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笑了笑,拱手道:“太白兄,我等心中焦急,議論幾句,也是人之常情。莫非太白兄有何高見?”
李白瞥了他一眼,淡淡說道:“高見談不上。我只知道,新君剛剛登基,根基未穩,內有舊臣掣肘,外有藩鎮虎視。他若是個聰明人,就絕不會自斷臂膀,將天下士子推到自己的對立面。”
杜甫聞言,眼前一亮,急忙問道:“太白兄的意思是,科舉……還會如期舉行?”
李白臉上浮現一抹自信的弧度:“非但會舉行,而且,此次恩科,朝廷必將格外重視。”
“為何?”
“因為他需要人。”
李白一字一頓地說道,“他清洗了那么多舊臣,朝中必然出現大量的職位空缺。這些空缺,由誰來填補?他更需要向天下人展示,他不僅能用武力奪取天下,同樣能用文治來治理天下。而開科取士,就是最好的姿態。”
這番話,條理清晰,鞭辟入里,讓周圍的學子們都安靜了下來,陷入了沉思。
確實,這位新君雖然手段狠辣,但從他登基后的種種舉措來看,絕非一個只懂殺戮的莽夫。
拒絕安祿山的投誠,更是展現出了非同的魄力和遠見。
或許……事情真的沒有那么糟糕?
就在眾人心中燃起希望的時候,一個尖利的聲音,又不合時宜地響了起來。
“哼,說得好聽!李太白,你以為你是誰?新君的心思,也是你能揣測的?萬一他就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瘋子呢?到時候,咱們都得跟著你倒霉!”
眾人循聲望去,只見一個面色陰沉,鷹鉤鼻的青年,正滿臉不屑地看著李白。
此人是太原王氏的子弟,名叫王昌齡,也是一位小有名氣的詩人,素來與李白不睦,處處與他針鋒相對。
李白眉頭一皺,眼中閃過冷光:“王昌齡,你若害怕,大可以現在就卷鋪蓋回你的太原老家去,沒人攔著你。”
“你!”
王昌齡被噎得滿臉通紅,怒道,“李白,你少在這里妖言惑眾!如今長安城是什么光景,大家心里都清楚!新君連太上皇都敢囚禁,還有什么事是他做不出來的?我看,這科舉八成是黃了!我們在這里苦等,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他這番話,再次將剛剛燃起的希望之火,澆上了一盆冷水。
是啊,那可是一個連自己親爹都敢拉下皇位的狠人!
他的心思,誰又能猜得透呢?
人群再次陷入了騷動和絕望之中。
杜甫的臉色,也變得愈發蒼白。
……
與此同時。
禮部衙門內,也是一片愁云慘淡。
禮部尚書劉摯,一個年過五旬,須發花白,向來以剛正不阿著稱的老臣,此刻正焦躁地在堂中踱步。
他手中,捏著一份奏疏。
奏疏的內容很簡單,就是懇請陛下明示,三個月后的科舉,是否還能如期舉行。
然而,就是這樣一份看似尋常的奏疏,此刻卻重若千鈞。
他不知道,將這份奏疏遞上去,等待自己的,將會是怎樣的命運。
是龍顏大怒,被當場罷官免職,甚至人頭落地?
還是……能夠得到一個明確的答復?
“劉尚書,三思啊!”
一旁的禮部侍郎韋見素,苦著臉勸道。
韋見素是個典型的官僚,凡事講究一個“穩”字,最是明哲保身。
“如今陛下正在氣頭上,剛剛才拒了安祿山,擺明了要跟北方開戰。這個時候,您拿科舉這種‘小事’去煩他,不是自討苦吃嗎?”
“小事?”劉摯停下腳步,圓睜雙目,瞪著他,“韋大人,你管這叫小事?”
“開科取士,為國選材,乃是國之大典!更是天下寒門士子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若是此典一廢,國將不國,天下士子之心,必將離散!這難道是小事嗎?!”
他的聲音,擲地有聲,在空曠的衙門大堂內回蕩。
韋見素被他一番搶白,說得面紅耳赤,卻還是硬著頭皮道:“下官不是這個意思……下官是說,此事……不急于一時嘛!我們可以等,等陛下心情好些了,等朝局穩定了,再提也不遲啊!”
“等?”
劉摯冷笑一聲,“等到何時?等到貢院門前那些翹首以盼的學子們都散了?等到天下人都以為我大唐的新君,是個不重文教的武夫?韋大人,有些事,可以等。但有些事,一步都不能等!”
說完,他不再理會韋見素,抓起桌上的官帽,端端正正地戴在頭上,整理了一下身上的朝服,毅然決然地向門外走去。
“你……你真要去?!”韋見素驚得從椅子上跳了起來。
劉摯的腳步沒有絲毫停頓,只留下一個決絕的背影。
“身為禮部尚書,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此事,乃我分內之職。縱是觸怒天顏,萬死不辭!”
看著那蒼老卻挺拔的背影消失在門口,韋見素頹然坐倒在椅子上,喃喃自語:“瘋了……真是瘋了……”
劉摯懷揣著奏疏,一步步走向那座曾經熟悉,此刻卻陌生而可怖的皇城。
越是靠近,他心中的壓力就越大。
宮門口的禁軍,換上了一批全新的面孔。他們一個個身材魁梧,面容冷峻,身披玄甲,手持長戟,眼神刮在每一個進出者的身上。
空氣中,似乎還彌漫著淡淡的血腥味。
劉摯的心,不由得提到了嗓子眼。
他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鎮定下來,向守門的禁軍校尉遞上了自己的腰牌。
那校尉驗過腰牌,面無表情地說道:“陛下有令,今日不見客。劉尚書請回吧。”
“不見客?”
劉摯心中一沉,急忙道,“本官有十萬火急的要事,必須面呈陛下!還請將軍通融一二!”
那校尉眼皮都懶得抬一下,冷冷道:“陛下的命令,就是軍令。劉尚書,請不要讓末將為難。”
就在劉摯心急如焚,不知所措之際,一個陰柔的聲音,從宮門內傳了出來。
“是劉尚書嗎?陛下宣你進去呢。”
劉摯抬頭一看,只見一個面白無須,身穿蟒袍的內侍,正站在門后,笑吟吟地看著他。
是老福,新君身邊最得寵的內侍總管。
劉摯心中一凜,不敢怠慢,連忙躬身行禮:“下官劉摯,參見福總管。”
老福擺了擺手,臉上的笑容不變:“劉尚書不必多禮,隨咱家來吧。陛下,在御書房等著您呢。”
劉摯心中又是驚,又是疑。
陛下……知道我要來?
他來不及多想,只能跟在老福身后,亦步亦趨地走進了這座深不可測的宮城。
御書房內,氣氛比太極殿更加壓抑。
李璘并沒有坐在書案后,而是站在一幅巨大的地圖前。
那是一幅大唐全輿圖。
從西域的蔥嶺,到東海的島嶼,從北方的草原,到南疆的密林,盡收眼底。
他的手指,正點在地圖上一個醒目的位置。
范陽。
聽到腳步聲,他沒有回頭,只是淡淡地問了一句。
“劉摯,你可知,朕為何要見你?”
他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洞穿人心的力量。
劉摯心中猛地一跳,連忙跪倒在地,雙手將奏疏高高舉過頭頂。
“臣……臣有本奏!”
李璘緩緩轉過身,目光落在劉摯身上,看不出喜怒。
“說。”
只有一個字。
卻有萬鈞之重,壓得劉摯喘不過氣來。
“臣……懇請陛下明示……”
劉摯的聲音,因為緊張而微微發顫,“三月之后,春闈大比,是否……是否能如期舉行?”
說完這句話,他用盡了全身的力氣,然后便死死地閉上眼睛,等待著命運的審判。
御書房內,一片死寂。
時間,在這一刻凝固了。
劉摯甚至能聽到自己牙齒打顫的聲音。
不知過了多久。
李璘的聲音,終于再次響起。
“為何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