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元大仙溫和而道:“你入頓悟,是你的造化,我此番講道非是說給你一人聽,眾多親傳弟子皆在,你要謝就謝自己吧。”
不知道為什么,曹空總覺得大仙在“親傳弟子皆在”幾字上,是不是頓了那么一頓。
細思極恐,便不再去想,再度十分有禮的稽首而拜。
鎮(zhèn)元大仙撫須而笑,眼中有著滿意之色,他喜歡有禮數(shù)的,只是這滿意之色,還不夠滿意。
繼而又道地仙長生住世,不死人間之理。
“地仙者,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數(shù)······煉形住世而得······”
這顯然是地仙奧秘,鎮(zhèn)元大仙毫不避諱將其道來,曹空也明其意,一則是其本就心胸寬廣樂于傳道,二則不外乎是在暗示他。
不,已經(jīng)接近明示了,但凡是有些悟性的,聽完之后恐怕都會立即五體投拜。
但曹空沒有,心中清明,面上糊涂,只是一味的如癡如醉的聽道。
嗯,不得不說,曹空不僅在修道上天資非凡,在裝糊涂之道上,也是個中高手。
其實曹空到這一刻,也無所謂了,換句話說,已經(jīng)放棄掙扎了,做好自己,其余的交給天命。
他親師父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數(shù),物隨聲應(yīng),有尋聲問感,救苦救難之能。
凡人于危難時,誠心呼喚,天尊都能尋聲赴感,前往解救,更何況他這個弟子。
故曹空有理由相信,天尊肯定知道他在經(jīng)歷什么!
鎮(zhèn)元大仙一番講道之后,頓了一頓,聽了一聽,見無人發(fā)聲,于是拂塵一揚,問道:“何為地仙之道。”
雖是發(fā)問,可眸光卻是看向曹空。
曹空不得不出列道:“小道愚鈍,見解恐淺露誤了在座諸多同道。”
“但講無妨。”
曹空沉吟道:“正所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故地仙之道,應(yīng)為知天理而察萬物資始,明五運更迭,從而布氣真靈,總統(tǒng)坤元,以用厚德載養(yǎng)萬物,
憑山川以載物,此乃順承天,以地德之理,合天道,陰陽,剛?cè)幔N種之變化,如此方得天地交合,發(fā)生萬物,
故自得大道,長住人間,既為道,又為德,望之令人尊,思之令人敬。”
此殿之中,除卻曹空所言,其余弟子皆靜而聞聲,有道行淺的聞得此言,心中大有所得。
如清風(fēng)明月,對原本就明晰的前路,看的更加清晰,只需按部就班,不僅三花可得二,更可去望那金花之真諦。
有道行高的,聞得此言,不免異彩連連而看曹空,對他們言,此理非是無悟,卻是久修而悟。
可如曹空一般,聞道而窺真者,卻是少之又少,四十八位弟子中,天資秉性最好的,也不過是半年而悟得此理。
他們的心中皆有明悟,不約而同的看向曹空的眼神更加和善,甚至可以說是親近······
鎮(zhèn)元子平靜的面容上,此刻也綻放笑意,越看曹空越順眼,真是靈明通玄之材啊。
他正欲開口,曹空卻先了一步,惶惶恐恐道:“實是淺見,地仙一道,廣如厚土,我只能窺其鱗角,大仙莫要怪罪。”
鎮(zhèn)元大仙聞之,原本口中的那番,“你與地仙之道有緣,”卻是難以說出口來。
好在鎮(zhèn)元大仙心境過人,“與世同君”四字,可不止是體現(xiàn)在修為上,更是體現(xiàn)在道行心境上。
何為君,厚德而寬。
故念是初見,緣法未至,待留他一留,再讓清風(fēng)明月道出曹空昔日所獲得天成之書,再說出觀中諸弟子的來歷。
料這豹兒定會明悟一切,從而······
便道:“言之有理有物,已然不錯,今日**,便到于此,清風(fēng)明月,你們帶這位有緣人于觀中游覽,再為他尋個住處吧。”
清風(fēng)明月出列稱是。
曹空心中也是既開心,又有些惘然,開心自是能于這洞天福地中而居,可惘然則是,自己還要裝多久糊涂。
紙是保不住火的!
若是住了幾天,這位鎮(zhèn)元大仙明言于他,接受和拒絕,都不是個好選擇。
曹空細細思考破局之法,腦中靈光一閃,有了,自己找機會展露道統(tǒng)。
之后再當著清風(fēng)明月面捏個天尊像,拜上一拜,這樣一來,鎮(zhèn)元大仙定然知曉。
于是,講道結(jié)束,鎮(zhèn)元大仙已不知何時走了,眾弟子也不覺異。
而大多弟子也紛紛散去,雖一個個看曹空的眼神都很和善親近,卻未有冒然上前搭理者。
“清風(fēng)明月,既是師父之命,你們當好生照顧這位。”
最前列中,除卻曹空三人外唯一的一人開口而道,說著又對曹空抱拳道:
“貧道道號玄元,還有事在身,他日不妨一同把酒言歡,談經(jīng)論道。”
曹空亦抱拳,“在下曹空,若有機會,必應(yīng)此諾。”
隨即那位玄元道人也消失不見,不見任何手段痕跡,如同春風(fēng)化雨,曹空心道:‘果是大神通者。’
清風(fēng)此時笑著道:“道友剛剛在**上說的好道理啊。”
“就是就是,我竟對那金花奧秘都隱隱有所悟。”明月附和道。
隨有聲有笑的帶著曹空游于五莊觀中,觀中真是大,藏有乾坤絕非虛言。
一路走來,所見所觀甚多,漸漸的,竟來到一處菜園。
菜園中,五谷俱全,只是卻皆是凡種,當然,在這靈氣蘊養(yǎng)之下,所謂的凡種也不凡。
清風(fēng)明月也道:“說起來,我記得道友山上也種有五谷,倒是和我?guī)煾笜O像。”
“不過我二人倒不知師父為何,畢竟我修道之人,已能食風(fēng)飲露,不食人間煙火。”
曹空將自己的修行感悟說來:“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清風(fēng)明月雖不明覺厲,可卻未真的領(lǐng)悟,曹空也不多說,到了自然會明,想他當初也是不食五谷,只采靈機。
便見曹空像是想起什么一樣,從袖中取出兩捧棗。
“對了,兩位,先前許你們的火棗,已經(jīng)熟了,我從隱霧山中帶了兩捧,予二位嘗個滋味。”
清風(fēng)明月見棗先是心中一暖,知曹空情誼,而后面色一變,心中一突。
這火棗似曾相識?!
隨后,塵封的記憶喚醒,被定格在曹空去拜太乙救苦天尊的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