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的增長就如田地中的肥料,催生著島嶼上的一切。
學校中進進出出的學生越來越多,新來到島嶼的土著們漸漸融入這里,像曾經(jīng)的老資歷們一樣,滿懷激情地討論著下棋,討論著那些難以理解的古詩和數(shù)學公式。
以行刑廣場為中心,造型相仿,內(nèi)部卻有不同的小木屋一棟棟拔地而起。
茂盛的原始森林中出現(xiàn)了許多條被踩踏得寸草不生的道路。
羊群規(guī)模越來越龐大,山那邊管理著整座島嶼最大羊群的老牧人牛洋時常趕著牛車穿過森林,將成桶的酦酵奶酪和鮮奶運往港口碼頭或是工廠。
除了牛車外,牛洋還找斑馬為他定制了一架“羊車”,為羊車提供動力的是五頭劁過的公羊,自幼接受訓練,使喚起來得心應手。
與一眾腳蹬自行車比,無論是龐大的牛車還是相對小巧的羊車都顯得更加拉風。
可惜,即使其他人羨慕,卻也無法擁有這樣的特權(quán)。
島上目前共有四頭牛,除了專職繁衍牛犢的種公種母外,另外兩頭牛都有自己的任務,或是負責拉車,或是負責耕地,就算別人給再多糖塊,牛洋都不可能將它們租借出去。
況且,牛洋只是負責幫助首領(lǐng)管理牛群羊群,他并沒有權(quán)力那樣做。
……
與島民生活一起成長的,還有造船廠中那艘龐然大物。
在焊接時電光的明滅中,在滑輪組上下的輸送之下,在工人汗水的澆灌與陳舟智慧的哺育中,它生出了堅硬的骨骼與蘊藏無窮力量的肌肉。
工廠一側(cè),鍛造室內(nèi)爐火常紅,雨季或旱季都無法影響船體構(gòu)件的鑄造。
沉重且漆黑的金屬零件一件件從簡易車床上制造成型,然后被運往造船廠,在耀眼的電焊光芒中完成進一步組裝。
雖然島民們通常稱呼這艘大船為“鐵骨巨船”,可要是較真一點說,這艘船應該叫“鋼骨巨船”。
現(xiàn)代鋼材勾勒出整艘船內(nèi)部的框架,它的每一處關(guān)鍵承重部位都由陳舟和他最信任的幾個老工人親手焊接,在特殊部位,甚至使用了鉚釘和角鋼加固,以確保整艘船能夠抵御海上的風浪以及敵人的炮火。
在“鋼骨”的重重保護下,船艙底部赫然矗立著一套巨大的復合式蒸汽機。
這臺蒸汽機使用了多級膨脹技術(shù),從而大大提高了熱效率。
其鍋爐也不是18世紀末期那種笨重的鑄鐵鍋爐,而是具備高壓蒸汽技術(shù)的新式鍋爐。
如果說18世紀的蒸汽船還不夠成熟,太過笨重,靈活性欠佳且續(xù)航能力弱的話,那陳舟設計的這艘以19世紀成熟蒸汽船為藍本的“鋼骨巨船”完全稱得上是“三體科技”,對同時代的木質(zhì)風帆船可實現(xiàn)全方面的碾壓。
至于這艘船的推進技術(shù),陳舟從最開始就沒想過使用明輪。
明輪船的推進技術(shù)本就比較笨拙臃腫,而且船體兩側(cè)的明輪又會成為非常明顯的打擊目標,除了這兩個缺點外,明輪的維修保養(yǎng)也是個不小的問題。
同時具備這么多缺陷,在推進效率方面,明輪卻比不上更加隱蔽的螺旋槳。
綜合考量,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陳舟完全不可能放棄螺旋槳而選擇明輪作為船只的推進方式。
其實從理論上講,陳舟設計的這艘“鋼骨巨船”完全可以使用純蒸汽動力,徹底放棄風帆,成為17世紀海上的第一艘無風帆怪胎。
但是陳舟偏偏沒有放棄雞肋的風帆,反而給這艘船安裝了三根巨大的桅桿,在船只尾部還裝了三角帆。
放在傳統(tǒng)的多桅帆船上,這些復雜的風帆對船上水手的操船技能熟練度是個不小的考驗。
一旦打起海戰(zhàn),需要船只靈活調(diào)轉(zhuǎn)方向,或遠離或追擊時,水手稍有紕漏,戰(zhàn)機便轉(zhuǎn)瞬即逝。
目前島上參與水手技能訓練的島民雖然水性都不錯,但與合格的水手卻有不小的差距——
畢竟他們從前只駕駛過獨木舟,從沒操縱過復雜的風帆艦船,在毫無經(jīng)驗的前提下,即使給他們一艘頂級的多桅帆船,他們也無法操縱它往返于浩瀚汪洋之間。
這也是陳舟執(zhí)意要制造一艘蒸汽動力艦船的原因。
他根本訓練不出來一批合格的水手。
17世紀縱橫海上的西班牙人、荷蘭人或英國人在駕馭帆船方面的經(jīng)驗是非常豐富的,在同樣的領(lǐng)域跟他們較量,陳舟覺得自己毫無勝算。
不過換成蒸汽動力艦船就不一樣了,在這個陌生的領(lǐng)域,他親手設計并制造的船只會讓那些自詡海上無敵的家伙們大吃一驚的。
當然,未交戰(zhàn)之前,敵人總不可能一照面就了解蒸汽船的優(yōu)勢劣勢。
因此陳舟便給這艘“不需要船帆”的船安裝了船帆。
那些屹立在甲板上的粗大桅桿,除了在山窮水盡,燃料消耗一空時為船只提供后備動力外,更多還是起到誤導敵人的作用。
當西班牙武裝商船靠近這艘鋼骨巨船,射出鏈彈摧毀桅桿和索具,準備將這頭“待宰羔羊”按在砧板上蹂躪時,澎湃的蒸汽動力將帶給他們一個畢生難忘的教訓。
而這個教訓,就是陳舟執(zhí)意要往船上安裝桅桿的根本原因,他很想看到那些海上強盜露出一副“活見鬼”的神態(tài)。
就像幾年前抓到的那個西班牙人,那家伙看到手電筒只是按一下那么簡單就能發(fā)出強光時的表情真的很精彩。
……
由于薄鐵皮不夠多,陳舟企圖用鐵甲包裹木質(zhì)船殼的計劃最終還是夭折了。
為了盡可能地保護核心動力室,他選取了稍微“妥協(xié)”一點的做法,將歷次獎勵送來的鐵皮全部利用上,包裹住了動力室和船頭船尾。
17世紀的炮彈穿透力極差,對木質(zhì)船身具備較強威脅,但只需一層薄薄的金屬板,就能削減其**成的殺傷力。
呈流線型的船身外部,局部包有薄金屬板后,整艘船的防御能力將上升一個維度,只要不是太倒霉,基本可以頂著敵艦的炮火展開反擊。
至于船身內(nèi)部的全鋼框架,更是堅不可破。
毫不夸張地說,只要這艘船不被密集的火力當場擊沉,在動力裝置未受損的情況下,它就能強撐著撤回港口碼頭。
在造船廠中經(jīng)過一番維修,用不了幾天,它便可“滿血復活”,重返戰(zhàn)場。
令人安心的船殼內(nèi)部保護著多處機械結(jié)構(gòu),諸如冷凝器、通風筒、管道系統(tǒng)、傳動曲軸、螺旋槳……
這些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機械系統(tǒng)將蒸汽熱能轉(zhuǎn)化為機械能,驅(qū)動活塞運動,活塞又通過連桿連接的曲軸,將直線運動轉(zhuǎn)換為旋轉(zhuǎn)動力,從而帶動螺旋槳。
與這套完善的蒸汽動力系統(tǒng)相匹配的,還有一套用于調(diào)節(jié)航行方向與船速的齒輪組,它可以輔助船長靈活地操縱這艘龐大且沉重的大家伙,并控制航行速度。
陳舟估計,若燃料室裝滿燃料,且海上氣象較為平靜,沒有大風大浪時,這艘船的最大航程應該在260公里左右。
順風時,熄滅蒸汽機,完全使用風帆動力,航程還能增加許多。
260公里在這浩瀚汪洋并不算多,但在有海圖的前提下,足夠前往下一個補給點進行補給。
可惜的是,陳舟只擅長設計制造,對17世紀的發(fā)展史和世界格局并不很了解,也不懂得西班牙語。
《魯濱遜漂流記》中從未具體描述過島嶼的位置,他也未和外界有過親密接觸。
這些原因?qū)е滤圃斓倪@艘大船不僅外觀是“蝎子粑粑獨一份兒”,航海地位方面也是一樣的備受孤立,只要離開這座島嶼,鋼骨巨船根本找不到下一個補給點。
因此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在大島與群島之間往返基本就是這艘船現(xiàn)階段的全部工作了,指望它遠赴重洋,像同時期的海上霸主一樣從遠方劫掠財富希望渺茫。
……
島上不產(chǎn)煤炭,鋼骨巨船使用的燃料為優(yōu)質(zhì)木炭。
為了冶金和鍛造,陳舟在距離居民區(qū)較遠的地方修建了三座新燒炭窯,其中有一座專門負責為鋼骨巨船供給燃料。
從鋼骨巨船正式動工開始到1665年12月末,那座燒炭窯所產(chǎn)出的木炭已經(jīng)堆成了小山。
陳舟專門修建了一間倉庫用來存放那些木炭,只等鋼骨巨船竣工下水那一日,這些燃料便將派上用場。
……
配備了更先進的動力系統(tǒng)和更優(yōu)秀的流線型船體,在不升帆的情況下,這艘全長30余米,排水量約150噸的鋼骨巨船馬力全開,能跑出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
按現(xiàn)代話講,這艘船根本就是“大馬拉小車”。
超出時代的動力系統(tǒng)加上較小的船身,使蒸汽機的動力得到百分之一百二的發(fā)揮。
陳舟不知道同時期的風帆戰(zhàn)艦速度怎樣,但他從魯濱遜漂流記中所描述的,動輒一兩個月的航行時間推測,17世紀的帆船,在順風狀態(tài)下,速度恐怕也很難達到20公里每小時。
倘若逆風,不倒退就不錯了,速度更是會慢得像蝸牛。
從這一點上看,他的鋼骨巨船不僅在防御能力方面有著壓倒性的優(yōu)勢,在速度和動力方面,同樣是數(shù)值拉滿的怪物。
……
當然,即使防御力再強,跑的再快,若沒有火炮的加持也只是活靶子,頂多就是抗揍一點跑得快一點的活靶子。
只有攻守兼?zhèn)?,才能真正做到以一敵三甚至以一敵五,在海?zhàn)中擊潰敵人,使敵人聞風喪膽。
不過船體的建造是一回事,武器的改進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陳舟將腦海中所有關(guān)于現(xiàn)代火炮的資料都搜刮了出來,又認真回憶了挑戰(zhàn)初期在那艘失事船上觀察到的火炮結(jié)構(gòu),研究許久,始終沒找到合適的方案。
按他理想中的需求,鋼骨巨船既然在防御力、動力和速度方面能做到碾壓17世紀的所有風帆艦船,那在火力方面也不應該落后。
別的不說,射程起碼要領(lǐng)先17世紀的火炮一倍以上,精準度和殺傷力也應有質(zhì)的飛躍。
然而要想制造先進的武器,除了需要解決工藝方面的問題,更要解決材料方面的問題。
不巧,島上缺的就是材料,尤其是用于制造硝化甘油混合炸藥或者三硝基甲苯等高能炸藥的原材料。
除了缺少原材料外,制造炸藥時的安全風險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陳舟對自己的小命可是看重的很。
眼下一切蒸蒸日上,只等鋼骨巨船建造好,他就能派遣武裝人員登島尋找西班牙人埋藏的寶藏,甚至可以在群島一帶巡視,收取過路費。
無數(shù)財富近在眼前,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他要是在制造炸藥過程中不慎把自己炸死,那可沒處說理去了。
但尷尬之處在于,化學不是個簡單的學科,更不存在速成化學的說法。
讓土著們快速學會一些數(shù)學方面的計算方法倒還有可能,指望他們成為化學天才卻難如登天。
短時間內(nèi),制造炸藥這項工作還是要陳舟親力親為。
……
不想擔生命危險,陳舟最終還是決定先采用最穩(wěn)妥的方法——
比如將成品TNT拆開,當原料使用。
TNT作為性質(zhì)極其穩(wěn)定的炸藥,深受陳舟信任,用黑火藥制造炮彈他提心吊膽,拿TNT制造武器,他就沒有那么多顧慮了。
陳舟打算制造的艦炮水平大概在18世紀中旬左右,預計制造三種。
一種為長管重炮,使用24磅以上的炮彈,倍徑20~30倍,用途為遠程精準打擊敵艦船體和桅桿,預計射程1000~1500m。
另一種為短管炮,口徑與長管重炮相仿,倍徑10~15倍,射程300~500m,重點優(yōu)勢在裝填速度和炮身重量,主要用于接舷戰(zhàn)前的火力壓制。
最后一種炮為臼炮,口徑200~250毫米左右,發(fā)射爆炸彈和燃燒彈,采用曲射攻擊,射程500~800m,用于破壞敵艦甲板,引發(fā)火災。
17世紀的帆船皆為木質(zhì),且為了防水,船體夾層間填充了大量瀝青或柏油等可燃物,一旦被燃燒彈或爆炸彈擊中,火勢蔓延只在瞬息之間,在海上交戰(zhàn)中,這種臼炮對敵艦的威脅是非常致命的。
這三種艦炮所需工藝大差不差,均為分段鑄造加熱套工藝,材質(zhì)為鐵制,目前島上的小作坊完全能實現(xiàn)三種艦炮的制造與組裝,甚至還能進一步優(yōu)化。
比如說鑄鐵炮管容易炸膛,陳舟可以將炮管分作外管、膛管分開澆鑄,最后纏繞鋼絲形成復合結(jié)構(gòu),增加炮管強度,從而延長火炮使用壽命。
再比如說拋光炮膛內(nèi)部,增加火炮精度,以及制造四輪炮車,增加火炮靈活度等,都是有效提升火炮性能的方法。
若非神秘獎勵送來的銑床功能不夠多樣,陳舟甚至想在炮膛內(nèi)刻出螺旋膛線,從而使火炮一步登天,直接飛躍到19世紀的線膛炮級別,甚至發(fā)展為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給予敵艦狂風驟雨般的攻擊。
……
1665年末,鋼骨巨船的組裝已經(jīng)步入尾聲。
大批精挑細選的船殼木材伴著閃閃發(fā)亮的不銹鋼板被工人用鉚釘和焊槍一點點拼接到了框架上。
它龐大的身軀在造船廠中投下一大片陰影,仿佛一位全副武裝的巨人,隨時準備拿起武器迎向仇敵。
核心的動力系統(tǒng)早已完工。
待船殼及甲板的最后部分完成后,這艘在造船廠中孕育了近一年的“孩子”,便會在島民及陳舟殷切的目光中,昂首挺胸駛向大海。
至于它日后是威名遠揚,還是默默無聞,就要看陳舟最后為它設計安裝了怎樣的爪牙,還有船上第一批稚嫩的水手夠不夠兇狠,爭不爭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