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日清晨,兵工廠技術部的燈光亮得比往常都早。陳樾腋下夾著一卷圖紙,腳步匆匆地穿過晨霧彌漫的廠區。他昨晚幾乎沒合眼,反復修改著那份來自"前世記憶"的設計圖。
"老趙!快來看好東西!"陳樾一把推開技術部會議室的門,把正在打盹的趙廠長驚得差點從椅子上摔下來。
趙廠長揉著惺忪睡眼,待看清桌上攤開的圖紙后,頓時睡意全無:"這...這是..."
"107毫米火箭炮。"陳樾的手指在圖紙上劃過,"12管聯裝,全重不到400公斤,可以拆開用騾馬馱運,也能裝在卡車上。"
技術部的專家們陸續趕到,很快就把會議室擠得水泄不通。火炮專家老鄭戴上老花鏡,湊近圖紙看了半晌,突然一拍大腿:"妙啊!這炮管排列方式...省了多少重量!"
"還不止呢。"陳樾翻到第二張圖紙,"單管可以單獨使用,用幾節干電池就能發射。"
會議室里頓時炸開了鍋。老鄭激動得胡子直抖:"這...這不就是給游擊隊量身定做的神器嗎?"
陳樾笑而不語,又抽出一張彈體結構圖。當專家們看到那個特殊的尾翼設計時,又是一陣驚嘆。
"這尾翼...不用導軌?"彈藥專家老李瞪大眼睛,"就這么直接打出去還能保證精度?"
"精度不敢說多高,"陳樾眨眨眼,"但8000米內覆蓋一個足球場沒問題。"
趙廠長突然想到什么:"等等,這炮彈...咱們能造嗎?"
"這就是關鍵。"陳樾拍拍手,讓助手抬進來一個木箱,"我昨晚讓車間連夜趕制的樣品。"
箱子里躺著一枚粗糙但結構完整的火箭彈。專家們像見到寶貝似的圍上去,有人甚至忍不住伸手撫摸那光滑的彈體。
"彈體用冷拔鋼管,裝藥是改進的硝銨炸藥,尾翼..."陳樾拿起彈體輕輕一擰,三片尾翼"咔嗒"一聲展開,"就這么簡單。"
老鄭捧著火箭彈,手都在發抖:"這玩意兒...成本多少?"
"不到同口徑炮彈的三分之一。"陳樾比了個手勢,"而且生產速度快五倍。"
會議室里安靜得能聽見針掉地上的聲音。所有人都明白這意味著什么——在前線彈藥消耗如流水的戰場上,這種廉價又易生產的武器簡直就是及時雨!
"立即立項!"趙廠長一錘定音,"老陳,需要什么你盡管說!"
陳樾早有準備,掏出一份清單:"首先得建個精密加工分廠,專門生產火箭彈的渦輪尾翼;其次要擴建裝藥車間..."
當天下午,兵工廠召開了緊急黨委會。當陳樾展示完火箭炮的簡易發射演示后(用一根鋼管和模型火箭彈在廠區空地上試驗),所有反對意見都煙消云散了。
"乖乖..."一位老紅軍出身的委員看著遠處被炸得粉碎的靶標,喃喃自語,"這要是當年打游擊時有這玩意..."
6月2日,建設新分廠的工程全面啟動。陳樾親自帶著工人們在廢棄的鑄造車間里清理場地。沒有起重機,就用滑輪組和人力搬運鋼梁;沒有混凝土,就用碎磚和石灰湊合。
"咱們先土法上馬!"陳樾挽著袖子,和工人們一起夯實地基,"等設備到位再慢慢完善!"
最棘手的是精密加工設備。現有的機床根本達不到火箭彈尾翼的精度要求。6月5日,陳樾帶著連夜繪制的圖紙來到機械分廠。
"老馬,這些設備能造嗎?"陳樾攤開一疊精密機床設計圖。
機械分廠馬廠長推了推眼鏡,仔細端詳圖紙,突然倒吸一口涼氣:"這...這是高精度滾齒機?還有數控銑床的雛形?老陳,你從哪..."
"別管哪來的,"陳樾打斷他,"就說能不能造!"
馬廠長擦了擦汗:"能是能...但至少要兩個月..."
"一個月!"陳樾斬釘截鐵,"前線等不起!"
接下來的日子,兵工廠像一臺開足馬力的機器瘋狂運轉。陳樾每天工作18個小時以上,在各個車間來回奔波。他親自指導工人制作火箭彈模具,手把手教他們調配新型推進劑,甚至發明了一套"土法精度檢測工具"——用千分表和自制的標準量塊。
"陳總工,這尾翼的弧度總是差那么一點..."年輕技工小張急得直冒汗。
陳樾看了看零件,突然拿起一把銼刀:"看好了,這里多銼三下,這里少銼兩下..."神奇的是,經他隨手修整的零件,裝上檢測儀后居然完全合格!
"神了!"小張瞪大眼睛,"陳總工,您這手絕活..."
"熟能生巧罷了。"陳樾笑著拍拍小伙子的肩膀,"記住,機器是死的,人是活的。"
6月10日,第一臺自制的高精度滾齒機終于調試成功。當第一個完美符合要求的渦輪尾翼下線時,整個車間的工人都歡呼起來。
"精度達到0.02毫米!"質檢員難以置信地看著千分表,"比毛熊的機床還準!"
陳樾卻沒有絲毫松懈,立即轉向下一個難題——火箭彈的穩定燃燒問題。在試驗場,前幾發試射的火箭彈不是中途熄火就是飛行不穩。
"推進劑配方還得調整。"陳樾仔細檢查彈體殘骸,"氧化劑比例提高5%,燃燒室襯里加厚0.5毫米..."
有人提議直接照搬毛熊的火箭彈設計,被陳樾一口回絕:"他們的技術是好,但太復雜,不適合我們快速量產的需求。我們要的是簡單可靠,哪怕犧牲一點性能。"
6月15日,轉機出現了。陳樾偶然發現廠里庫存的一批繳獲的日軍鋁粉,靈機一動將其加入推進劑中。
"試射準備!"隨著陳樾一聲令下,第一枚改進型火箭彈呼嘯而出,在天空中劃出一道完美的白煙軌跡,準確命中3000米外的目標區。
"成功了!"整個試驗場沸騰了。陳樾卻已經蹲在地上計算數據:"初速還是偏低...彈道彎曲度大了點..."
6月18日,一個意外的好消息傳來——工業部協調來了兩臺瑞士產的精密車床!雖然是被淘汰的舊設備,但對兔子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
"天助我也!"陳樾立即組織人手連夜安裝調試。有了這兩臺"寶貝",關鍵部件的產能直接翻了三倍。
6月20日,歷史性的一天。兵工廠新建的火箭炮分廠正式投產。第一門量產的107火箭炮披紅掛彩地駛出車間,12根炮管在陽光下閃著冷冽的光芒。
"試射!"隨著趙廠長一聲令下,12枚火箭彈在震耳欲聾的呼嘯聲中騰空而起,遠處山坡上頓時騰起一片火海。
觀禮的軍區首長激動地拍著陳樾的肩膀:"好!太好了!這玩意兒一個排就能抵上一個炮兵連的火力!"
陳樾卻拉著首長來到火箭炮旁:"首長您看,拆開運輸時,四個戰士就能扛走全部部件;組裝只要三分鐘;沒有發射架時,把火箭彈架在土坡上也能打..."
首長越聽眼睛越亮:"這不就是為咱們的輕步兵量身定做的嗎?!"
更讓人驚喜的是成本——一門107火箭炮的造價僅相當于兩門迫擊炮,而火力覆蓋面積卻是后者的十倍不止。
投產儀式后,陳樾卻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對著前線發來的地形圖發呆。趙廠長推門進來時,看到他正在一張朝鮮半島地圖上標注著什么。
"老陳,又琢磨啥呢?"
"我在想..."陳樾指著地圖上的山地地形,"常規炮兵在那邊很難展開,但這玩意兒..."他指了指窗外的火箭炮,"一個班就能背著滿山跑。"
趙廠長會意地點頭:"已經安排三車間加班加點了,月底前能交付一個營的裝備。"
"還不夠。"陳樾搖搖頭,"得簡化生產工藝,讓地方兵工廠也能參與生產。"
接下來的日子,陳樾又開始新一輪的技術攻關。他把107火箭炮的所有部件重新設計了一遍,目標是"能用土法生產的就不用精密機床"。
"這個連接件,改成鑄鐵的!"
"尾翼用沖壓代替銑削!"
"發射管用無縫鋼管直接加工!"
每簡化一個部件,陳樾都要親自試驗確認可靠性。有人擔心降低標準會影響性能,陳樾卻說:"在戰場上,有100門能打的炮,比有10門精密的炮管用!"
6月25日,當前線傳來朝鮮戰爭爆發的消息時,陳樾正在車間里指導工人改良生產工藝。聽到消息,他沉默了片刻,然后更加賣力地干了起來。
"再快一點!"陳樾的聲音在車間里回蕩,"前線等著用呢!"
工人們發現,陳總工的眼睛里燃著一團火,那是一種他們從未見過的急切和決心。沒有人知道,這個來自未來的靈魂,正在與時間賽跑,為的只是讓那些即將奔赴戰場的戰士們,能多一分勝算...
當六月的最后一場雨落下時,兵工廠的火箭炮產量已經達到每天三門。陳樾站在雨中,看著又一批披著防水布的107火箭炮被裝上軍列。他知道,這些看似簡陋的武器,將在不久后的戰場上,用震耳欲聾的咆哮,向全世界宣告一個古老民族的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