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排行 分類 完本 書單 專題 用戶中心 原創專區
小威小說網 > 玄幻 > 印光法師文鈔 > 第2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印光法師文鈔 第2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作者:妙音0 分類:玄幻 更新時間:2025-07-30 11:04:50 來源:香書小說

監學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面,乙二、教起因緣。

我們這一次的課程,我們攏總分成三大科,甲一是前言;甲二是正文;甲三是結勸。在甲一的前言又分成兩科,乙一是作者略史,乙二是教起因緣,這兩科是我們正式進入本文之前,一個應有認識。前面的一科是介紹能說法的人,就是印光大師的一生,他自行化他的功德。這一科是說明所說的法,凈土教法生起的因緣,來啟發我們的信心。這以下有一段印祖的開示。我們把它念一遍,請大家合掌。

乙二、教起因緣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名「凈土三經」,專談凈土緣起事理;其余諸大乘經,咸皆帶說凈土。而《華嚴》一經,乃如來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末后善財徧參知識,于證齊諸佛之后,普賢菩薩為說十大愿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謂余門學道,似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于順水。可謂最善形容者矣!】

— 與徐福賢書 —

我們把這段《文鈔》加以解釋,我們分成三段:

第一段、先攏總的說明凈土法門它所依止的經典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名凈土三經,專談凈土緣起事理。】

一開始印祖就標出了我們凈土宗所依止的三部經,第一部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的宗旨就是信愿持名三種資糧,以堅定的信心跟愿力來憶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信愿持名。

第二本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宗旨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真正的修凈土,要發起無上的菩提心,我們厭惡三界的生死,我們希望追求無上的菩提,你要有這種信愿,有這種信愿以后干什么呢?一向專念,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兩部經都是以持名為主,都是以阿彌陀佛的名號為我們的所觀境。

第三部是《觀無量壽佛經》,這部經就是觀想、觀像,總共有十六個觀法,就是觀察極樂世界的依報,或者是琉璃地,或者是寶樹宮殿樓閣等等依報的莊嚴,或者是直接觀阿彌陀佛的正報,阿彌陀佛的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的身相,就是觀察極樂世界的依報跟正報的莊嚴,這也是一種方法,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觀察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這樣子也能夠跟彌陀感應道交。印光大師說「此名凈土三經」,印祖就把這三部經,把它安立一個名稱,叫做凈土三經。

這三經它的內容是什么呢?「專談凈土緣起事理」,這個「專」就是專門,專門來介紹凈土緣起的事跟緣起的理論。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佛法是在詮釋諸法的真實相,告訴我們這個宇宙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要以佛的知見,來觀察這個世間,它是有兩個部份:一個是屬于事相,就是現相界,或者我們講世俗諦。這個現相界就是一種因緣果報。廣泛來說就是有十法界染凈的因果,有六凡法界雜染的因,而招感六凡法界雜染的果。有四圣法界清凈的戒定慧的因,招感四圣法界的無漏的法身、般若、解脫的功德,這個都是屬于緣起的事相。廣泛來說,就是十法界的染凈因果,這個都是屬于差別相。又以天臺宗來說呢,無差成差。

這個地方是講凈土緣起的事。換句話說,它這個地方所談的在十法界當中,是專門談佛的法界,就是談阿彌陀佛,祂過去是怎么樣依止一種清凈的本愿,開始發四十八愿以后,積功累德,創造一個極樂世界,這個果地的功德。祂又怎么安排一個方法,怎么樣安排一個因地,使令我們凡夫能夠依止這個因地而修行,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就著凈土緣起的事相,可以說是修因證果。不過修因證果,我們看《阿彌陀經》的結構,或者《無量壽經》的結構,特別是《阿彌陀經》的結構,佛陀在介紹這個因果,祂是先介紹果報功德,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廣泛的介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的妙,然后再介紹怎么能夠往生--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所以說緣起的事相是先介紹凈土的果,再介紹凈土的因,這個叫做緣起的事。

什么是緣起的理呢?就是前面的法界是無差成差,這個地方是差即無差。就把一切的十法界的染凈因果,匯到一種無差別的境界。這個無差別的境界,各種宗派的說法不同。我根據天臺宗的說法說,萬法唯是一心,蕅益大師就是根據天臺宗,就在我們建立信心,信事以后,他又講出一個信理,就是說,相信十萬億佛土,不離開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就是說,沒錯!從現象上來說我是一個生死凡夫,阿彌陀佛的國土,是非常清凈莊嚴,而且距離我十萬億國土這么的遙遠,但是要是從我們這一念清凈心的本體來觀察呢,它不離開我這一念清凈心之外。

凈土宗有一個祖師,十祖截流大師,他講出一句話說:

「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

——截流大師

就是說,我們要從因果來觀察,我們是一個沒有資糧的人,業障深重,我們過去沒有積功累德,沒有懺悔業障,所以業障深重,我們的果報是非常的不好。彌陀是什么境界呢,萬德莊嚴,祂過去有清凈的功德力,我們感覺到我們跟彌陀的距離是相當遙遠!我們怎么能夠敢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件事怎么敢呢?但是彌陀是我心中的佛,我是彌陀心中的眾生。換句話說,要以理性來觀察,我們這一念的明了心性,跟彌陀的明了心性是無差別的,是無差別的。換句話說呢,你在佛堂里面,你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阿彌陀佛當下就知道這件事!祂的大悲心就跟你這一念佛號感應道交,憑什么呢?憑的就是體性的無差別。

所以我們不但是要了解這個緣起的事相,你了解這個理論,你能夠把你這個凡夫的這一念心跟阿彌陀佛的心,距離給縮短,對你自己往生極樂世界,你有很大的信心,相信十萬億佛土不離我現前一念心性,以心性本無外故。截流大師講出這句話出來,這是要我們相信,從我們的清凈心來觀察,我們跟彌陀是無差別相的,所以自然感應道交。這個大家要體會體會,就是從理性的思想。這個就是凈土三經的主要內容,講到事相跟理論。

【其余諸大乘經,咸皆帶說凈土。】

其它有很多的大乘經典,日本的學者統計,在《大正藏》里面,講到凈土的經論有兩百四十多本,可見得這個凈土的經論,在大乘是相當重視的,這些都是「咸皆帶說凈土」,就是兼帶的介紹凈土,不是專門,但是也提到極樂世界的存在,有這種事情。這是第一段,印祖先把我們凈土法門的傳承介紹出來,一開始是有佛的傳承,佛陀在《阿彌陀經》里面談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佛陀很認真而清楚的標出:極樂世界正報的彌陀跟依報的極樂世界,使令我們知道這個法門是有清凈的傳承,有它的真實性。這是第一段,這是一個總標。這以下就詳細的把這個傳承的內容加以解釋,我們再看

第二段:

【而《華嚴》一經,乃如來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末后善財徧參知識,于證齊諸佛之后,普賢菩薩為說十大愿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在整個凈土教理的傳承當中,最初的傳承就是《華嚴經》,這個《華嚴經》,我們把經題簡單的解釋一下。《華嚴經》的內容是一乘的因果,一佛乘的因果,這一乘的因果在經題有表現出來。這個「華」是表示什么呢?表示萬善的因華,就是菩薩的六波羅蜜開出來的就是萬善,這個是一佛乘的因。這個「嚴」指的是萬德的佛果,萬德的佛果是約一佛乘的果,換句話說,這個《華嚴經》就是講什么呢,講以萬善的因華來莊嚴萬德的佛果,就是介紹菩薩的修因跟證果。不過《華嚴經》的結構也是先介紹果德,先介紹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把這個菩薩的功德,次第的、清楚的介紹出來,所以我們講: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有種種的功德。介紹果地功德以后,再介紹成就這個功德的因,就是六波羅蜜乃至于十波羅蜜,就是整部《華嚴經》是介紹一佛乘的因果。這個是解釋經題,再看下面。

【乃如來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

這個就是講到天臺宗的判教。這個判教,佛在世的時候,經典是隨順眾生的根機而說,不像這個論,多數論是菩薩說,論是糅合經典的義理,就著義理來分科、來說明,但是經不是根據義理來說,它是隨眾生的根機說。所以佛陀滅度以后,他留下的經典就有些差別相,有些經典這樣講,有些經典那樣講。到了天臺智者大師就把這些差別的經典加以整理,使令它前后不至于矛盾,他就把所有的經典判作五時八教,就是教法生起的次第,有五個時段:第一個就是華嚴時,第二個是阿含時,第三個是方等時,第四個是般若時,第五個是法華涅盤時。

天臺智者大師的意思是說,佛陀成道以后,他度眾生第一個說的教法是華嚴,就是講圓頓法門,為什么呢?講一個譬喻「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它是先照到高山的頂,然后再慢慢慢慢去照到大地,普遍的去照到大地。佛陀說法亦復如是,佛陀的智慧是大光明的境界,他最初成道,他在定中,是先講一佛乘的圓頓法門,去度化根熟的菩薩,大乘的根機成熟的菩薩,就是所謂的「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這是佛陀所說的第一個圓頓法門。

后來就是很多的阿羅漢在這個華嚴會上,「有耳不聞圓頓教,有眼不見舍那身」。佛陀講《華嚴經》,他不是現丈六比丘相,是現無量光明、無量相好的報身,所以阿羅漢就看不到佛的身相,也聽不到佛的說法,所以在華嚴會上等于是沒辦法栽培善根。佛陀是大太陽的境界,在開始、在普遍的照到大地,就所謂的為實施權,講阿含、方等、般若這種次第的法門。到了法華會上再開示,會漸歸頓,攝末歸本,在這個時候,再使令所有的凡夫、二乘人再發菩提心,這是佛陀講經的一個次第的安排。

所以第一個,最初是講大乘的《華嚴經》,它所加被的根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它這個法門是一乘的妙法,到了末后,最后的《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徧參知識。善財童子普遍的參訪了五十三個善知識,他就是法門無量誓愿學以后,就「證齊諸佛」,這時候到了等覺菩薩,「普賢菩薩為說十大愿王」,這個時候普賢菩薩說:你現在要急速成就諸佛的功德海,要修十大愿王,然后「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以這個十大愿王的功德再回向求生極樂世界,以期在這一生當中圓滿佛果。所以說這一部的《華嚴經》,就是你發了菩提心以后,以十大愿王導歸極樂,就是一生成就佛道的法門.

我們把十大愿王的導歸極樂世界的情況用附表解釋一下,看《印光大師文鈔》補充講表附表第一、普賢十大愿王。

我們分成兩段來說明,第一段是約因行,第二段是約果德。

一、約因行:

先看因行,我們解釋十大愿王,分兩科,先解釋十大愿,再解釋這個「王」。

(一)【十大愿】

第一、「禮敬諸佛」

我們修十大愿王第一個要做的就是禮,就是身業的禮拜,這個敬是意業的恭敬,禮敬誰呢?禮敬三世諸佛,這是第一個。禮敬諸佛可以破除我們多生多劫的我慢的罪業,成就我們的尊貴身。你經常禮拜,你這個身相看起來特別尊貴,我感覺到我們的導師懺公師父,他的身口意三業當中,有明顯的十大愿王的功德,尤其是越晚年越明顯,你注意一下,他就是十大愿王導歸極樂世界,他特別還強調禮敬諸佛。我曾經聽到有人講一件事說:臺北有一個商人,要以佛法說,就是大富長者的境界,他到蓮因寺去參觀。他對佛法是沒什么信心,但是去參觀參觀。他參觀到了大殿,參觀到一半的時候,看到一個老者披著袈裟,從走廊這邊走進來,他不由自主就是跟他禮拜。所以這個人,這個尊貴身是修來的,看起來特別尊貴,怎么會尊貴呢?禮敬諸佛,因地當中禮敬諸佛。

第二、「稱贊如來」

前面是一個身業的禮拜,這個地方是一個口業的贊嘆。我們經常用偈頌來贊嘆佛陀,能夠破除我們多生兩舌、綺語、妄言、惡口的罪業,成就無礙的辯才,有這種功德。稱贊如來,在我們顯教也是很重視,有阿彌陀佛贊、地藏王菩薩贊。各式各樣的佛菩薩都有他的贊,但是在顯教好像是不多,頂多是四句偈或者是八句偈。在西藏對「稱贊如來」特別重視,它要有什么重大的法會,在誦經之前那這個贊嘆佛菩薩的功德,那個偈頌一唱就是一個多小時、兩個多小時,他每次唱贊嘆佛菩薩功德,他經常都是潸然欲淚,感動的掉眼淚,這個是一種宗教情操,就是稱贊如來,贊嘆佛菩薩的功德,這是一種口業的稱嘆。

第三、「廣修供養」

這就是用財物或者是香花燈燭、種種的資具來供養十方的諸佛菩薩。可以使令我們破除過去慳貪的罪業,而得到廣大的財富。我曾經遇到一個修密的法師,他跟我講說:歸依上師、歸依三寶,他在修行的因地就是以禮拜、贊嘆、供養為主。換句話說,我們禮拜諸佛、贊嘆如來、廣修供養,一方面是破除我們的罪障,增加我們的福報。另一方面有歸依的這種功德在里面,使令我們跟我們的本尊,譬如說你的本尊是阿彌陀佛、你的本尊是觀世音菩薩,你這樣子做以后,冥冥當中你跟你的本尊緣就深。緣深,他要加被你就容易,所以這個當中有歸依的成分在里面。這個也是有需要的,這是透過禮拜、贊嘆、供養,使令我們跟佛菩薩的距離拉近。

第四、「懺悔業障」

就是懺除我們無始的罪障,五逆十惡乃至于謗法的罪業,約著破惡來說的。

第五、「隨喜功德」

前面的禮拜、贊嘆、供養,都是約我們自身來說,這個隨喜功德是說,我們也可能會跟同參道友接觸,一切法因緣生,每一個眾生有各式各樣的善根功德不同。但是我們凡夫的心情,就是嫉妒心、不耐他榮,我們凡夫的心情是這樣的,如果沒有經過調整,我們凡夫的面貌是認為:我們這一念的生命體,這一念心,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能夠主宰一切法的一個我,一個常一的主宰叫我。我們有一個我的執著以后,我們認為一切的榮耀都應該歸于我才對,我們看到別人有什么功德,我們就嫉妒、障礙別人,「這個有什么了不起!」這樣子嫉妒以后,糟糕了,使令我們這一念心跟法的因緣產生障礙了。他誦《法華經》、他每天拜阿彌陀佛,你內心當中,嘴巴不講,你內心一嫉妒他,使令你這一念心,跟一個清凈的正法產生障礙了,你以后修這個法的時候,你不容易相應。人家修了十天就有感受出現,你修了十天一點感覺都沒有,「我的方法正確,我完全根據祖師的方法,有次第的這樣修下去,為什么跟法一點都沒有感應?」就是你過去對這個法有問題。

所以我覺得我們修凈土的人要注意一件事情,祖師大德有時候他在開示是一種「對治」,他看到有些根機,他已經廣學經論了,不好好修行,所以他說:這一切的三藏十二部經,讓給別人去看、讓給別人去讀,我一句彌陀就好。祖師講這句話的時候,他這一念心是跟善心相應,他不是跟煩惱相應。那么你也跟著祖師講這種話,人家勸你去修行、去拜佛、誦經,你也把這句話也講出來,但是你講這句話的心情有煩惱相應,這有問題,你會有問題!我們總是有一天要法門無量誓愿學,除非你不成佛,我們成就法身大士以后,從空出假以后,那是一個法門無量誓愿學,所有的功德一個一個成就,無量的陀羅尼門、法華三昧、首楞嚴三昧,一切的三昧,次第的成就,你到那個時候,你就有障礙了。

所以我們的心情要怎么辦呢?我們這一生當中,不可能具足所有功德,不可能!你受持這一部經,你另外一部經就比較弱;你的思想分別力很強,你的禪定就會弱一點。有些人持戒的功德大,有些人禪定的功德大,各式各樣的功德,我們內心,就是自己贊嘆自己的功德,我們也贊嘆別人的功德。我們對別人的功德也贊嘆,這樣子你為自己以后栽培一個好的因緣,所以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隨喜功德」來對治我們的嫉妒心。

第六、「請轉法? 輪」

第七、「請佛住世」

第八、「常隨佛學」

前面主要就是一種福德資糧跟懺悔業障,六、七、八就是我們要去栽培智慧的善根。怎么成就智慧善根呢?

有三個次第:第一個「請轉法? 輪」。我們內心當中要對法的歡喜心,請轉法? 輪。法是誰要傳呢?「請佛住世」,必須有佛菩薩、善知識的住世,對能說法的人,生恭敬心。有這個法、有能說的人干什么呢?「常隨佛學」,我們就開始有次第的學習佛陀的一切功德,佛的菩提心來自于六波羅蜜,這個是常隨佛學,恒常的學習佛陀的一切功德,當然主要是以般若波羅蜜為主。這個就是成就了自利的功德,包括懺悔業障,積集福德跟智慧兩種資糧,有般若波羅蜜使令我們的心莊嚴,有福德使令我們的身也莊嚴,身莊嚴、心莊嚴、身心莊嚴,福德智慧兩足尊,兩只腳站的穩穩的。

第九、「恒順眾生」

接下來做什么事呢?「恒順眾生」。我們具足福德智慧兩種莊嚴以后,我們開始要思惟,這一切眾生都在苦惱顛倒當中,這眾生跟我們有什么關系呢?有關系,他都是我過去的父母,他們都曾經以最大的愛心來照顧我們,對我有很大的恩德,所以這件事情我應該要承擔起來,這個時候你的大悲心開始活動,再依止你的善巧方便,就是恒順眾生,恒順眾生差別的根機來為他說法,成就利他的功德。

第十、「普皆回向」

有這個自利的功德跟利他的功德以后呢,我們最后做「普皆回向」。我們不是說有這種功德干什么?「我下輩子要做國王。」不是這樣子,不是這種有漏的果報。我們要把這種殊勝的功德做三種的回向:

第一個回向法界眾生,苦惱的眾生,使令他們離開一切的痛苦,而且得到種種的快樂,五欲的樂、三昧樂、涅盤樂,回向法界眾生這個是跟大悲相應。

第二個回向無上的佛道,這是約著大智慧來說。前面兩個都是一種現象界,佛法界、眾生法界。

第三個回向真如理,二空真如理,從法性的角度來說,這一切功德都是不可得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無有少法可得,內心當中雖然修習廣大的功德,但是這一念心還是寂靜住,觀察這些功德從法性的角度都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無住,以無住為住。這個就是回向二空真如理。

這個是普賢菩薩他告訴我們依止這十大愿王,你能夠在念念當中,急速的成就諸佛的功德海,有這十個法門,十大愿。

(二)、【王】

其次我們解釋什么叫做「王」。這個「王」有自在義,自在,就是你做這件事情,沒有人能夠障礙你,就是國王于五欲有自在義,國王要得到財、色、名、食、睡,沒有人能夠障礙他,他過去的福報,但是這個地方指的不是這個意思,它指什么呢?什么樣的自在呢?我們先看空間上的自在,

【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禮敬乃至回向無有窮盡!】

這十大愿王在修行的時候,是以什么心情來修呢?就是說你內心當中要思惟,虛空界盡,這一切的依報的國土,假使是有窮盡的話。乃至于這一切的正報的眾生。它的眾生界盡是約果報,眾生業盡是約業力。眾生的煩惱盡就是煩惱,就是眾生的惑業苦,就是這個煩惱業力果報,這是正報。就是說,即使這無量無邊的虛空,無量無邊的眾生都窮盡了,但是我這一念禮拜,乃至于普皆回向的十大愿王,我還是一樣沒有窮盡,我還是一樣不斷的禮拜、贊嘆、供養乃至于回向。換句話說空間不能障礙我,這是不容易,譬如說你今天來到道場,這個環境的攝受你能夠禮拜,你到了都市的雜染環境,你就沒辦法禮拜了,你心隨境轉,你就得不到自在,你這樣子就是怎么樣呢,你只是修十大愿,不是修十大愿王,你的空間一改變,你就修不下去,沒有自在力了。

其次從時間上來說,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前面是約空間的無障礙,這個地方是講時間。我們修十大愿王是什么心情呢?「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個也是不容易,今天修明天修,今年修十年修,盡未來際的修,內心當中沒有疲厭,這個也是不簡單的,時間不能障礙你,這是時空無盡,這個叫做「王」。這是在我們因地的一種修行的方法。

這樣子修有什么好處呢?我們看約果德。在《普賢行愿品》它解釋了十大愿王的內容以后,它最后就講出修這個法門的功德,我們把它念一遍。

二、約果德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后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愿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普賢行愿品》—

佛陀說「又復是人」,這個修十大愿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最后一剎那,他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了,四大開始敗壞,內心開始散亂,最后一剎那有什么現象產生呢?這以下就說出了,「一切諸根悉皆散壞」,我們生命體所依止的色身,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開始散壞,我們雖然用很好的飲食來滋潤它,用很好的衣服來照顧它,但是它還是一樣被無常的力量所破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我們所愛的親屬,我們付出很多的心血,但這個時候我們帶不走了,舍離了,就是這個無常敗壞。「一切的威勢悉皆退失」,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得到一個很高的地位,受到人家的尊敬,但是這個威勢呢,到臨終的時候悉皆退失,乃至于輔相、大臣,宮城內外種種的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前面的珍寶是我們看得到的,這個伏藏是藏在地下看不到的,你怕別人拿去,把它藏在地下。這一切的珍寶無復相隨,你花了很多的精神體力去積集這些珍寶,但是這個時候它也是帶不走的。

這個意思是,我們講真正歸依處,這件事情我們的確要想一想,我們凡夫的心情所思惟的事情跟真實相是有一點出入,是有出入的,我們認為珍寶是我們依靠處,我有珍寶就能夠快樂;眷屬是我們的依靠處,有眷屬也能夠快樂;有威勢,我們這個色身的強大健康這都是依止處。但是我們看這段經文,這些事情是靠不住的,這一切無復相隨。臨命終的時候,這個時候誰能幫助我們呢,怎么辦呢?「唯此愿王,不相舍離」,這個時候我們平常在佛堂當中,所積集十大愿王的功德,誒!它出現了,它不舍離你,它怎么不舍離你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就在你這個臨命終的時候,最無助的時候,你內心不知道歸依誰的時候,這個時候它的功德力就像光明一樣出現,引導你這一念心識,「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這種功德,它能夠引導你這一念心,跟彌陀的本愿感應道交,所以說這個是真正的依止處。就是說十大愿王,它在你臨命終的時候,它是不可破壞的,它不會被無常的業力所破壞。所以我們應該知道什么事情是真實的,什么事情是虛妄。如果我們把這個時間往后面看一看,我們知道現在該做什么事情,你會知道這件事情。這個就是十大愿王導歸極樂世界的整個修因跟證果。好,我們再回到講義。

這當然是《華嚴經》的十大愿王導歸極樂,這是一種大根器修行凈土的方法。有些人說:我的根器不行,不能修十大愿王,怎么辦呢?還是有辦法。我們看第二個經典它的傳承。

【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

前面的《華嚴經》當然是一個很高的境界,這是一種大乘的善根成熟菩薩所修的。在凈土當中,它又開出一個特別的方便,就是在《觀經》的九品往生當中,有一個下品下生,這個下品下生是什么境界呢?「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個人他平常是做什么事呢,造五逆的罪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乃至于十惡,乃至于具諸不善,就是什么惡事他都敢干,這個人大概是不深信因果的,這是一個平常的因地。這個人到最后怎么辦呢?「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臨命終時,這個罪業太重,花報就現前,這個地獄的火。這個中陰身現前,就是馬上從中陰身要轉成正式的果報,就是我們講前陰中陰后陰,前面的五陰已經是被無常所破壞,下面的地獄的五陰?還沒有生起,這個時候有一個過度時期叫做中陰,這個時候他就看到什么中陰呢?看到地獄的中陰,就是地獄的猛火現前。這個時候,在這個緊要關頭有點轉機了,我們看什么轉機呢?「有善知識,教以念佛」。這個時候就在緊急的情況,這個善知識,特別是指對凈土法門有了解的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就「教以念佛」。

「教以念佛」這個地方,印祖講的比較簡單,但是從經文來看,它是兩個內容:第一個、這個善知識要告訴他要懺悔,告訴他因業果決定,你造的惡業,這個是地獄的果報,你要以懺悔心來斷相續心,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再介紹他成就凈土的因果,怎么樣念佛、怎么樣往生極樂世界,或者就先贊嘆極樂世界的果德、極樂世界的莊嚴,然后再說明它因地的修行方法。就是第一個先教他懺悔,先破惡然后再生善。這個人也是有善根的,我們看,他聽了以后「彼即受教」,他就接受了,接受了以后「稱念佛名」,這一念心至誠懇切的來憶念彌陀的名號,乃至于「未滿十聲」,這個時候「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這個意思就是說,他以十句佛號的功德,把一個地獄的眾生,轉成一個佛道的眾生,因為他到極樂世界必定成佛故,必定成佛。

極樂世界,我們講它是不退轉的,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到那個地方,你在那一期的生命決定成佛。這個十句佛號有這么大的力量,把一個十法界里面最低法界的眾生,把他超生到佛法界,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當然這個理論上,一切法畢竟空,一切法無自性,這個理論也是真實的,業力沒有自性。這一切法沒有自性,從因緣的角度來說,這當中有個道理的,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講出了三力不可思議,就是說一個地獄的中陰身的眾生,憑什么往生極樂世界,就憑他這一句佛號,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他這樣子一聽回去以后,有三種功德力:

第一種、心力不可思議

他在臨終的時候,那一念心是無前念、無后念,非常猛力。心能造業、心能轉業,他能夠念的那一念心不可思議。

第二種、法力不可思議

他所憶持的是一個萬德洪名,名以召德,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總持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換句話說,阿彌陀佛把所有的功德放在這個佛號、放在這個聲音上,這個萬德洪名,所以他這一念心,跟彌陀名號一接觸的時候,這個功德力就產生出來。譬如說,我們這個身體是沒有香氣,「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我們這個身體跟香氣一接觸呢,這個香氣就能夠跑到我們身體里面來,「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們這一念心去接觸萬德洪名亦復如是,這個萬德洪名的功德力,就滲透到我們內心里面去了,法力不可思議。

第三種、佛力不可思議

佛的那個大悲心,佛陀是沒有滅度的,這件事我們應該要清楚,《法華經》佛陀很認真的說,佛陀是沒有滅度的,佛陀所滅度的,是那個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丈六比丘相,那個應化身。佛陀那個無量功德的清凈法身,那個靈靈覺覺的佛性,晝夜六時恒常的在加被我們。阿彌陀佛就是這樣子,他沒有休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他的功德是存在法界的,但是你必須要念他的佛號,才能夠跟他的大悲心接觸,感應道交。

所以這個地獄的眾生,他念這句佛號以后,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他這一念心就依止彌陀的名號,跟阿彌陀佛的大悲愿力感應道交,佛陀就放光照射,那么這個時候就接引往生。三力不可思議,就憑著這三力,轉地獄的果成金蓮花,所以這個的確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人,它的意思是說,他完全沒有學佛,他什么時候才學佛,他臨終才開始學佛,他在短暫的時間,發出那么大的功德力,這個是一個凈土的他力門的特色,當然對我們也有很大的鼓勵作用。這個是把凈土攝受眾生的最低的也標出來,前面的《華嚴經》是一個法身大士,上至文殊普賢,這個地方是把凈土的最差的標準也標出來,下至五逆十惡。

第三段印祖他又引了一個經典來做前面的總結。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大集經》上說,在這個末法時代,有億億人修行,但是罕一得道,即使有億億人修行,但是很少有一個人成就圣道。這個事情是這樣的,每一尊佛的出世都是有三個階段,正法、像法、末法。當然這個對佛陀的法的本身、佛的法是不受時間空間的障礙的,佛的法永遠是清凈莊嚴光明的,但是能夠依止法的這一念心就有差別的。在正法時代眾生那一念心,善根深厚業障輕,所以它跟正法一接觸的時候,很快就成就圣道,你看舍利弗、目犍連尊者出家以后,七天成就阿羅漢果,他的障礙少,善根深厚。佛陀正法過去以后到像法,眾生這一念心就差了,善根淡薄、業障也重,障礙也重,圣道力量就薄弱,就是禪定了。到了末法時代,我們這一念心,善根就是非常薄弱而業障就很重,昏沉掉舉、掉舉昏沉的障礙就很重。即使我們這一念心很想去修止修觀,很想去憶持佛陀的正法,但是我們這一念心跟正法之間有障礙,使令我們這一念心跟正法不能接觸,什么障礙呢?就是掉舉昏沉,所以我們就很難成就圣道。那怎么辦呢?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個地方這個「唯」要注意,就是唯獨,就是在所有法門當中,唯獨依止念佛法門才能夠度脫生死。這句話,佛陀的意思是這樣子,唯獨。

所以到末法時代,我敢說,到最后最興盛的是凈土念佛法門。我知道一個密宗的道場,他也打佛七,當然我們能夠體驗他的心情,他的教義上依止密教,但是他很清楚「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個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理論講的再高,目的就是要成佛,而成佛的快捷方式,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他雖然教理上依止密教,但是他也打佛七,這個是對的,這個是一個很正確的抉擇,契理契機的。

這以上就把印祖有關凈土的傳承,從最高到最低,做一個攏總的介紹,這以下就結勸。

【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從前面三部經的內容來看,我們知道念佛的這一個法門是上圣:從《華嚴經》的文殊、普賢;或者下凡,最低的就是《觀經》的五逆十惡,都能夠修行成就的法門。「若愚若智通行之法」,有智慧也好,沒有智慧也好,你只要一句彌陀念誦聽,具足信心,具足愿力,就能夠跟彌陀本愿感應道交。攏總來說就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這個是把凈土法門的特色,用兩句話表達出來。

這意思是說,從難易來說,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當然凈土法門是大乘法門,它所成就的不是人天的果報,也不是二乘涅盤而已,它是要成佛的!這個法門是讓你成佛的法門。它的殊勝在于下手易,這句話是相當重要,特別對我們末法時代,這一念散亂心的人特別重要。這個法門太微細的時候,我們都修不來。

但是你告訴我一句彌陀念誦聽,這件事我做的到,我老老實實的念從心起,然后嘴巴把這個聲音念出來,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件事我做的到!我把這個聲音聽到,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件事我做的到!而且我不但平常做的到,我臨終也做的到!就是很實際的能夠做到。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用力少就是時間上來說,前面是約難易。就是說這個法門,也不一定要你多生多劫,乃至于你到臨命終的時候,十念都往生,時間上也不是很多,但是它的效果非常的大。往生極樂世界,就在極樂世界永永遠遠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在那一期的無量無邊阿僧祇的壽命當中,親近阿彌陀佛,直接到成佛為止,完全沒有退轉的因緣。所以這個時間是很殊勝,那么為什么有這種殊勝呢?印光大師就講出他的道理。

【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

因為這個法門他跟其它法門的不同,它是專仗佛力,你不是靠你的本事往生的。這個意思是說,佛陀是把這個功德成就了,這是一個果地教,阿彌陀佛把這個極樂世界已經創造出來了,不必你去成熟眾生、莊嚴佛土,不必了。這個極樂世界成就以后,我怎么進去呢?你就依止這句佛號,一句彌陀念誦聽,你就能夠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這一念心就能夠進入到彌陀的功德大海去。換句話說專仗佛力,你只是歸依而已,我們只是做一個歸依的法而已,我們哪有這個資糧去成就這個正報莊嚴、依報莊嚴,哪一個功德是我們成就的呢?都是現成的,我們只是把現成的功德,我們這一念心去歸依,這樣子。所以「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這個其它法門是沒辦法比的。

最后講出一個譬喻:

【昔人謂余門學道,似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于順水。】

印祖說,古德講出一個譬喻,其它的圣道門,唯識、天臺、中觀,在斷煩惱了生死的過程,就好像螞蟻上高山,一步一步的,從最初的外凡到內凡,乃至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于回小向大,初定、二定、三定、四定,就是無量無邊的一個長遠的菩提道,這一路是充滿了心酸的菩提道,三大阿僧祇劫。而且這中間很多讓你退轉的因緣,特別是在分段生死,這個地方是是非最多的,所以我們有一件事要想一想,我們今天會在年輕的時候出家,或者準備出家,或者好樂出家,怎么會有這種想法呢?就是我們過去在佛法當中栽培善根,但是我們為什么在這個生死當中,這舞臺當中進進出出,現在還在流轉呢?怎么回事呢?我們相信法力不可思議,佛陀的正法是藥,真的能夠治病,怎么我們服那么久,還是在這個地方流轉呢?就是退轉這個地方出了問題。

我們從外凡到內凡,到暖、頂、忍、世第一。到暖、頂的時候還是會退轉,到忍位的時候不退轉,在這個「忍」之前,煩惱會障礙你,你修行的好好的,煩惱一活動我不修行,我要回家去。天魔會障礙你,你有修行,但是你過去有跟眾生結惡緣,剛好這個眾生在鬼神道,而且他有大的福報力,他是一個鬼王,糟糕了!他會來障礙你,天魔會障礙你。煩惱魔、天魔、五蘊魔,你修行得好好的,哎呀!身體出毛病了,不是肝出毛病,心臟出毛病,腰疼,打坐十分鐘腰就痛,這五蘊的身心它障礙你,你過去造的業,這個煩惱障、業障、報障障礙你。死魔會障礙你,你修止修觀,內心一片寂靜,功夫相應的時候,糟糕了!你的壽命到了。這死掉以后,下輩子重來,又重新開始。

所以蕅益大師講,所有成佛的菩提道當中,分段生死最難透脫,你這個分段生死跳過去,后面就順了。位不退以后,這個圣人在修行,不像我們凡夫有種種的掙扎,也不會有退轉,他這個心就是不斷的往前走不會退。所以說「蟻子上于高山」是對的,這螞蟻一直爬一直爬,很辛苦,但是他一不小心就從高山掉到原地上,掉到原地從頭開始,所以這個地方是有問題的。那怎么辦呢?

「念佛往生,似風帆揚于順水」。我們能夠仰仗佛力,就好像坐船又輕松,心情又愉快,這個時候又順水,沒有退轉的情況,這是古德的譬喻。印光大師說「可謂最善形容者矣!」,印光大師他同意,這句話是他同意前面的說法,他認為這個是形容的非常恰當,這樣子形容是對的。這個是凈土法門的一個教起因緣,等于是把凈土的整個教法的因緣,做一個全盤的介紹。大家有沒有問題?

好,我們再看甲二、正文。前面是一個前言,我們等于是介紹說法主跟所說的法。

這以下就正式說明凈土法門的修行內容,怎么能夠保證今生往生極樂世界,要透過什么方法,這有五個次第。

第一個就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這是第一個次第,我們把科題解釋一下,

什么叫「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呢?

就是說我們修凈土人的內心,要真為解脫三界的生死,真是為了解脫三界的生死,而發起無上的菩提心。換句話說,我們念佛人,你的因地發心要正確,你不要念佛而內心想到說,我下輩子要做什么轉輪圣王、做大富長者,你不要這樣子,你這個因地的發愿,跟彌陀沒辦法感應道交的。你應該要思惟生死的苦,厭棄三界的依報、正報,一心的要求得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真正是為菩提道求生西方凈土,要改造自己的生命體,不要再使令這個有漏生命再相續了,就是這種心情。

我們分成三科:

甲二、正文

乙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分三:丙一、厭離娑婆二 丙二、欣求極樂 丙三、結示勸修 今初

先思惟娑婆的苦,再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第三結示勸修。看第一科「厭離娑婆」。厭離娑婆分兩科: 丁一、思惟苦諦 丁二、痛念無常。

丙一、厭離娑婆二

丁一、思惟苦諦

【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禪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早晚于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愿。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但于潔凈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凈處,或不恭敬時,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睡出聲念,不但不恭敬,又且傷氣,久則成病。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也。居士既能發露懺悔,于凈土法門,最易相應。所謂心凈則佛土凈也。然既知非,又肯發露懺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

【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里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回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

——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好,我們這一段經文分成四段來說明,先看第一段,第一段是個總標。

【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

印光大師第一個先贊嘆這個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怎么樣呢?是背塵合覺。就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一句彌陀念誦聽,在當下我們這一念心,就念念的離開了這個染污的六塵,這個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因為它有染污我們內心的功能,所以叫做塵,這個塵是染污義。我們背棄了六塵干什么呢?合覺就是趣向于我們的覺性,就是講佛性,背塵合覺就是返本歸元,簡單講這個本跟元就是覺性。這是一個所有法門當中第一妙法,前面也說過「以其專仗佛力故」,因為冥冥當中有佛的大悲愿力的加持,所以是第一妙法。

【于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禪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

那么在這個法門當中,特別是在家人特別的親切,特別的契機,怎么說呢?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在家人為了生存要工作的,工作在這個世間,這種塵勞的境界,就像蜘蛛網一樣把你網住了。事務多端,懺公師父說萬丈紅塵,事務多端,我們這一念心被這個萬丈紅塵七干擾、八干擾以后,一天工作完了,到佛堂,雖然想要攝心參禪,雖然想要靜室誦經,但是「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要到佛堂的時候電話響了,事情又來了,這是外在的環境不允許;或者有什么障礙,或者是有人護持,你有環境,但是力不暇及,你這一念心沒辦法集中,一坐下來(這一段文字音頻中沒有)不是昏沉就是打瞌睡,不是打瞌睡就是昏沉。所以力不暇及,怎么辦呢?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這當然是對在家人來說。

不過我們看隋唐時代的出家人,跟我們現在的出家人,有點不太一樣。那個時候出家人是一心行道,現在的出家人外緣也是很多的。所以凈土法門,對我們這個末法時代的出家人也是很重要。我剛出家的時候,我們當然都是從世間來到寺院出家的,從世間的塵勞來到清凈的僧團。我剛出家的時候,是民國七十六年四月來到佛學院,那個時候佛學院剛創辦,我那個時候學前教育三個月,我聽課的時候,老師講一個半小時,我聽不到十句,大部分都打妄想,很想聽,但是就是奇怪,一聽下去,就是那個粗重心干擾我;到了半年以后好一點。到二年級的時候,老師每一句話,我完全聽得清清楚楚,我一個半小時幾乎都是明靜而住,沒有昏沉、沒有掉舉;沒有掉舉、沒有昏沉,我這一念心完全跟著老師的法義在走。到第三年的時候,老師講什么我馬上背起來,當下就背起來了,不必等到考試再去背。就是他一講,我就知道老師在講什么,而且就把這個名相給背起來,把那個字給背下來,所以我們到三年級的時候,老師講什么,我們下去馬上能夠背出來。這表示什么?這個心,的確這個僧團它有慢慢慢慢的寂靜的狀態,那個堪能性會增加。所以我現在能夠體會大家的心情,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

不過你現在的心粗重,就是要努力改造。你有在努力改造,你會進步快,你就是經常提起精神,訓練自己在一個所緣境專一安住、相續安住,這個心要訓練它。多拜懺、多打坐、誦經,以清凈的正法,來洗滌我們這一念心,凈法熏習,它就能夠轉變。這個意思就是說,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禪及靜室誦經等,或者是情勢上沒辦法,或者是我們心力沒辦法,所以只好靠念佛最為方便,因為這個念佛法門,它的所觀境簡單分明。這是一個總標。

這以下就正式說明念佛的方法。這個念佛方法有三段,

第一段、靜中修

【早晚于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愿。】

或者是早課,或者是晚課,在佛前隨分隨力,隨你有多少時間,就做多少定課。做什么定課呢?它有三個次第:

第一個先禮拜。我們到了佛堂,修凈土法門先禮拜,身禮拜,口也贊嘆、稱念佛名,意也觀想,就是善導大師說的三業專修:身禮拜、口稱名、意觀想。禮拜一段時間以后,你可以稍為經行一下,讓你氣順暢,身體也是一樣,從粗到細,經行也是一開始,走快一點;慢慢走慢一點,走到最慢的時候再坐下來,這個時候你身體不動,就你這一念的明了心來憶持佛號,就是持念佛名。持念佛名完了以后再回向,「愿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回入娑婆度有情」,把這個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有三個次第。

不過這個地方要注意,「隨分隨力」,我們做定課,蕅益大師的意思,他說寧可少、不可草。你寧可在有限時間當中,你寧可念少一點,而念的清楚一點,不要為了趕數目念的含糊攏統,不要這樣,養成一個等流習慣不好,寧可念得少一點,念得清楚一點。印光大師他也有這個意思,后面會說明,這是要清楚分明。這是在「靜中修」,就是你的外緣完全放下的情況。

但是我們凡夫,在這個世間也不是完全沒有事,在動中怎么辦呢?要不要修呢?也應該修,怎么修呢?

第二段、動中修

【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

這個凈土法門的特色,行住坐臥,或者是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的時間,一切的空間都能夠念佛。怎么念呢?

【但于潔凈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

如果這個環境是干凈的地方,我們內心也是恭敬的狀態,你能夠出聲、也能夠默念都好。出聲是比較能夠攝心,但是出聲久了以后傷氣,所以我看蕅益大師《靈峰宗論》的意思,他說你最好是出聲一枝香,默念一枝香。默念是養神,就嘴巴動的,默念是嘴巴要動叫默念,金剛持,默念一枝香,再出聲一枝香。這個動中修。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講出一個觀念,它說初學者修學法門,一開始我們的心比較粗重,不要有太大段的時間。譬如說我念佛,我一開始就要求我自己念一個半小時,不要這樣,因為你的心沒辦法靜那么久,而你太過勉強,會使令你產生一種疲厭的心。疲厭的心生起的時候,你下次再念這個佛號的時候,會有問題!就是你本來是思惟佛號的功德,你內心有至誠歸依了,但是因為你念得太過分,你內心冥冥當中,對佛號會有一種排斥的心情,好像說你吃一個好的菜,你吃了太多,你下次再看到這個菜的時候,心情就有排斥的心情。所以宗喀巴大師勸我們說,你剛開始修,你寧可次數多一點,時間少一點,少食多餐。我發覺這個方法很好,所以這個會用功的人,他就是不同,他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就是不同。

我舉一個例子,譬如說我們排班,我們不是一排班就馬上就開始,有些人早到,有些人晚到。但是有時候我們會早到。早到,我們這一念心干什么呢?打妄想?這個時候你就是提佛號,你經常訓練自己提佛號,你就是三分鐘、兩分鐘都好,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你念它個一片、兩片都好。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這一念心,短暫的專注是做的到,而你每天這樣子不斷的提佛號,提久了它就不同,這個佛號跟你的因緣就深,它在你心中的力量,就會慢慢增長,就像印刷一樣,你今天印刷,明天印刷,它的顏色就鮮明,你久久不印刷,它就模糊,這個就攝心嘛。所以你要會利用整個佛學院片段的時間修行,三年下來,你不要看這個片段的五分鐘、十分鐘,你三年下去就不得了。所以我們應該把握大段的時間,八點半到九點半的拜佛,但是你不要忽略了片段時間,因為這個時間它不容易昏沈,它時間短,它容易專注。所以講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對的!看你會不會利用。或者出聲、或者默念都好,這個是在潔凈處恭敬時。

但是有時候我們到不潔凈的地方,譬如說廁所、浴室。或者是不恭敬的時候,譬如說我們躺在床上準備睡覺,但是還沒有睡著的時候,這怎么辦呢?「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這個時候不要出聲,嘴巴動就好,不是說此時處不可念,不是這樣的。而是說你睡時出聲念,不但不恭敬而且傷氣,久則成病。你在這個時候躺在床上,不但不恭敬,而且你時間久會傷氣,時間久就成病,你身體有病,就不容易再修行。所以印光大師說「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不管是出聲念、默念都一樣,要緊的就是你是不是攝心專注、虔誠恭敬,就是這個心的問題。這個是「動中修」。我們在動中,你要經常提佛號,自己不必靠地鐘的引導,不必別人起腔,也不必大眾聲給我作拉拉隊,都不必,我單獨的把佛號提起來試試看,單獨的提佛號。

【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也】

念佛就是念茲在茲,把佛號當做本命元辰,經常把它抓住、執持,不要失掉,乃至于在「造次」,「造次」就是在很匆忙的時候,你自己很匆忙的時候,匆忙的時候佛號能夠現前。「顛沛」就是很狼狽的時候,譬如說你病苦很嚴重的時候,佛號也能夠現前,這個就是念茲在茲。不過你剛開始還是要在「靜中修」,你在靜中修,先成就念佛的力量,然后你在面對煩惱活動的時候,你才能夠轉念念佛,以佛號來取代妄想,你沒有靜中修的基礎,你在動中修就不相應。所以印祖他是先講到早晚課,再講到動中修,最后總結:念茲在茲。

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里。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設置
恢復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換源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
全局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 色丁香在线视频| 新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播放| 四虎影视884aa·com| jizzjizz18日本人| 欧美激情性xxxxx| 国产成人小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2020国产精品自拍| 日韩人妻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 mhsy8888| 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视频在线播放| porn在线精品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高清| 国产三级av在线播放| japanese六十路|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女的被触手到爽羞羞漫画|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337p西西人体大胆瓣开下部| 日本动漫黄观看免费网站|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bt天堂新版中文在线地址| 樱花视频www| 嫩草伊人久久精品少妇av| 亚洲男人第一av网站| 高雅人妻被迫沦为玩物| 娇妻之欲海泛舟白丽交换| 亚洲妇女水蜜桃av网网站| 葫芦里不卖药葫芦娃app| 天堂久久久久va久久久久| 亚欧洲乱码专区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青青青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爽| 王小明恶魔手机催眠1-6|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鸭子| 一区二区手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