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遇貴人
張飛本欲殺董卓,劉備與關公急止,言明:董卓是朝廷命官,不可以擅自殺害(民不與官斗,識時務者為俊杰)。
張飛不愿在董卓手下聽命,劉備、關羽和張飛一起引軍來投朱儁。
儁待之甚厚(精兵強將,留為己用,明智之舉),張飛殺了張寶副將高升,劉備麾軍直沖過去。
張寶作起妖法,劉備等人大敗。
次日,朱儁用計破了張寶的妖法。
張寶見解了法,急欲退軍(致勝之寶失靈,退避自保為上)。
左關公,右張飛,兩軍都出,背后劉備、朱儁一齊趕上(眾人齊心合力,勢不可擋)。
張寶落荒而走,走入陽城,堅守不出。
朱儁引兵圍住陽城攻打,一面差人打探皇甫嵩消息。
皇甫嵩大獲勝捷,朝廷以董卓屢敗,命嵩代之。
嵩到時,張角已死;張梁統其眾,與朝廷相拒,被皇甫嵩連勝七陣,斬張梁于曲陽。
朝廷加皇甫嵩為車騎將軍,領冀州牧。
皇甫嵩又表奏盧植有功無罪(共患難之人,能幫則幫,友誼在互相幫助中更加深厚),朝廷復盧植原官。
曹操以有功,除濟南相,即日將班師赴任。
朱儁聽說,悉力攻打陽城,賊將嚴政刺殺張寶,獻首投降。
朱儁遂平數郡,上表獻捷。
黃巾余黨三人:趙弘、韓忠、孫仲,聚眾數萬,望風燒劫,稱與張角報仇。
朝廷命朱儁即以得勝之師討之,賊據宛城,儁引兵攻之。
朱儁領劉備等人,分兵四面圍定宛城。
城中斷糧,韓忠使人出城投降,儁不許。
劉備不解,朱儁解釋道:昔秦項之際,天下大亂,民無定主,故招降賞附,以勸來耳。
現在惟黃巾造反;若容其降,無以勸善。使賊得利恣意劫掠,失利便投降:此長寇之志,非良策也(同一事件,背景、時局不同,處理方法也不同,切不可讀死書)。
劉備擔心韓忠等人會死戰,建議撤去東南,獨攻西北,令賊棄城而走(窮寇莫追,“網開一面”更易殲之)。
朱儁依計而行,韓忠果然棄城而走,儁與劉備、關、張率三軍掩殺,射死韓忠,余皆四散奔走。
正追趕間,趙弘、孫仲引賊眾到,儁見弘勢大,引軍暫退,弘乘勢復奪宛城(乘勢而為,事半功倍),儁離十里下寨。
方欲攻打,忽見正東孫堅人馬到來。
二、人同命不同
孫堅年少有為,曾單人智擒眾賊:眾賊分贓之際,孫堅遂奮力提刀上岸,揚聲大叫,東西指揮,如喚人狀(虛張聲勢,應急之策,見好既收)。
后屢建奇功,獲朝廷嘉獎,朱儁聯手孫堅,大敗趙弘、孫仲等人。
南陽一路,十數郡皆平,儁班師回京,詔封為車騎將軍,河南尹。
儁表奏孫堅、劉備等功。
孫堅有人情(不觸犯原則的情況下,賣人情無錯),除別郡司馬上任去了。
劉備等人聽候日久,不得除授。
三、官場失意
在街上遇到正值郎中張鈞,劉備等人向其陳述自己的功績和現狀。
張鈞向靈帝狀告十常侍,十常侍當場狡辯,靈帝將張鈞逐出。
十常侍由此得知,破黃巾軍有功之人,未受封賞,所以不服(能穩居高位者,必有異能)。
因此,劉備得了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
劉備到任后,勤政愛民,奉公守法,兩袖清風,頗受百姓愛戴!
督郵向劉備索賄不成,強逼小吏誣陷劉備。
張飛氣憤不過,將督郵毒打一頓(以惡制惡,雖非良策,但實效斐然。傳言:打督郵者并非張飛而是劉備本人。)。
劉備得知后,饒督郵性命,辭官而去(凡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
督郵歸告定州太守,太守申文省府,差人捕捉。
劉備、關、張三人往代州投劉恢,恢見劉備乃漢室宗親,留匿在家不題(救人于危難之際,富貴險中求)。
十常侍,但有不從己者,誅之。
趙忠、張讓差人向破黃巾將士索金帛,不從者奏罷職。
皇甫嵩、朱儁皆不肯與,俱奏罷其官。
四、欺下瞞上
帝封趙忠等為車騎將軍,張讓等十三人皆封列侯,朝政愈壞,人民嗟怨。
長沙賊區星作亂,漁陽張舉、張純反。
表章雪片告急,十常侍皆藏匿不奏。
帝在后園與十常侍飲宴,諫議大夫劉陶,向帝狀告十常侍。
帝令武士擁陶出,方欲行刑,司徒陳耽以頭撞階而諫。
帝怒,命牽出,與劉陶皆下獄。
是夜,十常侍即于獄中謀殺之,假帝詔以孫堅為長沙太守,討區星,不五十日,報捷,江夏平,詔封堅為烏程侯。
封劉虞為幽州牧,領兵往漁陽征張舉、張純。
五、再入官場
代州劉恢以書薦劉備見虞,虞大喜,令劉備為都尉,引兵直抵賊巢,挫動銳氣。
張純被帳下頭目刺殺,將頭納獻,率眾來降。
張舉見勢敗,自縊死,漁陽盡平。
劉虞表奏劉備大功,朝廷赦免鞭督郵之罪,除下密丞,遷高堂尉。
公孫瓚又表陳劉備前功,薦為別部司馬,守平原縣令。
劉備在平原,頗有錢糧軍馬,重整舊日氣象。
劉虞平寇有功,封太尉。
六、宮廷政變
靈帝病篤,中常侍蹇碩建議殺掉何進,因宣進入宮。
進至宮門,司馬潘隱向何進提醒(性命攸關之事,不可小覷),何進逃過一劫。
何進回家后,召集眾人商議除掉宦官,曹操認為不易除掉。
何進不以為然,潘隱來見何進向其說明詳情:帝已崩。
賽碩與十常侍商議,矯詔宣何國舅入宮,欲絕后患,冊立皇子協為帝。
曹操建議:先正君位,然后圖賊。
袁紹披掛整齊與何進領五千御林軍,同何顒、荀攸、鄭泰等大臣三十余員,相繼而入,就靈帝柩前,扶立太子辯即皇帝位。
何進入后宮本打算全部殺死宦官,中常侍郭勝殺死蹇碩,張讓等人向何后求情:殺死何進的主意是蹇碩出的,與其他人沒關系。
何后密詔何進:依張讓等人之言,何進隨即赦免他人。
袁紹建議:斬草除根(除惡務盡,打蛇不死反被蛇咬),何進不聽。
董太后與張讓等人商議對付何進之事,張讓盡出主意。
董太后依計而行:封皇子協為陳留王,董重為驃騎將軍,張讓等共預朝政(勝負不明時,以不變應萬變)。
何太后與董太后翻臉,何進將董太后一枝廢掉。
張讓等人又巴結何進之弟和其母,遂十常侍又得近幸。
何進害董太后之事,被張讓等人傳出,袁紹建議:借機除掉張讓等人。
何進猶豫不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生死、機密大事當果斷),左右密報張讓。
張讓通過賄賂何進之弟向何太后求情,何太后拒絕了何進殺張讓等人的建議。
袁紹見何太后不同意,又向何進建議:召地方軍隊來京,盡誅閹豎(引狼入室,忌中之忌)。
主薄陳琳表示:不同意,地方軍隊進京,容易生亂(人心難測,不可掉以輕心)。
何進對陳琳的意見,不以為然。
曹操此時說出話來,預知曹操說出何話,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