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徐聞薨逝之后,七十五歲的世子徐明繼位,成為第二代越王。
他嚴格遵循先王的遺訓,將越王嫡系一脈的子孫遷往東瀛封國,確保家族在外有穩固的根基。
徐明自少年時隨鄭和下西洋,這些年大多時間在海外生活,對大明本土本就沒什么留念的。
好在,武成郡王徐華與建安侯徐謙一脈的子孫,仍然堅守在神州大地,守護著家族的根本。
盡管徐家依舊雄威四方,家族聲勢依然赫赫一時,然而,隨著歲月流逝,朝中權力逐漸削弱,不再如往昔那般強盛。
隨著時間的推移,武成郡王徐華和建安侯徐謙相繼去世,越王府的勢力漸漸淡出了大明的政治核心。
然而,在東瀛封國,越王一族的名望依然如日中天,威望遠超朝廷,成了當地的傳奇。
即便如此,時運難測,家族雖然尊崇依舊,但也未能避免困厄。王朝的興衰,往往由時局的風云所決定。
成化三十一年,四十二歲的成化帝駕崩。
群臣為其上尊謚,廟號“世宗”,謚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圣孝純皇帝”,葬于茂陵。
廟號是對皇帝一生功業最為精煉的總結。
“世宗”這一廟號,通常授予在王朝發展關鍵時期,作出重大變革或中興的大帝。
成化帝勵精圖治,銳意革新,使大明步入了蒸汽時代,國家富強,疆域遼闊,堪稱一代雄主。
八月金秋,二十五歲的皇太子朱佑極繼位,改年號為“隆啟”。
新皇雄心勃勃,立志效仿先祖遺志,開疆拓土,建立更為強大的帝國。
此時,奧斯曼帝國日益強盛,自滅拜占庭后,勢如猛虎,吞并四方,海軍橫掃紅海。
大明若不先發制人,必有大患。
朱佑極以其敏銳之目光,深知大明之敵,乃不可忽視,欲以智勇,扭轉乾坤,捍衛國運。
然朝中多為成化朝的舊臣,這些老臣行事穩重,深怕冒進,不愿開疆拓土。
乾清宮內,隆啟皇帝朱佑極面色憤怒:“這些老臣居然還想效仿越王專權,對朕處處掣肘!”
新皇登基,必然受到老臣的打壓,這是自古不變的官場情景。
甚至有人借機批評越王府,稱越王當年專權,行廢立皇帝之事,有違臣子之道,請旨清算徐家。
不用說,這些都是被越王府打壓過的人,當年越王在時,其人畏畏縮縮,蠅營狗茍。
徐聞一死,立馬跳出來背刺。
隆啟帝大怒,當庭斥其老邁昏聵,口出狂言!
他深知當年越王專權,是為了大明江山的安穩和拓展,正是那份決斷和膽略,才有了如今的大明。
如果讓這些頑固不化的老東西掌權,大明的未來恐怕會更加撲朔迷離。
朱佑極越想越氣,心中積壓的怒火難以抑制。
思索片刻后,他下令:重新啟用越王府的門人,允許徐氏子孫入閣。
朱佑極對成化朝舊臣極不信任,遂開始倚重外部勢力。
徐家子弟適逢其時,紛紛回朝入仕,輔佐朝政,逐漸成為大明治國安邦的重要力量。
其中,徐家后代中最為出色的當屬徐煌。
越王五世孫徐煌,生有重瞳,英姿勃發,才俊卓絕。
繼承祖業的他,志向遠大,心懷宏圖,立志重振越王的威名,建立赫赫大業。
十五歲便晉升為千戶,隨伯父徐昭出征海外,征討奧斯曼帝國。
這位重瞳少年如霸王轉世,不僅勇武出眾,智謀也堪稱一絕,深諳兵法韜略。
他數次帶領數千精兵,深入敵境,其戰術高妙,以奇兵制敵,攻城拔寨,連下十四城,勢如破竹,斬將奪旗,威震四方,累功至正二品龍虎將軍。
隆啟三年春,愛琴海的浪濤拍打著君士坦丁堡的殘垣。
這座千年古堡外,炮聲隆隆,殺聲震天。
徐煌騎馬駐于城墻下,目光炯炯,異色雙瞳倒映著熊熊烈火。
征戰五年,他已經從當年青澀的少年,磨礪成為年青一代出色的軍事統帥。
“今日之后,奧斯曼帝國將成為歷史!”
徐煌伸手接住飄落的海鷗羽毛,耳畔傳來遠處海風吹過的濤聲。
排山倒海的浪聲,像是將士們為即將到來的勝利歡呼。
“將軍,越王殿下已至!”后方士卒高聲傳來。
徐煌聞言,整了整戰袍,策馬快步迎去。
第三代越王徐林騎著白鬃戰馬,踏步而來。
其身披甲衣,氣宇軒昂,神情矍鑠,目光如炬,正如帝王巡視,威儀十足。
徐煌立馬拱手行禮:“大將軍!”
徐林是徐煌的叔祖,年已花甲,為征西大將軍,總掌對奧斯曼帝國的戰事。
“好小子,干得不錯!”
徐林拍了拍徐煌的肩膀,語氣中透著滿滿的贊許。
遙想當年,祖父徐聞對重瞳寄予厚望,如今不過二十歲,已然小有成就,令人欣慰。
這幾年來,徐林對徐煌提攜甚多,每逢大戰,必召其至身邊,給他立功機會。
“滅了奧斯曼,孤會向朝廷奏請,封你為伯爵,至此方圓千里之地,任你挑選。”
徐林語重心長道。
“謝大將軍!”徐煌恭敬回禮,內心卻早已翻江倒海,未曾言說的豪情,藏在那一聲聲的感謝中。
滅國之戰,還是奧斯曼這般強大的帝國,此戰之后徐煌必定會在大明史上留下濃重一筆,加官進爵不在話下。
當天下午,三聲震天動地的炮響,瞬間撕裂了君士坦丁堡的黃金門。
隨著三聲震天動地的炮響,君士坦丁堡的黃金門轟然倒塌。
徐煌親率三千鐵騎沖入濃煙,馬蹄踏過圣索菲亞大教堂的彩磚,異色雙瞳在火光中流轉著妖異的光芒。
當他的方天畫戟挑落新月旗時,幸存的守軍竟紛紛跪地。
這些虔誠的穆斯林,竟將重瞳少年當成了傳說中的“雙日先知”。
五月初五,在查士丁尼廣場的受降儀式上,奧斯曼蘇丹被迫交出那柄象征其帝國榮耀的佩劍。
徐煌接過佩劍,心中百感交集。
歷時數年征戰,諾大的奧斯曼帝國,硬生生的被大明帝國擊碎了,連同它那曾一度令西方膽寒的強大軍隊。
如今這西方帝國的疆域,已經全部歸入大明版圖,成為大明的領土。
此刻,奧斯曼帝國已經傾覆,威脅已消除,大明之勢,如東風壓倒西風,氣吞萬里如虎。
得勝回朝,徐煌于奉天殿受封伯爵。
為了表彰他的功勛,隆啟帝將愛琴海周圍方圓千里之地,作為其封地,賜予徐煌,作為對他在此戰中的杰出表現與貢獻的獎勵。
隆啟帝朱佑極鼓勵將士對外征伐,并對有功將士賞賜海外封地,只要擁有爵位,就有封地。
大明的疆域,愈加遼闊,遠闊萬里,國威日盛。
至于疆域太大如何有效管理?
隆啟帝的想法很簡單,誰打下的誰去管理,只要是我大明的臣子,哪怕在外自立為王亦無不可(前提是奉大明為正統宗主國)。
百余年之后,我華夏族群遍地開花,這才是世界大同!
至于統一天下,那是后世帝王的事,朕只負責開疆,提升華夏民族的疆域極限!
為什么這么做?不勞民傷財?
隆啟帝直言,一個王朝不在鼎盛時開疆拓土,難道要馬放南山,等衰弱的時候,被外人欺負?
隆啟帝獨特的治國理念,使大明從內到外得以煥然一新,帝國臣民更加積極擴張,進入了一個比蒙古人“黃禍”更兇猛的擴張時代。
最開始,有豐富海外作戰經驗的徐氏子孫最先下手,四處征戰。
第二代越王徐明執掌大明海軍數十年,世界各地的要沖之地,風土人情,郡王府均有詳細記載,征服起來事半功倍。
不光功勛家族這般,就連沿海的各大海商家族,也打造戰船征服大海。
大航海時代初期,外面有太多的未知島嶼和廣袤土地。
別說全副武裝的明軍,就是尋常的家族護衛隊,帶著百余桿火槍,駕上放著幾門火炮的木船,也能輕松打下一個島嶼,建立貿易站。
短短十年間,華夏族群便幾乎占據了歐亞大陸所有適合生存的地盤。
連剛剛成立的俄羅斯大公國,也被推倒瓜分。
歐洲各國瑟瑟發抖,年年派人稱臣納貢。
在帝國擴張的浩大氣氛中,徐煌自然不甘落后。
作為大明帝國青年一代的軍事將領,徐煌年僅二十出頭,人生豈能僅僅滿足于眼前的榮光與安逸?
更何況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聽到族中的戰報,如大房的二叔徐奉拿下呂宋,作為自己的封地。
三房的堂兄徐譽攻占了馬六甲,六房的姑姑一家盤踞在好望角,專門對往來的商船進行收稅......
世界各地全面開花,再不下手就遲了!
于是,徐煌將目光投向了美洲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