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星期六來說,國畫,這種獨特的繪畫風格和全新的繪畫方式無疑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水墨、毛筆,這些與炭棒和硬筆截然不同的繪畫工具看似簡單,卻蘊含著太多秘密,或者說——
哲理。
磕磕絆絆地讀下來,咀嚼著書中的用詞,星期六愈發(fā)覺得,國畫所追求的意境與“天神”在某種角度上很契合。
如果讓他用自然界中的一樣事物來形容,他會選擇“水”。
水是一種千變?nèi)f化,潛藏著無盡力量卻表現(xiàn)得溫和含蓄的物質(zhì)。
它溫柔時,會化作細雨潤澤萬物,促進植被生長,供人飲用,延續(xù)生物的生命。
它忿怒時,可掀起十幾米高的駭浪,摧毀海上的一切,甚至能攀上沙灘,將粗壯的樹木連根拔起。
它不像土著那樣愚鈍遲緩,一眼就能看透,也不像西班牙人表現(xiàn)得那么咄咄逼人。
就像天神。
他憤怒的時候能在頃刻間毫不猶豫地奪去人的性命。
平常他卻又十分平易近人,令人由衷地感到親近。
……
閱讀國畫技法入門,從那一行行介紹何為禪意、何為留白、何為寫意、何為興比的句子中,星期六看到了他從未見識到過的,浩瀚的知識和文化在向他招手。
他想,“天神”可能就來自于這本造型別致,紙張精美的書中所描述的世界。
那些深奧晦澀的句子——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都好似被一團迷霧籠住的燈火,隱隱約約飄在前方,極不真切。
若是想到近處觸碰,無論走得多快走出多遠都打量不清楚。
但是駐足不動,它便依舊飄在前方,朦朦朧朧。
這種獨特的感覺與“天神”平時教給他們的東西都不同。
天神教授的知識,都是非常明確的。
比如說莊稼怎樣種植,機器如何工作,都能明明白白地理解其背后的原理。
就算是那些神話故事,也都有始有終。
大禹怎樣治水、共工如何撞倒不周山、女媧補天割去了老龜?shù)乃臈l腿、還有后羿射日的前因后果,它們都是便于理解,且能聽懂的。
不像書中的那些話,那些知識,還有那些獨具韻味的詩。
“莫將畫竹論難易,剛道繁難簡更難。
君看蕭蕭只數(shù)葉,滿堂風雨不勝寒。”
“為何繁瑣的畫繪制起來困難,簡單的卻比繁瑣復(fù)雜的還要難呢?”
“怎樣用畫中那些植物表達出風雨將至,寒意逼人的感覺呢?”
許多事星期六都理解不了。
他早就知道自己原來所在的地方落后,分外缺乏各種常識,卻沒想到原始部落竟然能落后到這種地步。
不僅僅是耕種、畜牧和技藝,在文化方面更是遠遠不及天神的家鄉(xiāng)。
但星期六并不氣餒。
他想得很清楚,缺乏知識并不是令人自卑的事,至少他可以學習,他還很年輕。
他可以從最基礎(chǔ)的識字說話學起,就像繪畫,從最簡單的直線斜線學起。
或許他用盡一生也不能掌握足夠的知識,但同昨日的自己相比,今日的自己多進步一分,也是一種收獲。
……
陳舟自認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并不算很敏感,他是一個更偏向理性思維的人,對國畫所追求的虛實和意境并無太多感觸。
因此拿到兩本書后,他就沒怎么看過。
而且現(xiàn)在的他一門心思撲在島嶼的各類機械制造,還有爆炸物的原材料該如何獲取方面,根本不想去研究國畫,甚至連素描都不太感興趣了。
事實上,自從俘虜?shù)诙林螅驮僖矝]畫過畫了,平時繪制的全都是圖紙。
有時在書房獨處時,看到書架上的書本,陳舟偶爾會為它們在這個世界后繼無人感到可惜。
值得慶幸的是,島上這九名土著中,竟然還真出了星期六這么個有天賦的孩子。
陳舟想,或許有一天,他真能在這距離亞歐大陸極為遙遠的地方種下一顆屬于炎黃的種子。
等到挑戰(zhàn)結(jié)束,他離開這個世界后,整個世界又是否會因他的影響走向另一條路線呢?
光是想一想,陳舟都覺得有趣。
……
將兩本書交給星期六后,解決完土著攪拌糖漿問題的陳舟重新陷入了無所事事的狀態(tài)。
雨季還有一個多月,在這漫長的時間中,他必須得給自己找點有意義的事干。
陳舟原本想拆解那臺雙缸蒸汽機模型,將各個零件的尺寸記錄下來,然后嘗試鍛造出一臺中型發(fā)動機。
但雙缸蒸汽機的制造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實在太多,各種復(fù)雜的零件也遠不是靠他一雙手就能鍛造完成的。
且他前幾天才高強度打過一陣子鐵,讓他再全身心地投入到鍛造室內(nèi),與鍛爐和金屬為伴,他著實有些打不起精神。
恰好這幾日星期六研讀《國畫技法入門》,經(jīng)常來窯洞向陳舟請教問題,啟發(fā)了他,使陳舟找到了另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傳授更多知識。
不止是農(nóng)耕、畜牧方面的知識,還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些詩詞、典故等知識。
……
距離校園時期已過去太久,對于學過的一些文學名作,陳舟已記不真切。
但年少時期背誦過的諸如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規(guī),他還是能記起的。
除此之外,李白、杜甫、杜牧、辛棄疾、蘇軾等詩詞大家的詩他也記得許多。
從記憶深處將這些作品掘出,一一寫在紙上,并貼心地對一些晦澀的地方做了注解,陳舟將它們裝訂成了小冊子。
每本小冊子僅有十幾頁,其中內(nèi)容并不算多,但對識字數(shù)量不足的土著而言,依舊是天書一般的東西,別說讀懂,能從頭到尾讀一遍都不可能。
不過陳舟也沒打算讓土著們立即學會背熟這些小冊子。
這種文化層次的“同化”是在生活習慣,風俗等方面都相近乃至交融后,才慢慢開始的。
在此之前,“小冊子”全都被統(tǒng)一放到了星期六和星期日的小木屋中,由這兩人或者說星期六最先學習。
這一方面是避免星期六頻繁來到窯洞請教問題,讓他可以拿著小冊子自行學習。
另一方面也因為星期日是個不愛學習,偏好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的人。
陳舟希望他與星期六同吃同住時,星期六學習的時候能順便教授星期日一些知識。
跟學霸住在一起,哪怕變不成學霸,學習成績也不會很差。
……
除傳統(tǒng)文化外,陳舟還掌握著許多更加實用,更值得土著掌握的知識。
比如藤編書籍中的各種編織技法。
之前他專門繪制過一些技法教授給土著,土著也順利學會了,并將其應(yīng)用在工作中的各個領(lǐng)域。
但那本編織技法不過是整本書的冰山一角,更偏向基礎(chǔ)編織。
如今土著們大都已經(jīng)入了門,陳舟便挑選了一些實用美觀的器皿編織法,繪制成小冊子交給了星期六,讓他代為教授。
隨后,陳舟又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整理出兩本書。
其中一本是木匠入門指南,其中羅列了各種注意事項,雕鑿鋸截的技巧,以及幾種簡單的榫卯結(jié)構(gòu)的制造方式。
另一本則是鍛造入門指南,書中寫著陳舟數(shù)月以來積累的鍛造經(jīng)驗,還有一些關(guān)于基礎(chǔ)礦物、金屬的特性,刀具如何打磨如何保養(yǎng)方面的知識。
……
思考書寫工作看起來輕松,真做起來卻讓人覺得精神疲憊。
尤其是考慮到這些手冊都是寫給土著看的,陳舟就不能使用太多專業(yè)術(shù)語,必須得用更簡潔更便于理解的方式敘述出來。
若是遇到復(fù)雜的地方無法用文字解釋,他還得在紙上繪圖,以消除土著的閱讀障礙。
正所謂一入書房深似海。
整日縮在窯洞中,聽著窗外的雨聲,撰寫技術(shù)手冊,陳舟只覺時間流逝的飛快。
不知不覺間,便已到了四月初。
……
四月一日是第八十五次神秘獎勵送抵海島的日子。
粗一計算,陳舟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來到島嶼接近1300天了。
長達一萬多天的挑戰(zhàn),他已經(jīng)渡過了整整十分之一。
回想剛開始挑戰(zhàn),那時的每一天都顯得格外漫長,各種各樣的困難接踵而至,常常把他忙得焦頭爛額。
而現(xiàn)在,無論是耕種還是畜牧,亦或是壘砌木石墻乃至做飯這種事,都不需要他擔心。
除了研究各類機器,提高島嶼的生產(chǎn)力,寫書教授土著更多知識外,必須由他做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去取獎勵。
……
很多事陳舟都能放手,唯獨這件事,他只信任自己。
神秘獎勵的上限實在太高了,萬一送來一把自動步槍或是手榴彈地雷一類的武器,他根本不敢想土著率先獲取后會對他做什么。
而且這種東西,就算土著不會用,不敢用,讓他們看到武器的形態(tài),窺得使用方式可能也是一種麻煩。
尤其是島上有斑馬這種軟骨頭。
若是讓他發(fā)現(xiàn)秘密,日后與西班牙人產(chǎn)生沖突,被俘虜后,這家伙有極大的概率會將秘密講給西班牙人,那樣產(chǎn)生的惡性后果便難以估量了。
從前陳舟對斑馬這人還頗有好感,自從得知斑馬欺上瞞下的行為后,他對其印象便一落千丈。
假如島上人手充足,且木工技藝成熟的土著不只斑馬一個,他肯定會找個理由把斑馬處理掉。
但現(xiàn)在斑馬畢竟只犯了小錯。
而且對他“容易背叛”這種性格只是陳舟的猜測,他又沒有真的付諸實踐,陳舟很難以莫須有的罪名奪去人的性命。
這樣服不服眾暫且不提,他覺得根本原因在于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斑馬真的是那種不值得信任的人,并且當了叛徒,殺他名正言順。
在他沒有犯罪之前,不能因為“覺得他會犯錯”就懲罰他甚至殺死他,那就叫草菅人命了。
……
出發(fā)去沙灘領(lǐng)取獎勵之前,陳舟特意整理了一下近幾個月送來的獎勵。
可能是因為他轟轟烈烈的建造項目因雨季被迫停止,加上西班牙人和土著大部落渺無音訊,再未派人登島,劍拔弩張的氣氛也逐漸消散。
從11月中旬,也就是那批現(xiàn)代鐵鍬和鋼鎬后,神秘獎勵便重新回到了生活用品的道路上。
比如11月29日那根高級釣竿,就是明證。
到12月14日,獎勵送來的是一大堆調(diào)料,其中有兩大桶葵花油、兩大桶醬油、一箱白醋、一箱食用鹽還有一箱綿白糖,以及兩小袋味精,一桶傳統(tǒng)東北大醬。
這堆調(diào)料彌補了陳舟在調(diào)味品方面的不足,成為了他的私人特供。
其他土著還在吃海邊晾曬的粗鹽,咀嚼用甘蔗汁制成的紅糖塊時,他在享受精鹽恰到好處的咸味兒,還有添加味精菜肴的鮮香。
……
這些調(diào)味料中,陳舟最看重的是那桶大醬。
大醬中含有較為較為干凈的發(fā)酵菌群,可以拿出來做醬引子。
到了旱季,忙完工廠的建設(shè)后,他便可以多蒸幾鍋饅頭,嘗試用老一輩人的方法,做一些大醬。
沒有大醬的時候,陳舟想的是靠自然界中的菌群發(fā)酵。
不過那樣雜菌過多,發(fā)酵出來的大醬口味較差,還有可能霉變發(fā)臭。
如今有了這桶大醬,他心中的憂慮便又去掉一塊。
12月29日送來的一批氟橡膠被存放在了工廠建廠處,它們的利用價值很高,但不懂其特性的人根本想不到它們的最佳用途。
陳舟相信,在17世紀,能研究明白橡膠性質(zhì)的人應(yīng)該很少,能將橡膠應(yīng)用到武器制造和機械制造的人就更少了,全世界可能都找不出幾個。
而這幾個人顯然不在島上,因此氟橡膠放在工廠處的遮雨棚中他很放心。
1月13日的神秘獎勵已經(jīng)擺到了窯洞臥室內(nèi)——豪華座鐘。
1月28日的獎勵則被陳舟拆解開了一部分。
他參照著其中的零件,認真地繪制了結(jié)構(gòu)圖,為未來制造蒸汽機做準備。
那個黃銅蒸汽機模型和隨模型附贈的鍋爐模型對陳舟來說是個極具吸引力的大玩具。
他甚至控制不住與他人分享自己“新玩具”的沖動,偷偷帶著星期六和星期日二人在鍛造室內(nèi)發(fā)動了一次蒸汽機。
他還記得蒸汽機裝填好水,點燃木炭后。
隨著蒸汽機內(nèi)部的水沸騰,蒸汽膨脹推動活塞運動,星期六和星期日二人看到傳動軸帶動他制造的小齒輪轉(zhuǎn)動時,那滿臉驚愕的神情。
與水車相比,這玩意顯然太過先進了,以至于他們的小腦瓜根本無法理解,同時產(chǎn)生了“這是神造之物”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