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老鼠懷孕后,算上提子、母山羊,家中的孕婦總數飛漲到了八個。
好在這些孕婦不用陳舟悉心伺候,尤其是母山羊和提子,連投喂食物都不需要,給他省了不少心。
……
自7月26日開始,陳舟的“制陶計劃”正式動工。
時隔近一年,貼吧老哥傳授的制陶制瓷要訣大多已從腦海中消失,多虧他早早將這些事記在了筆記本上,不然就要從頭摸索了。
貼吧老哥的“小竅門”主要以制瓷經驗為主,關于制陶只有少少幾行。
其中交代了燒制的陶器如果器型比較大,不能用一整塊泥巴一次性塑造成型,而是要將泥巴捏成長條,一圈一圈往上摞。
陶器燒好后,可以敲擊或通過盛水來驗證陶器能不能用。
除此之外,貼吧老哥的小竅門中還提到了:
制造大型陶器,比如缸和壇子,除非陶土質量極高,不然是無法完全用泥巴塑造的。
就像建造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筑一樣,為了穩住陶器的形狀,最好在泥巴中放置一些編織好的藤條或者樹枝,那樣能顯著增加燒制大型陶器的概率。
此外,制陶的泥巴也有講究,可用紅色黏土,也能用白色黏土或黑色黏土,在和泥的時候,最好要往里面摻些沙子。
至于土和沙子的比例,貼吧老哥并沒有說明,只能靠陳舟自己摸索。
……
泥巴陳舟有的是,從島上產出的白土到屋里分毫未動的可食用土,顏色五花八門。
和泥的技術也不用愁——
搭建房子和了不知道多少次泥,對于泥與水的配比,他早已熟記于心。
既然材料不缺,26日,陳舟便直接進入正題——搭建燒陶窯。
制造陶器的最高目標必然是燒制出帶釉的大缸,但那是最終目的,眼下事情還得一步一步來。
陳舟決定先造個小燒陶窯試試水。
他直接在平臺上挖了個灶坑,然后把泥塑造成泥塊,砌在灶坑四周。
燒陶窯中間需要制造一塊用于透火的泥板——這玩意也是從貼吧老哥的“小竅門”中學到的。
根據老哥所說,這塊放置陶器的泥板要足夠厚實。
在泥板表面需打上大小均勻,分布整齊的圓形貫穿孔洞,以便于火舌從孔洞中鉆上去,舔舐未燒制的陶器。
陳舟做事有點強迫癥,為了制造合格的泥板,他特意用木板圈出了一個規整的模具。
調配好泥與水的比例,將硬度剛剛好的白泥巴塞進模具,制平邊緣,削平表面。
待白泥巴足夠規整后,他用直尺在泥板上印下了長寬均勻的方格,最后在方格中間繪制圓圈,并用匕首挖掉了圈內的泥巴。
修理好這個圓柱形孔洞后,再如法炮制,制造下一個孔洞。
孔洞全部挖好,拆掉四周的木框,陳舟將泥板搬運平臺上的桌子上晾曬,待晾干晾硬了,就可以拿到燒陶窯中使用了。
制造好第一個泥板后,陳舟又連續制造了七個泥板備用,隨后才繼續搭建燒陶窯。
小型燒陶窯沒什么技術含量,預留煙道后很快就搭建完成。
點燃木柴,在灶膛中架起火,燒硬陶窯內部。
做好準備工作后,陳舟耐心等待了一下午。
期間他取出存放在窯洞中的可食用土,又去挖了些河沙海沙,蹲在地上調試泥和沙子的配比,企圖找到一個合適的比例。
終于等到白泥板晾干,燒陶窯的最后一塊拼圖組裝上。
26日晚,紅通通的火焰燃起,陳舟捏好的幾件巴掌大的陶器進窯燒制。
從小窯上方往下看,能觀察到火焰尖端像一條條活著的蛇類,從泥板的孔洞中爬上來,不斷燎動小陶器的屁股。
木柴燃燒的溫度沒有木炭燃燒的溫度高,陳舟拿捏不準第一次燒制是否能成功,便取出火種在一旁點起篝火,提前用平底鍋煎肉,準備晚餐。
煎肉過程中,他陸續往窯底添了幾次柴。
待窯中火焰漸漸熄滅,熱量散發得差不多,他才用兩根長木棍夾出燒好的小陶器,觀察燒制效果。
此番燒制,陳舟一共準備了六個小陶器。
其中包括一個非常粗糙的小胖狗,兩個小貓陶器,還有三個小茶杯。
從燒制結果來看,此次燒制可以說非常失敗。
火力過猛,小茶杯全都被燒塌了。
兩個小貓陶器也被燒出了裂痕。
只有小胖狗,仗著器型大,且用料厚重,沒有完全毀容,隱約還能看出“狗”的輪廓。
用匕首敲了敲小狗陶器的外殼,聽到略顯堅實的聲音,陳舟感覺這個陶器制造得應該比較接近成功,便把它保留了下來。
完全晾涼后,趁著來福吃飯,他拿著這個奇形怪狀的“小胖狗”給來福看,期待能看到它欣喜的表情。
不料來福根本懶得瞅陳舟手里那個土塊一樣的破玩意,一心盯著煎肉,目光堅定,搞得陳舟連連批評它不懂藝術。
……
26日第一次燒制陶器后的一周多時間里,陳舟一直在研究陶泥的配比和爐內溫度、燒制時間等問題。
貼吧老哥寫漏一句話,往往就意味著十幾甚至幾十件陶器的犧牲。
失敗的次數太多,他甚至專門挖了個坑用于掩埋“殘次品”。
靠著對金屬熱處理的理解和現代教育體系養成的思維方式,陳舟用本子上一行行數據在腦海中搭建起了屬于自己的制陶經驗大廈。
后面幾天,成功燒制的小陶器越來越多。
小杯子、小茶盅、小花盆以及各式各樣的陶制玩偶擺滿了臥室窗臺。
除燒制成功率提升,陳舟捏制坯子的手藝也有顯著提高。
目前,他最滿意的作品是一件方形茶壺。
制造這件器皿的時候,他使用了捏泥成棍,然后一層層摞起來的技術。
待“米其林輪胎人”模樣的茶壺外壁大體形成后,再往一側壺壁上掏出一個洞,安裝好預制的茶壺嘴。
隨后在另一側安裝茶壺把手。
粗坯制造好后,陳舟還要用匕首或鐵片抹平泥棍間的縫隙,將整件器皿修整得足夠勻稱規整,最后處理茶壺內部的凹凸不平處,才算結束整個茶壺的準備工作。
方形茶壺的前期準備工作足足有七個多小時,燒制它時,陳舟提心吊膽,生怕自己的辛苦毀于一旦。
好在結果沒讓他失望,這件制造工藝與瓷器有些許相似的方壺經受住了烈火的考驗,蛻變成了一件真正的實用品,兼具美觀和功能性。
不過由于陶器沒有釉,這件方壺雖然不漏水,裝水時間長卻會自然地吸收掉一部分水分,還不夠完美。
關于上釉的部分,貼吧老哥在“小竅門”中也有提及,但是總體比較簡略。
只說了釉漿由泥和灰以及一些巖石調配而成,配比大約是泥十灰一。
至于釉漿中的成分具體是什么。
這個“泥”是什么泥,“灰”又是什么灰,就沒有詳細介紹了,不用說,又得靠他自己摸索。
……
8月5日,結束新一窯陶器的燒制,看到窯中所有陶器都沒有明顯開裂、變形等大問題后,陳舟覺得是時候搭建大型燒陶窯,開始為壇壇罐罐做準備了。
關于大型燒陶窯用什么材料建造,他糾結了一會兒,最終還是決定使用白泥。
這是因為切割好的石磚雖然堅硬,但不耐高溫,用它們搭建房子或者圍墻尚可,搭燒陶窯肯定會坍塌。
在耐燒這方面,白泥是專業的。
……
不同于小燒陶窯,大燒陶窯全部使用白泥磚壘砌,壘的越高底部承受的壓力越大,坍塌的風險也在一并增加。
建造此窯的過程中,陳舟往白泥磚中加入了碎稻草和麥子桿,還由上而下穿了木桿。
如此充分利用材料的力學性能,可以提高構件的承載能力,加強燒陶窯的結構強度。
……
小燒陶窯為圓形,大燒陶窯為方形,地面高度約有兩米,內部爐膛足夠裝下一口小缸或是十幾個較大的盆盆罐罐。
8月5日動工,直到8月9日,大燒陶窯才算完工。
受陳舟強迫癥的影響,整個燒陶窯的外形十分規整,與布滿碎砂石的平臺和粗制濫造的窯洞格格不入。
由于燒陶窯過于巨大,內部分成底部兩層爐膛和上方燒陶區域三部分,所以不能一次性完成內部硬化工序。
早在底層爐膛搭建好,往內部放好晾干的最新型號白泥板時,陳舟就填了一爐膛的木柴,生起烈火狠狠灼燒了一番。
待上方燒陶區域和通煙口建好,又是一輪新硬化。
泥磚巨大,需要消耗的柴火和時間也長。
為此,陳舟準備了堆積如山的木柴,從9日清晨一直燒到黃昏,直到天色大暗,感覺饑餓,才停止添柴,任由爐膛中的余燼熄滅。
……
時值旱季末期,海島仍沒有要下雨的趨勢。
盡管窯洞處于背陰處,守著爐火添了一天柴,在烈火的烘烤下,陳舟揮汗如雨。
這一天時間,他喝光了整整一桶涼開水,不知道上了多少次廁所,把平臺邊緣的砂土都沖出了一條從上到下的小溝。
到晚上,添完最后一次柴后,他筋疲力盡地坐在矮凳上,甩掉額頭上的汗珠,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不停補充水分也架不住這樣的消耗,陳舟感覺多干幾天這種活,他要少活好幾天。
好在這種受刑一樣的工作并不常見,忙碌了五天,燒陶窯終于告一段落。
以后的制陶工作便沒有這種受苦受累的活,而是考驗手藝和創造力的精細工作了。
對于這方面,陳舟還是比較有自信的。
……
9日當晚,他喝了一杯淡鹽水,補充了一些身體的虧空,簡單吃過晚飯,倒在床上,沒用五秒鐘就睡著了。
……
步入八月,雨季逐步迫近,擔心燒陶窯被雨淋后受到損壞,陳舟又開始搬運木材,準備給燒陶窯搭建防雨棚。
不過在防雨棚開工之前,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第二批稻谷成熟了。
這批稻谷和大麥小麥是5月10日種下秧苗的,不知不覺已經三個多月,歷經開花結籽,已經長到飽滿。
上一批稻谷產出的大米老早就被陳舟吃光。
近一個多月,面餅消耗殆盡,沒有主食,他甚至把硬得像磚頭,難吃得像豬食的黑面包棒都掏了出來,切成片煮著吃了。
這一批稻谷的總量比第一批稻谷多得多,除去留作種子的稻谷外,剩下的大米又夠他將就一個月。
……
8月10日,陳舟收割了第二批成熟的稻谷。
與第一批稻谷一樣,他將谷穗放在平臺上晾曬,并搭建了防雨棚的框架。
當天下午,從海上飄來了一片陰云,遮住了星月,隱隱有了雨季將至的趨勢。
陳舟連夜收起了晾曬中的稻谷,并往防雨棚頂部搭了張厚帆布,以免夜雨淋濕,使稻谷發霉,或是損壞燒陶窯。
8月11日是第21次獎勵到來的日期,感覺10日當晚或者11日凌晨會下雨,陳舟掏出了久未使用的皮蓑衣,以備明日出門穿戴。
海豹皮蓑衣在這段時間里一直掛在臥室墻上,他會定期給海豹皮蓑衣涂油做保養,延長其使用壽命。
……
當晚,正如他所料,島上落起了淅淅瀝瀝地細雨。
窯洞的臥室內鋪好了地板,油燈柔光閃爍。
窗前小書桌,攤開的筆記本前,陳舟正奮筆疾書,記錄著這段時間燒制陶器的感想和總結出的經驗。
燒制大型陶器是孤島生活的重要一步,也是提升生活質量方面一個質的飛躍。
待燒制大型陶器成功后,廚房的煙囪、輮木的器械、還有液體容器、制造大醬等等技術難題都能迎刃而解。
除此之外,在制造陶器的過程中,陳舟還找到了創造的樂趣。
島上生活如此漫長,他打算多培養幾種愛好打發一下空閑時間。
繪畫是一種選擇,釣魚是一種選擇,制陶燒瓷也是一種。
而且此后燒炭窯建造完成,他還想試著調配釉漿,燒幾件瓷器出來。
他想,就算他制造瓷器的技藝遠不能跟專業匠人相比,制造出來的瓷器也不值錢,待離開島嶼的那一天,也能帶走幾件得意之作,留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