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地籠罩著珞珈山。白日里的喧囂與算計,仿佛都被這山間的清冷隔絕在外。
顧家生的書房內,只余一盞孤燈搖曳,將他的身影投在墻壁上,顯得格外高大,也格外寂寥。
顧家生并未上床休息。他解開了軍裝最上方的風紀扣,略顯疲憊地靠在寬大的紅木椅中,指尖無意識地敲擊著光潔的桌面。
桌上攤開的,并非作戰地圖,而是一份榮譽第六師的軍官名冊和部隊編制簡表。在昏黃的燈光下,那些名字、番號、職務,仿佛都帶著各自的烙印,糾纏成一張無形的大網。
他的目光在“第116旅”幾個字上停留良久,緊繃的神經才微微松弛些許。這是他的根底,是他在尸山血海中帶出來的絕對嫡系!由獨立第116旅整編而來,六千余虎賁,旅長是程遠。
這支隊伍,是他顧家生在榮六師、乃至在這個亂世安身立命的基石,如臂使指,絕無二心。想到此處,他嘴角才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暖意。
視線下移,“新編第100旅”,顧家生微微頷首。這個旅的骨架,是他從116旅中精心挑選、拆解出來的骨干軍官搭建而成。旅長是李天翔,也是他一手從微末提拔出來的。跟116旅血脈相連,指揮起來雖不如116旅那般心意相通、如臂使指,卻也堪稱順暢,指東打東,指西打西,忠誠度與執行力都毋庸置疑。
這是他可以倚重的力量,也是他未來擴充實力的重要臂膀。
然而,當目光觸及“第135旅”時,顧家生的眉頭便不由自主地緊鎖起來,仿佛壓上了一塊沉甸甸的石頭。旅長鄧少華。這是‘老頭子’安插進來的。
這個旅,從旅長到士兵均來自74軍系統,甚至混雜著其他派系的觸角。‘老頭子’把這支力量塞進榮六師,用意不言而喻。摻沙子,平衡,監督。
顧家生深知,只要自己不公然打出反旗,那么135旅在明面上會聽從指揮,配合作戰,而且戰力絕不低于他的嫡系部隊116旅。
但這種“聽話”,是建立在高壓和利益平衡之上的,是帶著一種冰冷的距離感和隨時可能引爆的隱患。
指揮起來,遠不如前兩個旅那般得心應手,總要多費一番心思去揣摩、去制衡。每每想到此節,顧家生便覺得頭皮一陣發麻,仿佛有無數根無形的線牽扯著他的神經。
他疲憊地揉了揉眉心,思緒更加紛亂。何止是這三個旅?整個榮譽第六師,簡直就是一個微縮的“黨果”派系展覽館!
核心嫡系: 程遠、李天翔等人。這是他的“顧家軍”,根基所在。
土木系: 以參謀長張定邦為首,以及散落在各級的一些軍官,他們自成一體,奉行著土木系的理念和利益,如同潛伏在體內的另一套系統。
74軍系: 以鄧少華為首的135旅,背后站著的是俞記識,甚至是‘老頭子’。
各路雜牌殘部: 徐州會戰后補充進來的川軍、桂軍、東北軍、中央軍(非嫡系)的零散官兵,他們人數不少,但缺乏核心凝聚力,各自抱團取暖,在師里話語權微弱,卻也構成了不可忽視的底層力量。
這些派系,在戰火紛飛時或許能暫時同舟共濟,但在資源分配、人事任免、作戰任務等方方面面,無不暗流涌動,互相傾軋。
“呵……”
顧家生發出一聲幾不可聞的嘆息,帶著深深的無奈和一絲自嘲。這就是為什么他今天在面對張凱、陳國棟那幫昔日同窗的熱切目光時,選擇了疏離和回避。
張凱、陳國棟或許真有幾分本事,也懷揣著殺敵報國的熱血,但他們的到來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一個新的、以“中央軍校十期”為紐帶的“同窗系”可能就此形成!
他們天然會抱團,會互相援引,會為了自身利益去爭奪資源、排擠他人。現在榮譽第6師里的派系已經夠復雜、夠讓他頭疼了,他哪里還敢再主動引入一股潛在的、以“同窗情誼”為旗號的新勢力?那無異于在已經沸騰的油鍋里再澆上一瓢冷水!
“黨果……黨果啊……”
顧家生低聲咀嚼著這兩個字,嘴角泛起一絲苦澀。這派系傾軋、山頭林立的頑疾,當真是深入骨髓。自己已經竭盡全力去控制了,竭力想打造出一支純粹的抗日力量,卻最終還是無法幸免,甚至不知不覺間也被卷入其中,成了這盤根錯節網絡的一部分。
來自高層的壓力、各方勢力的滲透、歷史遺留的包袱……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讓他感到深深的無力。
當然自己并非沒有手段去制衡,去分化,去利用。但這其中的心力消耗,以及對部隊純粹戰斗力的無形損耗,讓他感到一種深深的疲憊。
一把本應如臂使指的利劍,如今卻仿佛由幾塊質地不同、心思各異的碎片勉強拼接而成,這讓他如何能不憂慮?如何能不無奈?
窗外,夜風吹過庭院中的古樹,發出沙沙的輕響,更襯得書房內一片沉寂。
顧家生閉上眼,靠在椅背上,久久未動。那搖曳的孤燈,將他沉思的身影拉得更長,也映照著他眉宇間那揮之不去的凝重與一絲難以言喻的孤獨。這盤根錯節的派系之局,遠比正面戰場上明刀明槍的鬼子,更讓他感到棘手。
煙灰缸里,不知何時已經堆滿了煙蒂。
“如今打小鬼子倒是沒有什么問題。”
當下,有國仇家恨這雙重bUff的加持,有亡國滅種的切膚之痛激勵著,榮六師的戰斗力確實堪稱一等一的!士兵們眼中燃燒著復仇的火焰,軍官們也多懷著驅除韃虜的信念,加上刻苦的訓練和精良的裝備,這才被冠以“榮譽”之名。
可是……抗戰勝利之后呢?
他太清楚“后世”的歷史了!當外侮的壓力驟然消失,當勝利的狂喜退潮,曾經在抗日戰爭中浴血奮戰的國府軍,其戰斗力幾乎是斷崖式地下滑!派系傾軋、腐化墮落、軍心渙散……最終在決定性的戰場上,被那支無論是裝備還是后勤都遠遜于己的軍隊摧枯拉朽般擊敗。
為什么?
難道僅僅是因為對手分了土地?顧家生眉頭緊鎖,陷入了更深沉的思索。
不,不盡然。國府軍在北伐時期,也曾有過短暫的輝煌,那時也并非人人有地可分。分土地固然能贏得民心,是基石,但絕非是塑造無敵鐵軍的唯一原因。
一定還有更深層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