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人:
昨晚休息較早,沒能及時看到信,自己寫的信也沒完成,就沒有及時發出。如下是昨天的文字:我所在的城市是因污染而在省會城市排名中出頭露臉的XX市,很多人說這名字土氣,卻真實地反映出其淵源(不敢說歷史淵源,因它與XX相比,實在是千年的一個瞬間)。
這原本是個因鐵路誕生的小鎮,后因省委搬到這里,才成為一個大城市。盡管年輕也是種資本,可是,她年輕得生不逢時——當時還沒有現在的開放之風與遠見的規劃思路,所以這個城市現在的定位,目前還處在弱智狀態下的萌醒之中。
看著高君行云流水中講述的XX文字,我比劃著寫了上邊的文字,暫時寫不下去了,就停止了。
高君的信宛若帶給我運氣的化雨春風,讓我可暫時拋開昨日那個不太熟悉的話題。不過,我又仔細看了看你的文章,發覺很多地方適合我的欣賞口味,所以還會仔細看。我只是感覺那樣一篇文字里固然充滿了地域特色,卻似乎又有些共性的“東東”,恰恰是我們華夏歷史淵源的某些共性的困惑(權作我的胡思亂想)。
好了。暫時不說這些了。
讀你的心聲,就仿佛將臉龐貼在高君厚實的胸膛上陶醉地傾聽(高君以后別說“淑女”這字眼了,感覺自己恣意放松的時候聽著臉紅——呵呵,別在那里偷著笑,你要想象我晃動的小拳頭),陶醉得有些聽不夠。我真的有些感動得忍不住要淚眼婆娑,看著這樣的文字:“不,那不是困倦勞累,那是怎樣的一種寄托、愉悅、放松和怡暢……”看看親愛的人在說怎樣的“傻話”呀。可我知道,如果在感覺中有了那樣一個字——那么,這一切都是真實的,真實得讓人忍不住要屏住呼吸,我這樣子的,不爭氣起來,淚眼朦朧是自然不過的事。其實,我在后來還是來了個很長很長的深呼吸,仿佛要把你說的話吸到心肺里,流淌在血液中……親愛的人,你可知道這樣的感覺,是多么地好!
看你說我寫文章的事,真感覺是在說別人(真的,你越說我越感覺心虛)。看來,我需要好好考慮考慮,看看指導寫作的書。因自己平時寫筆記與隨感慣了,和寫信差不多,只不過,日記類原本就是寫給自己的信,隨意而毫不講究,屬于江湖上的旁門左道之類。呵呵,和哥哥在一起,有種“小妖女”遇到張無忌的感覺,當然,我的高君比起張無忌來,多的是韜略與智慧。
想著你唱出“盜版”水平的樣子,呵呵,我忍不住開懷。其實我也喜歡哼哼兩句,當然(別瞎猜,不時臥室里的哼哼)比最差的盜版還要差一些,只有看著我像一朵花的親愛的人,才會給一點掌聲鼓勵。就這樣子,看著你的文字,在情緒的起伏跌宕中犯傻。幸虧親愛的人總是用實際行動向我說明,“我才是最傻”。可我明白,看著高君的文字,我明白,那是一種大智若愚。
漸漸準備征服我的,除了你的情義,還有你的深刻、你的文筆——不,我知道,那是你的一切。所以我要拼命咬住牙,要努力地挺立在你的身邊,盡管經常會有你有力的熱手在背后鼓勵或攙扶一把,我還是要緊密地和你攜手挺立在一起;盡管不能為你遮風擋雨,總還能擦一擦你額上的汗珠吧?親愛的人。下次再談。
林(斷斷續續中)XX年4/3
林:
每次看著你信時,都有種難以言述的慰籍和沖動。說出來,不怕你笑話,那就像是你活靈活現地來到我面前,與我開始了漫無邊際的情感與思維的漫游……
你怎么還要對自己那么迷惘呢?
我已經說清了你的三點優勢,這是絕不會錯的;因為我這些年來,別的不說,僅就看人而言,還是比較準確的,甚至很多時候,也就像你這樣,好像比其本人還要看得更深些。你現在如想要做些努力的話,千萬別走彎路,就是說,最好別去看那些“寫作指導”之類騙人的書。你特別明顯的長處和優勢,應放在寫寫散文和心情隨筆上,你那種獨特的思維、飽滿的情感和別致細膩的文筆,忒適合這類體裁的寫作。可能在寫的過程中,會經常碰到寫不下去的困境——沒關系,寫不下去時就不硬寫,擱它在一邊。也許會攢下很多這樣的“半成品”,不要當垃圾扔了;一兩月甚至半年一年后,拿出來再翻翻,思維和視野變了,很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另外要說的是,我自認是個智商不低的人;但我從來就不認為,在寫作上有什么“捷徑”,有什么“天才”,有什么一勞永逸的“章法”。尤其是文字和語言的使用,那是要靠著無數次的磨練和推敲,才能“爐火純青”的。你想想,就譬如一個“看”字,假如你因人因境因情因景,因種種微妙的、差別不大然而卻確實存在的差異,要具體使用時,就存在“望”、“瞧”、“瞥”、瞅”、“瞻”、“眺”、“瞰”、“瞪”……等許多種表達,那么你所要描寫的那個人,他(她)究竟是怎么個“看”法呢?就是說,究竟該使用所列出那些個雖都是“看”、卻“看”和“看”不同的哪一個呢?用準了呢,你就是我上封信里所說的“古龍”,文字中處處傳神;用不準呢,就成了“梁羽生”,雖然也沒有錯誤,但粗糙平庸,看一會兒就讓人打磕睡了。從你的信里,十分清楚地看到了你的才氣,雖然你自己也許并不經意,但其實呢,應該說是在大學時因喜好寫作而打下的功底。這是非常難得的,可別輕易給扔了呵!
當然,丟手時間長了,還會有另個問題,那就是信手寫來,寫著寫著,自己都不知跑哪兒了。這就是常說的寫散文和雜文類時,應該在心里習慣性形成的規則,所謂的“形散而神不散”。就好像放風箏,只有放得最高、并還能讓它恣意在藍天翱翔的,那才是高手;然而,又必須有根線牽著,既不能讓它飛走,更能在要它回來時,一翻手就能拉回。假如把散文的“形”比做風箏的話,那它的“神”呢,就是牽引風箏的線。也許,我說的這些,你早就知道了,可別嫌多余羅嗦。其實最主要的用意還是一點:希望能勾起你以往對寫作的熱情和**,把你的光輝淋漓盡致地發散出來。
以前在研究經濟問題時,曾看過美國一個著名的管理大師,在談論商品時有這樣的認知,他說,僅只有質量合格,那不過是該商品取得了進入市場的“入門證”,那么,在當今買方市場的常態下,要最終取悅于消費者并占領市場,就必須由發明和制造這商品的人,在該商品里投入極富于個性的制造者的感情。舉例說,比如我們看一出歌劇時,被感動得哭了,那么,難道感動我們的,僅僅是演員表演時沒有錯誤、即僅僅“質量合格”了嗎?不,誰都知道,那是因劇作者和演員在寫作和表演時,都投入了自己的個性與感情…以此來用到寫作上,應該是完全相同的道理。那么,你應該清楚地看到,我所說你信里感情飽滿真摯、語言獨特別致的優勢,絕不是虛的吧?
所以,說了這些,最終是希望你能于業余里寫些東西,最好是先寫些散文和心情隨筆,大體控制在每篇千字左右,別說一定能發表,僅僅從“修身養性”的角度看,也會是很好的思維梳理和情感散發呢。
前信說過,想讓你寫寫你自己,從外貌的細節寫起,咋寫都行。其用意呢,當然也出于想你而極欲更多地知道你,但也還有另個意思,就是想再看看,你在對人的刻畫描述上,還能再有些什么特色——一客不煩二主,既然寫你自己能一箭雙雕,為何不試試呢?
我等著看在你的筆下,你自己究竟是個啥樣子,又會能惹動我怎樣的依戀……
高XX年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