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滿朝文武這才知曉皇孫殿下的恐怖。
這就是更改科舉制度之后篩選出來的人才嗎?
無論是文官,亦或者武將。
他們的胸口處此刻都如同壓下一塊巨石。
以往他們或許會因為丁點的功勞而沾沾自喜,甚至是引以為傲。
但現在有李明浩這檔子事情出來后。
頓時覺得自己的一張老臉有些燥熱。
奶奶的,一個文官不老老實實的讀書寫字,竟然也學人家帶兵打架。
這也就算了,關鍵是人家打架不但贏了,并且還將敵人的國家給滅了。
以后還讓他們這些武將怎么活?
不滅個國家,恐怕都不好意思與同僚打招呼。
再向以往那樣肆意吹牛的話,恐怕丟人都會丟到姥姥家!
誰讓人家文官都完成了他們這些武將都沒有完成的壯舉呢?
原本心中有些慍怒的朱元璋,聽完李明浩的講述后,臉頰上的陰翳之色,一掃而空。
平靜的俯視群臣,更是要讓群臣好好的反省一番。
不要老是在朝堂上蠅營狗茍,既為朝廷官員,那就要為朝廷效力。
文官們此時看待李明浩更是瞠目結舌。
原本對于皇孫擅自更改科舉制度就很不滿意的他們,哪里會想到,這次科舉竟然會出現李明浩這等妖孽。
只是奉命出使一趟大越國而已,居然能夠搞出如此大的動靜來。
有這么一位文武兼備的同僚在。
他們平日之中暢談的之乎者也在其面前也是黯淡無光。
更多的則是深深的無力感,文章再好,在這種絕對的功勞面前,又算的了什么?
支持皇孫朱雄英的大臣們,眼中紛紛流露出羨慕的光芒。
因為他們清楚,憑借此事,李明浩日后在這朝堂之中,必然會占據一席之地。
可是那些站在朱允炆派系的官員們,臉色比上墳還要難看數倍。
之前出來一個楊士奇也就算了,現在又來個李明浩。
而那些通過科考尚未分配職務的士子們,還不知道有什么樣的本事。
皇孫朱雄英本事強大就算了,現在連他篩選出來的人才也能夠妖孽到這種程度,這讓他們日后還怎么與其爭斗?
對于官員們的態度,朱元璋很是滿意。
陰沉道:“此番大越國國王膽敢以下犯上,謀害我大明使團,實在是罪大惡極!”
“朕本欲出兵攻伐,但李愛卿既然已經將大越國滅了,也算是對其略施小懲,更讓其他附屬國引以為戒,朕便不再追究了!”
此時的朱元璋看待李明浩,那是越看越滿意,越看越喜歡。
這手段,這脾氣,與咱很對路子。
聽到這樣的話語,群臣無語了。
李明浩不知輕重,將大越國滅了。
咋到您這里,只能算是略施小懲呢?那要是大懲又該如何?
見群臣沒有吭聲,只能繼續道:“李明浩聽旨!”
李明浩趕忙上前,恭敬施禮道:“臣接旨!”
一時間,群臣的都將自己的耳朵豎了起來,都想知道陛下會如何安排此人。
只聽朱元璋繼續道:“朕,現在命你主管兵部!暫任兵部侍郎一職!”
對此,李明浩心中很是震驚。
在他看來,此番帶人出使大越國,若不是自己的冒失與魯莽,根本就不會死那么多人。
即便是自己后來將大越國滅了,為同僚們復仇,頂多就是功過相抵,不追究自己的過錯就已經算是走運了。
萬萬沒有想到,陛下竟然會這樣安排自己。
這是因禍得福,還是撞了大運?
不過趕忙大禮參拜道:“臣,領旨謝恩!”
此等任職命令一出口,群臣大為震驚。
李明浩如此年紀就開始掌管兵部,這未免有些太過了。
但又想想這小子云淡風輕的將大越國給滅了,紛紛將反對之言咽了回去。
先不說這小子能否勝任這個職務,單單是質疑陛下的旨意,這個罪名自己就承擔不起。
而其他通過科考的士子們,紛紛對李明浩流露出羨慕與敬佩之色。
等了片刻后,見沒有人反對自己接管兵部。
李明浩這才再次開口道:“陛下,大越國國王已經被臣帶了回來,敢問陛下,該如何處置他?”
之前他雖然提到過此事,但大家的注意力全部落在你滅大越國的事情上,誰會注意到此等小事?
但滅國之風已經過去了,現在提起這茬,大家的興趣又被提了起來。
這可是一個國家的國王,即便只是一個小國家,一個附屬國的國王。
但對大明來說,也有著非凡的意義。
有了大越國的事情,日后大明便可以對周邊這些番邦小國有著明確的處理態度。
只要你們冒犯大明,那我們便可名正言順的將你滅了。
大越國的覆滅,更是起到良好的引以為戒效果。
當然,也有不少官員認為,李明浩此番做的太過了。
將大越國滅掉還不算,還將人家的國王給抓了回來。
如此一來,必然會加深兩國之間的矛盾。
既然沒有墜了大明的威嚴,又找回了面子,還是將這個大越國的國王放回去比較穩妥。
畢竟他已經見識到大明的恐怖,相信回去后,必定不敢再對大明有半點的冒犯之心。
主張一個恩威并施。
只是這等想法,在某些人的眼中,便是那樣的可笑。
對待敵人的仁慈,那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在你強大的時候,這些附屬國就會如同哈巴狗一樣溫順,對你搖尾乞憐。
當你遭受危機的時候,這些附屬國必定會漏出獠牙,想要分一杯羹。
他洪武大帝是怎么得來的天下,那可是一刀一刀殺出來的,自然會懂得放虎歸山的道理。
他會讓這些敢于冒犯大明的人知道,這是他一生之中,最錯誤的一個決定。
更要讓這些人聽到“大明”兩個字后,舉國都要瑟瑟發抖。
只要大明使者出現的地方,他們這些小國都要臣服,不敢升起一點的異心。
否則的話,大越國就是他們的下場。
而李明浩不知道的是,自己前腳在占城離開后。
占城國王,便再次派遣使臣前往大明。
同時,更是將往年納貢的禮品提高了幾倍之多。
依舊上上一次出使大明的使臣。
只是此次前來與上一次前來,完全是兩個心情。
之前求援,滿心的擔憂與恐懼。
如今占城危機已經解除,有的只是開心與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