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了早飯,趙家小院也重歸了平靜。
小伙們各回各家又或者結伴準備上山拾柴。
供給二三十人的吃食柴火的使用量也大,所以張顯這才定了這么一條規矩。
要不然把拾柴的活全讓周翠一個人去干的話,那一整天下來也不夠做幾頓飯的。
人逐漸的走完,張顯也吃完了最后一口麥餅灌了一口涼白開。
“家里的糧食還剩多少?”
他問的周翠,從帶她們母女回來以后,家里的大鍋飯就一直由她負責,張顯自己則是偶爾做點小灶。
將額角的碎發理向耳后,周翠微微思索了會答道:“家主最初交予我手的糧食差不多有六石,而今只剩下了兩石合五斗。”
聞言張顯微微的點了點頭:“好,我知道了。”
張顯這二十多天里沒少死記硬背過古代重量單位的換算,所以他瞬間就反應了過來。
漢代一石差不多在六十斤左右,一斗六斤,一升六兩。(漢代一石120漢斤合市斤六十斤,為方便書寫統一換算單位。)兩石合五斗,按照重量單位換算一下差不多就是一百五十斤的樣子。
從郭家帶回來的糧食差不多已經消耗了一大半了,這還只是七天只管一餐的消耗。
在沒有足夠的油水補充下,一頓一斤食物打底是很正常的情況所以他倒也沒說村里小伙能吃什么的。
就連他自己最近的飯量也是在直線上升,好在常山并不算缺鹽,他也舍得花錢去購買鹽料。
要不然他就得跟這個時代大多數的人一樣用【辣】去調味了。
沒錯,就是用【辣】調味。
一開始張顯也覺得古代人是不怎么吃辣的,畢竟辣椒這玩意是直到明代的時候才流入華夏。
但自從他親身經歷過后他才清楚,雖然古代沒有辣椒,但【辣】這個味道卻早已經被普遍接受了。
辛這個字代表的就是【辣】字。
只不過目前辣味接受度廣的多是一些窮苦人家,鹽的消耗是個大頭,不可能天天都足量的去用鹽,只有在農忙或者需要進行大體力勞動時才會進行足量的補充。
平常時為了欺騙味蕾咽下食物,大家都是用茱萸或者辣蓼草來進行調味食用。
辣味的存在本身就是欺騙大腦分泌多巴胺以得到愉悅,于是逐漸的辣味也就在窮苦人家中傳開了。
這樣的傳播越是在少鹽的地方就越是常見,相反,臨海或者有鹽礦出產的地方就少的許多。
“蘭弟。”弄清了家中還有多少余糧后,張顯看向一旁正在幫著劈柴的夏侯蘭。
“怎的了顯哥?”后者放下柴刀看了過來。
“現在真定的糧價幾何了?”
“糧價?我想想。”夏侯蘭沉思了一陣,而后答道:“前年陪阿父購糧的時候差不多已經到了350錢一石了,去年聽說漲到了500錢,今年這春播這時候恐怕得600錢了吧。”
“600錢啊....”張顯摩挲了一下下巴,郭家給的百萬錢他只帶回來了十萬,倒也還算富裕。
如果全部用來購糧的話差不多能買一百六十石左右,也就是萬斤米糧。
按照現有的習慣,以一人一天1.3斤糧食的消耗情況來看他可以養得起30人一年的消耗。
“嘶....”不算不知道,這一算還真是嚇一跳。
十萬錢這是足矣砸死人的錢財卻也只夠養活的起三十人而已,還僅是一年。
“不行,自給自足必須提上日程,要不然過幾年....就算有錢都不知道去哪買糧食。”
思索著,外面的日頭也逐漸升高了起來。
待得快中午了,張顯已經幫著虎娃墾耕了一畝半的地了,他有力氣是真的玩命使,那架勢看的虎娃以及虎娃的母親都直呼‘使不得使不得啊,別累壞了身子。’
而張顯則杵著鋤頭大手一揮道:“不打緊不打緊,咱這身子使不壞!”
正忙著把虎娃家這最后一塊田墾耕完呢,遠處就見一小伙從村子的方向快跑而來。
“顯哥!顯哥!你先別干了,村老讓你回去呢說是郭家的人來了。”
“啥?”張顯沒太聽清。
“呼...村老說,郭家的人來了!”那小伙喘了一口氣走到張顯身邊大聲說道。
“郭家人來啦!”那自己的地也來了!想到這,張顯鋤頭一扔朝著還在田地里忙活的虎娃以及虎娃母親道:“嬸娘,虎娃我先回村了,待會再過來幫你們弄完。”
虎娃母親,一個三十來歲的婦人忙擺手道:“子旭你忙你的,剩下的這些嬸嬸跟虎娃弄得完哩。”
“是啊顯哥,你去忙你的吧,我也有勁的呢能耕完的。”一旁的虎娃也幫腔道,對張顯那是已經崇拜感激的不行了。
想了想也是,也沒剩下多少地了,費不著他來回跑于是點頭:“那行,那我就先回去了。”
“好嘞顯哥。”
虎娃應了一聲掄起鋤頭就接著干了起來。
隨著一聲【農業經驗 35】的提示音,張顯叫上過來通知的小伙,兩人跑回到了小山村。
此時村老家挺熱鬧的,家門前的馬車就足有**輛。
“顯哥你可真有面,你看那輛馬車,鄉長都跑來了,我看他還帶著亭長,有佚跟游輯呢。”
“鄉長也來啦?”張顯略微遲疑了下。
漢代的鄉村結構頗為的半自主化,可以說縣以下,就屬鄉長的身份最高了,是直接管理鄉村的最大官籍。
而亭長則類似于治安主任的存在,負責鄉村的治安,征徭役,以及管理驛站的,可以算是手上有兵的那類武職。
至于有佚跟游輯,前者負責征稅,后者則是隸屬亭長手下的副職。
不過一般只有大鄉才設有佚,小鄉的話則是嗇夫,雖然二者職權相同但在稱呼上確有區分。
而亭長之下則是里長了,又或者說是村長,只管一里之地大約百家的樣子,而今小山村的里長就是村老的長子。
另外一點就是村老雖然被他們叫做村老,但也同樣還是一鄉的三老之一,雖無確切職權但卻有足夠的輿論力量。
可以說漢代的鄉野或者后面幾個朝代的鄉野就是由這些人牢牢把持著的。
今天這是都來了?是來分一杯羹的還是打好關系,依張顯判斷大概率是后者。
即便是切實的鄉村直管,那也得跟上面打好關系才是,以郭家的體量,這些人自然是要好生巴結才對。
念及于此,張顯自然也就沒有什么好擔憂的了,徑直走進了村老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