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算是明史科普系列的第一期。
我會在這個系列放一些從史料里找到的有趣小故事,以略微彌補我正文更新速度慢的缺陷。
實在是讀者太熱情,我更新太少,感覺對不住你們,聊以此感謝信任、鼓勵我的朋友們。
系列全部是《題xxxx疏》的格式。
接下來皇帝陛下請坐好,臣一橛柴有本奏:
-----------------
周皇后,本名是什么不可考。
有一說法叫周玉鳳,這肯定是錯的。
這個說法我溯源了一下,來自港劇《帝女花》,港劇的歷史水平大家都清楚的。
另一方面則是在古代,鳳為公,凰為母,一般也不會給女子起名鳳,除非對他抱有男子氣的期待。
例如王熙鳳這個紅樓夢角色,請看紅樓夢原文——“是二舅母王氏之內侄女,自幼假充男兒教養的,學名王熙鳳。”
看到了吧,“自幼假充男兒教養的”,這才叫鳳。
至于現代總是以鳳為女孩子的名字,只不過是一種文化誤讀。
-----------------
第二個有趣的事情是周皇后本來是蘇州人,并且童年就在蘇州。
《崇禎宮詞》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八年三月,后諭蘇州織造太監進棉花紡車二十四具,以敎宮婢。督責甚力,無一能者。后怒焚之。”
周皇后想教宮女們紡織,估計是想分擔崇禎的壓力,結果這群宮婢沒一個學得會,周皇后氣得全燒掉了。
倒不討論燒掉這個事情其實很傻,但我覺得真的很可愛,希望我能寫好這個角色,還原他歷史中哪怕十分之一的魅力。
……
在蘇州長大后,周皇后的父親周奎舉家從蘇州遷往北直隸,這才有了周后被選秀成為信王妃的后續。
那究竟為什么會有舉家遷徙這種行為呢?
要知道哪怕在我們現代,要一家人全部到另一個城市生活、工作,也是非常艱難的事情。
這就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陳仁錫。
根據《北季明略》、《燼宮遺錄》、《思陵典禮記》等多部文人筆記記載,陳仁錫在周后小的時候遇見了她,于是對周父周奎說“君女天下貴人”,然后教周后以資治通鑒。
原文:“仁錫奇其容貌,謂后父曰:“君女,天下貴人。”使以《通鑒》敎之,后于此書最詳貫。”
我真的很好奇啊,到底長成什么樣,才會被看一眼就覺得說是天下貴人?
我們接著往下說。
陳仁錫是1588年生人,崇禎登基的時候39歲。
他本人是天啟二年的探花郎,授翰林院編修(此時在北京)。
天啟三年因為母喪回家丁憂(在蘇州)。
天啟六年官復原職(在北京)。
天啟六年,又因為拒絕給魏忠賢擬詔被貶為民(不知道在哪里,可能北京/蘇州)。
崇禎元年,起復(在北京)。
而周后的選妃之事卻是在天啟六年就開始了。
由此我大膽推測,周皇后周奎一家遷往北京,可能是受到陳仁錫的鼓勵、指引。
至于陳仁錫遇到周后的時間,大概率是天啟二年以前,這個時候大家是老鄉,陳也未中進士。——實際上確實有史料記載,“陳仁錫客周舍”,不過這樣說的比較少,僅供參考。
-----------------
OK,這個小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
是不是有點出乎意料?我們通常印象中的周后自縊,這樣一個單薄的歷史人物背后,也有這么鮮活的故事哈哈。
最后假裝有朋友問,那陳仁錫后來呢?
史料載,崇禎三年升左春坊左諭德,即東宮署官。
崇禎七年升南京國子監祭酒,感覺是明升暗降了。
那這又是為什么呢?
《燼宮遺錄》說:“一日,后與上同看除目。后見陳文莊名,指之曰:「此吾家探花也。」上不悅,曰:「既是汝家翰林,莫想得閣老。」后因言他事以解之”
也就是崇禎吃醋了哈哈哈。
最后提個問,陛下覺得該對陳仁錫如何任用呢?
本既奏罷,微臣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