幾十年中從未停止,尤其是最近幾年藍星形勢的快速惡化,相關工程頗有一種遍地開花的勢頭。
雖然地處人口大省,村落密集,散布如星,但東盟還是在深山里劃定了一塊區域,籌備了一座地下防核工程,借助本地較強的工業基礎,這座基地雖然規模不大,但設施完善程度要超過不少過去的老工程。
如今在緊急擴建的命令下,它的規模正在迅速擴大,地下部分如此,地上部分也逐步搭建了數量眾多規模龐大的混凝土堡壘,綿延半座山脈都是忙碌的施工景象。
至此,這座基地已經事實上失去了防核備戰應有的作用,它的位置已經暴露,天上不知道多少衛星正盯著這里。
但這不是逐日項目的人需要考慮的問題,來到這里后,蘇尋第一時間找人了解了基地的整體情況。
向他介紹的是負責這次改造項目的工程部隊總指揮秦昌,這位也負責統籌協調其它基地的籌備工作,級別不低。
前世蘇尋就認識這人,他也出現在蘇尋提交的名單上。
秦昌向蘇尋介紹道:“地下基地內的主要擴建任務是大圖書館,至于糧庫、能源、武器庫、工業中心、農業中心,這些單元本身已經規模不小,布局相對緊湊,擴建起來比較困難,我們選擇在地上給每一個模塊各自再建立一套備份,分布在離地下基地較近的位置,總體上呈現為三個堡壘群。”
“等完全建成后,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加起來,總體可以容納一萬名幸存者生產生活?!?/p>
“一萬人?”
蘇尋對這個數字很是驚訝,前世有多少個可以容納這么多人的基地?這種規模的地方在一省之內都算是數一數二的大型安全區了。
而這座泰蒙基地放在如今,規模上也不過是一個中等程度的存在罷了,甚至不是專門為保存人口所建設的。
在總體的規劃中,各三線基地的任務主要還是恢復生產,保存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文明成果,同時作為指揮和通訊中樞輻射周邊的城市避難所,真正需要接納大量幸存者,維系人口數量的,正是那些城市中正在修建和改造的避難所。
以如今的各地情報匯總來看,各地避難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是完全達標的,甚至遠遠超出蘇尋設想中的幸存者人數。
目前唯一的問題就在于是否有那么多幸存者能夠活下來了。
就這秦昌還不滿意,解釋到:“各類生產設備和物資儲存占據了大量空間,導致暫時無法容納更多的人員,但如果考慮超負荷的情況下,這座基地最多其實可以塞下四到五萬人?!?/p>
“不至于不至于,還是要優先保證安全?!?/p>
雖然蘇尋曾在秘境見過很多更加不可思議的造物,但這由人類鑄就的地下城池還是能讓他感到驚奇。
畢竟這是實打實的能在末世初期讓更多人活下來的設施。
想要了解這座基地,光靠走是沒必要的,一個人想走完整座基地都要花個幾天時間。
當然,里面有車輛,有電梯,有內部交通,但蘇尋還是只跟著秦昌看了看簡略模型。
“整個基地分為十層,地下部分最深處達到八十米?!?/p>
“這邊是糧庫,儲藏飽和后足夠滿足本基地三年的供應?!?/p>
嗯,夠一萬人吃三年。
“與之相鄰的是我們的農業分區,采用無土栽培的室內高密度種植技術,可以對基地內的蔬菜供應提供基本的保障。”
嗯,甚至還能吃上菜。
前世有蘇尋和徐煥兩個異能者存在的基地是不會缺乏蔬菜的,他們倆一個可以調動木屬性元素,一個干脆就能催化植物。
但對很多基地而言,蔬菜匱乏是一直要到末世中期馴化出可堪食用的變異植物才能解決的問題。
“但目前我們還是很難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肉食供應體系,根據目前掌握的情報來看,動物變異概率要比植物高太多了,大規模的牲畜養殖很難不會發生意外?!?/p>
蘇尋點點頭,問道:“目前有這相關的計劃嗎?”
“有的,最可靠最便捷的方法還是養雞,繁殖快,飼養簡單,還能產出蛋類。”
但也容易搞出一大堆喪尸雞群或者變異雞群。
對方沒說,蘇尋也知道他的顧慮,他沉思了一會兒。
養雞確實是個可行的路子,這種動物在人類的飼養下可以說繁盛到了極點——全球人類每年消耗掉六百多億只雞,足夠證明其飼育手段和體系的成熟完備。
“造吧,回頭我們討論一下,盡可能做一些提前的防護工作,這個東西我們不造,周邊地區就更沒有能力,未來或許就要依靠我們去給各個避難所供應肉蛋。”
“如果能拿出一個比較合適的方案,可以盡快在其他基地進行推廣。”
秦昌點點頭,繼續為蘇尋介紹。
“這里是武器庫,主要儲備各式槍械、彈藥,臨時裝備了不少消音武器,而一些裝甲車輛將來預計安置在地上的混凝土堡壘中?!?/p>
“工業中心,我們拆除了一些自動化設備——其實本來也沒有多少,太先進的裝備不說大災變,也抗不過核彈造成的電磁輻射,最主要的問題則是一旦出現問題很難維修?!?/p>
“這里的機床都傾向于簡單化,基礎化,易操作,易維修,我們在這里存放了全套技術圖紙,基本可以讓這些設備自我復制。”
“主要材料來源,這個大部分還是需要靠回收了,城市建筑中儲備了大量優質鋼鐵,進行回收要比自己去冶煉鐵礦簡單了太多。”
“至于三酸兩堿,本基地中原本沒有相關基礎,但距離較近的新甫市有一個產業園,現在正在進行炸藥生產,大災變之前會進行清空并將工業設備封存,未來可以快速恢復生產?!?/p>
“依托這個產業園,幾個避難所已經在建設中了,那里會成為一片規模比較大的安全區,在末世之中可以與基地互相守望?!?/p>
蘇尋拍手稱贊,又問道:“驅動這些設備的能源主要依靠哪里?”
秦昌指了指腳下。
“地下最深處,有一座小型核反應堆,是這座基地剛剛建立時就安置妥當的,當時也算是艦載核反應堆的一個試驗型號,在保養妥善的情況下可以為基地供給電力至少百年,所需的核燃料已經封存進能源倉庫了,而且我們有一套完整的燃料棒生產工序?!?/p>
不愧是戰備省,蘇尋如此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