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排行 分類 完本 書單 專題 用戶中心 原創專區
小威小說網 > 玄幻 > 印光法師文鈔 > 第4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印光法師文鈔 第4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作者:妙音0 分類:玄幻 更新時間:2025-07-30 11:04:50 來源:香書小說

監學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五面,

丙三、結示勸修

這一科是講到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在這一科當中,印祖告訴我們,我們念佛的人,必須要確認我們修行的目標,所謂真正為了解脫生死的痛苦,發起一種追求無上菩提的心。這一科是有兩個內容:第一個是厭離娑婆;第二個是欣求極樂。

首先厭離娑婆,印祖要我們思惟三世的因果,思惟我們過去生,曾經依止我們這一念的煩惱心,造作了很多的惡業,殺盜淫妄,乃至于五逆、謗法的罪業。而這些罪業都積集在我們這一念的心中,隨時會遇到煩惱因緣的滋潤,就使令我們到三惡道去受苦了。所以三界不是一個安穩的住處,我們說厭離娑婆,娑婆世界不是我們的安穩住處, 我們內心到底應該是要追求什么樣的境界呢?就是所謂的欣求極樂。

在第二科當中,印祖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種種的依正莊嚴,正報的身心、依報的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說明一下,極樂世界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跟諸天要有所簡別,很多人念佛人,嘴巴不講,但是他內心當中,深深地愛著諸天的欲樂,這樣子就使令他以念佛的凈行,在諸天里面得一個果報。印光大師說,這個情況,就好像是拿摩尼寶珠換糖果吃一樣, 太可惜了, 怎么說咧?因為諸天的欲樂是非常美妙不可思議,但是它有兩種過患:

第一個,它有無常敗壞的過患。諸天的快樂現行時候,你的身心是非常的快樂。但是諸天的身體,一生當中沒有老沒有病;他一生不老,他的生相莊嚴美妙;一生也不生病,他一生病的時候,這個五衰相現,就是你要死亡。你在沒有死亡之前,你那個身體不必工作,衣食自然,也沒有老的痛苦、沒有病的痛苦,一生就是為了享受而生活,享受種種五欲的快樂。但是這種快樂會失掉、會壞失。壞失以后, 又使令我們到三惡道去了,所以這種快樂是不究竟、不堅固的。

其次,諸天的快樂會增長我們的顛倒想。因為這個五欲的快樂是有漏的境界,我們在那個五欲的境界里面,會增長我們煩惱的等流。所以在經論上說:從欲界天來到人間的人,心中的**特別強,色界、無色界會好一點,如果從欲界天來到人間,那個欲特別重,修行障礙,所以它有這兩種的過患。極樂世界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它卻是一種究竟,沒有過患。因為它的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其次,因為極樂世界的妙樂,不管是身心,正報的身心、依報的宮殿樓閣,它在美妙當中,使令我們內心接觸這種莊嚴,「自然皆生念佛、 念法、 念僧之心」 ,因為它是阿彌陀佛清凈法身所變現的, 不是眾生有漏業力所感的可樂果報。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抉擇下一輩子,到底要去哪里受生的時候,你必須把諸天的欲樂,所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它也是這樣子,跟極樂世界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內容,要簡別出來。你不簡別出來,含糊攏統,你內心可能會有問題,你內心對這個目標的確認有問題的時候,會使令你所有的善業,所有持名的功德,這個方向就會有偏差,因地不真,果遭紆曲了。所以我們在抉擇我們整個修行的目標,確認!一定要非常的清楚而明確,就是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抉擇我所有的善業、所有持名的功德都回向,只有一個地方而已,就是往生凈土,所謂的欣求極樂。經過這兩方面的抉擇思惟,生起了菩提心,這一科我們再作一個總結,結示勸修。

我們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凈土法門更為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 復陳慧超居士書—

我們分成三段來說明:

第一段、「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

這個是印祖先講出念佛人的通病。念佛人也參加佛七,平常在佛堂也做定課,但是不能懇切,就是我們念佛的力量發揮不出來, 心中也念佛, 但是也打妄想;也打妄想,也念佛,很難做到真正的去歸依這個名號,很難至誠懇切。為么會有這種的情況呢?印祖就講出了一個真正的因緣,「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我們修凈土的人,有時候會忽略圣道門的重要性,其實圣道門是可以幫助凈土的。就是我們念佛,有的時候什么都不分別,就是一路念佛,我們內心當中,沒有一種娑婆苦的危機意識,使令我們要解脫生死的心就不強,這種動機的力量不強,使令我們念佛就沒有力量,感覺上今生了生死也可以,不了生死也可以,這是悠悠泛泛。

所以這個地方,印祖特別告訴我們「不知」,就是你很難能夠真正的透過你的智慧抉擇,如實的了知,就是那個苦的覺受,你不能夠生起來。不能生起來,你修行就沒有力量。所以這個地方,不知娑婆世界的這種苦惱過患,我們也不能夠如實的去抉擇極樂世界的快樂, 這是我們不能懇切的主要原因,這是我們念佛人的一個通病。要怎么辦呢?印祖告我們一個辦法。

「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凈土法門更為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

我們先看看今生的因緣:「若念」,那個「念」就是觀想,思惟觀察。怎么觀察?這個觀察不是打妄想,如理思惟,隨順佛陀的圣教去觀察,觀察「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你想我現在念佛打妄想,但是呢,「人身難得」,我無量劫當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里面待過去的。好不容易,我的生命當中有五戒、十善的善業,喔!今生得到一個人身。人身是修行的一個法器,在整個六道當中, 只有人的果報能夠修行圣道,其它的果報都不可以, 非常的困難。三惡道是整天受苦惱的逼迫,他的心沒辦法專注。諸天的五欲樂太迷惑人了,他要專心的修行也沒辦法,他那個勝妙五塵,色聲香味觸,那個妙樂太殊勝了。所以只有人的果報是能夠成就圣道的。所以我們今天得到人的報,喔!這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佛法難遇, 凈土法門更為難遇」 , 我們得到一個人的果報,還必須要有佛法的住世。佛陀的法有正法、像法、末法,起碼要有末法,雖然那些菩薩圣人滅度,但是語言文字的佛法還在,這件事情也是很難得的,有佛法的住世,特別有凈土法門,這種他力門、果地教的一個法門住世,這件事情是一個殊勝的因緣。人身難得,佛法難遇,我們今生這兩個殊勝的因緣都具足,如果我們「不一心念佛」,把這一生空過了,等到「一氣不來」,我們生命是有限的, 總有一天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 ,「定」就是決定,決定會隨著我們過去生,或者今生所造的殺盜淫妄,看那一個惡業最重,就牽引我們到三惡道去長劫受苦,了無止盡。這個地方就是告訴我們去觀察生命的真相,不要被現前的暫時安樂所迷惑。

「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想到未來地獄的苦,來刺激我們的精進。「思地獄苦,發菩提心」,這一科我們看附表第三。發菩提心在我們凈土法門也是相當的重要,它是所有大乘的共修法門,只要你是大乘佛法,都是要發菩提心的。這個附表分成兩段:

第一個是約圣教量來說明,我們看內容。

附表三 — [ 思地獄苦,發菩提心 ]。

(一)「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之心。是故愿生彼安樂凈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愿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往生論注》—

這個是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他提出依止《無量壽經》的圣教量,來說明菩提心的重要性。在《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當中,它有總相跟別相。

就著別相:「行有優劣」,這三種修行人有優、有劣,分成三輩:上輩是舍家出欲而做沙門,就是能夠出家。出家以后嚴持凈戒、修諸功德,這個人很難得,能夠棄舍世間的五欲,做一個出家人。出家以后嚴持凈戒、修諸功德,這是第一種。第二個,雖不能出家,但是奉持齋戒,供養三寶,多少修善。他的因緣是沒辦法出家的,有家庭的系縛。他在家的時候,也能夠多少奉持齋戒 ,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而且供養三寶,多少修善。當然在家人的積功累德就是比較有限,這個是中輩的。第三個,雖不能出家,而且不能修諸功德,但是聞三寶功德,歡喜信樂,他的能力,你要他修諸功德是沒辦法辦到的。但是他聽到三寶功德,聽到有人修善,他歡喜信樂,隨喜贊嘆,這個是第三輩的人。這個是就著他修行上有優、有劣,而分出三輩的別相。

但是就它的總相來說, 「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 。所以《無量壽經》的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一個往生的正因,這個是說明菩提心,它是必須要具備的條件。

什么是菩提心的內涵呢?

以下說明:

「此無上菩提心, 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之心。」

這個無上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就是說我們一個念佛人,我們內心的思想,希望依止我們念佛的功德力,急速的成就無上的圓滿佛果,擁有作佛的心。我們希望能夠改造現在的生命,不希望在三界里面流轉,就算是諸天的快樂,我們也不愿受生,這個有漏的世界,多諸過患。所以這個地方是很重要,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我們為什么要成佛呢?就是要廣度一切眾生,為利有情愿成佛,因為只有成佛才能夠究竟的度一切眾生。怎么度眾生呢?「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之心」,佛陀度眾生,當然他有佛國土,他有依報正報的莊嚴,來攝取眾生到他的國土去修行。所以這個菩提心,它有

三個次第:

一、愿作佛心

二、度眾生心

三、接引眾生到他的國土去修行。

這個是說明菩提心的內涵。

第三科是個結勸了。

「是故愿生彼安樂凈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為什么呢?「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愿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這個地方要注意,如果我們念佛人,內心沒有一個要成就佛道的心,你沒有這種成就佛道的心,你為什么求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呢?「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這個眾生的業感,跟你的內心有關,你內心跟煩惱相應,你的業感完全是跟煩惱相應。你是煩惱所發動的,那你的業力是有漏的業力,以后的果報一定是有漏的。不可能你依止煩惱發動,而去招感清凈國土,無有是事,這個因果法則是說不過去的。

就算你帶業往生,你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二個本質都應該要一樣的,你一定是依止清凈的愿力,才能夠跟彌陀清凈的大悲愿力接觸,感應道交,不可能說你內心依止煩惱,而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沒有這回件事,世間上的事情不可能違背緣起法則。如果我們今天以一種煩惱心態:哦!極樂世界有種種的快樂,你以一種想要去受用快樂,這種煩惱相應的時候,也是不能往生的,你所有的善業,就使令你在三界里面得果報,不是阿彌陀佛不救拔你,你跟本沒辨法跟他感應道交,你跟彌陀的清凈本愿沒辦法相應,佛陀也沒辦法,這個地方要注意!

所以曇鸞大師的慈悲,「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了樂,這個樂,特別是為了五欲樂愿生故,亦當不能往生。所以我們往生凈土,我們的心情:為菩提道求生凈土。我們追求無上菩提的關系,我們必需要往生到凈土,因為那個地方有不退轉的功德,是這種心情,才能夠跟彌陀本愿感應道交,所以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這個地方是依止《無量壽經》的圣教量來說明菩提心的重要性。

第二個再約教理,從緣起的教理,用理論來推敲。我們看元曉大師怎么說。

(二) 「此心果報雖在菩提,而其華報在于凈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凈土,長遠無量正報壽命。除菩提心,無能當此!」

— 元曉大師 —

「此心」,這個菩提心呢,我們發了一種想成佛的心以后,這是個因地,它的正式果報是無上菩提。當然,這個因能夠成就果報的快慢,就看我們精進,它的正式果報在無上菩提。但是它在得果報之前有一個華報,華報在凈土,所以我們說:為菩提道求生凈土。成就無上的菩提道,是我們的究竟目標。但是我們思惟這個三界的生死,多諸過患,很容易使令我們退轉菩提心,所以我們應該要求生阿彌陀佛國,那個地方所提供的正報、依報,能夠使令我們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換句話說,我們那一念心,在極樂世界得果報以后,決定能夠圓證三不退,決定能夠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說我們的華報在凈土。

為什這樣講呢?「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我們發菩提心的時候,攀緣的法界是眾生無邊誓愿度,是一個廣大的空間;時間來說,是盡未來際的去度化眾生。這是一種時空無盡。不像阿羅漢,阿羅漢也多少會度眾生,但是他一旦入涅盤以后,他跟眾生就沒辦法接觸了,你憶念他的名號,他也沒辦法感應道交,所以阿羅漢在度眾生,他一期生滅而已,他不是長遠無限,時間上是有限量。我們因地所發的是一種時空無量的愿,所以最后的果報「感得廣大無際依報凈土」,所以極樂世界依報的國土,空間是廣大無邊,它的壽命也是一個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這個因果是相符合的。

「除菩提心,無能當此!」你想想看,極樂世界是一個廣大的依報國土, 是一個長遠的正報壽命,如果我們今天沒有菩提心,當然是不可能跟它相應。譬如說,我們修行人,大致上有三種的心情,會想要離苦得樂的人,有三種心情:

第一個是求增上生。就是我為什么要修行呢,我希望我下輩子能夠更好,下輩子能夠做國王、轉輪圣王,或者諸天,乃至于色界、無色界,這種殊勝的欲樂,這是一種人,是增上生。

第二種人是出離心。他能夠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觀察三界的果報,都是苦惱的境界,他追求的是一種清凈無為的涅盤。在涅盤當中,生死不可得,煩惱不可得,業力不可得,惑業苦完全停,但是沒有佛土的莊嚴。

第三種人是菩提心。他所追求的是一個諸佛圓滿的依正莊嚴,正報的法身的莊嚴,依報的國土莊嚴。所以極樂世界,它正是一個大乘不共于二乘的一個佛國莊嚴,因為它不是一個三界有漏的國土,它也不是二乘偏真涅盤,它是一個大乘善根界,世親菩薩說「大乘善根界,等無譏謙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它有依正莊嚴,所以它的果報是一個大乘的果報,你的因地沒有菩提心,「無能當此」,沒有辦法相應。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清楚,我們依止圣教量,跟從緣起教理的推斷,來抉擇發菩提心的重要性。

我們再回到講義,「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這個第二段。我們來看第三段: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這個菩提心的內涵它是二個:第一個上求佛道。其次呢,我們觀察一切如母的眾生,在苦惱當中,這些都是我們過去的母親,我們也有責任來救拔他們,這是有下化眾生的心。有上求佛道,也有下化眾生的心。這個心一發動起來的時候,這個菩提心一發動,你真正經過智慧抉擇,發起一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的時候,即使你還沒有實踐,那就不可思議。

我們看它的功德,「如器受電,如藥加硫」。電器要沒有電力的時候,這個電器就沒有力量,所以這個電器有電力的時候,這個修行就不同。或是這個火藥加上硫黃,這個力量更大,功德力增大,修行也迅速。它在我們內心當中,有一種追求無上菩提的心,你有一種使命感: 「我為什么要修行?我要急速的圓滿佛果,我要趕快的以我修行的功德,到十方世界去廣泛的度化一切苦惱眾生。」你有這個菩提心在攝持你,你在拜佛、念佛就不同,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的福德善根所能夠比喻,不是你平常的一天一天悠悠泛泛那個力量,所能夠比喻的。

我上次到南普陀去,有一個法師,他在南普陀帶了一個念佛會,他每天帶了幾個念佛人,從二點念到四點半,二個半小時,每天的。他告訴我說,他的心態就是時間一來,一到他就開始,不管人來多少,他不看人多少,只要時間一到,他就開始念佛、拜佛、打坐,每天念二支香,念二個半小時,念了八個月。他告訴我說有七、八個菩薩風雨無阻,沒有間斷,七、八個,臺中蓮社的那幾個菩薩告訴他說,他們這一生只有一個目標,拼往生,其它都不想,他整個身心世界,除了吃飯、睡覺以外,就是一個愿力,今生要急速的往生阿彌陀佛國土。

其中有一個菩薩,她是怎么回事呢?她告訴那個法師說:她過去曾經得過**頸癌,而且她發現的時候,已經第三期。那她的子女很孝順,她的子女賺很多錢,要給她去醫治,這個老菩薩她把這個錢完全拿去布施,醫生她不看,她覺得看醫生也沒有用,她不但是錢財布施,只要有往生的人要助念,她不知道便罷,只要你一通知到她,她絕對是從頭念到你斷氣為止,否則她不會離開,任勞任怨,完全無所求,只要有人助念她就去,或者那一個地方有人在修行,她就去為人家做義工,平常就精進念佛,萬緣放下,念了幾年以后,喔!這個**頸癌被她給念好了。所以那個人真正把「菩提心」發起來。

發起菩提心的人,他的生命觀跟我們不同,我們凡夫的境界是依止無明,無明緣行,我們認為「有所得」,我一切的造作,一定要使令我得到快樂、得到榮耀、得到眷屬。但是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他是修「舍」,舍掉我的榮耀、舍掉我的眷屬、乃至于舍掉我的生命,一切都「舍」。這樣子的心態,正是跟菩提心相應。這個法師告訴我,我很感動!一個老菩薩她能夠有這種境界,能夠轉變這么大的業力,我相信她凈業是成就的,否則她不可能開展出那么殊勝的華報,把重大的癌細胞轉變過來,醫學上來說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這個菩提心一發動的時候,那個修行的勇猛精進,那是不得了的,那個修行的角度,是修舍而不是修得,舍的境界。這個地方講,菩提心一發動的時候即「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不是我們悠悠泛泛這種善根福德所能比較的,那個力量是不同的。

這是講第一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我們思惟自身的苦,思惟他人的苦,生起一個追求無上菩提的心,以這種心情來求生阿彌陀佛國,為菩提道求生凈土,這是一個目標的確認。

好,我們再看第二段。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號

這個第一科、第二科,是整個凈土修行的主要內容,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一個目標的確認,好像一個人的眼睛一樣。以深信愿,持佛名號,是一種修行,好像一個人的腳,目足雙運,使令我們能夠很正確、很迅速的到達目的地。所以這是一個行門,前面是一個愿門,這是一個行門。

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號。 分二:初、總標。二、別釋。今 初。

先做一個總標攏總的說明,我們請合掌。

丙一、總標

【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 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愿。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則愿速出離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

— 一函遍復 —

我們看脈絡分析,分成兩大段:第一段是贊嘆凈土的殊勝;第二段說明凈土的三資糧。請看第一段。「凈土法門」,以下分三段來形容凈土法門:

第一段,「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個法門的殊勝,它能夠「三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賢,他也能夠為菩提道求生凈土,你看《華嚴經》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是一樣,以十大愿王導歸極樂,以期急速圓滿佛果。乃至于《觀經》的下品下生、五逆十惡眾生,也是為菩提道求生凈土。所以這個法門的殊勝,真正是三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利鈍全收。這個法門的確是很特別的。

「乃如來普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也。」這個是彌陀如來的大悲心,普遍的為一切的,不管是圣人,乃至于等覺菩薩 ,乃至于凡夫里面的五逆、十惡眾生,做什么?「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也 」。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所以凈土法門的殊勝,它不必你要多生多劫。一般的圣道門,不要說大乘,大乘的信心要堅固,「信」成就要一萬劫,不要說是斷煩惱。因為大乘發菩提心以后要積功累德。積功累德的時候,他對于斷煩惱這件事會比較緩慢,他積集福德資糧,來到眾生的塵勞世界,使令他的心散亂,但是這是他的業力,因為大悲心的關系。所以就著斷煩惱這方面來說,大乘剛開始就會比二乘慢,斷煩惱來說。

大乘我們不說,那是一個很長的時間,以小乘來說好了,小乘最利根的要三生,就是說,你一開始接觸佛法,栽培善根,第一生。到了第二生的時候,你又沒有任何差錯,這當中沒有破梵行,又能夠繼續出家相續的用功,前一生的善根,從前面的這個「生」,而轉成熟,你又往生了,又死掉了。死掉了以后,第三生又沒有差錯,又在人間得果報,這個臨命終的時候,沒有煩惱現前,來滋潤惡業,又能夠依止你的業力,在人間得果報。不過這當中,不能在天上得果報,在天上得果報就完蛋了,所以一般的修行人,他們臨終的時候,都發愿下輩子繼續做人,繼續遇到有三寶的住世。到了第三生的時候,他又繼續的出家,依止小乘法,種、熟、脫,第三生的煩惱脫落,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是最利根的三生,而且這三生當中,不能有一生有差錯,不能遇到惡因緣,包括硬賊、包括軟賊,都不能遇到,都要一切風平浪靜,完全都是一個修行的因緣現前,那是三生。

但是你看凈土法門,「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也」。這個地方,這個凈土的帶業往生、橫超三界,是一個當生成就的法門,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

「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我們碰到這個法門,也不是很相信;相信的話,也相信的不徹底。相信不徹底,修行起來就沒什么力量,這件事情就很悲哀了。為什么呢?因為今天,如果你失去凈土的因緣,表示你一定要面臨多生多劫的生死痛苦,一定要的,沒有一個人能夠避免。只要你是凡夫,如果你沒有把握這個法門,表示你即將要面對未來的生死大海,看起來就是一望無涯,看不到邊的。所以講這件事情就很悲哀,很悲哀。這無量劫的生死,我們有很多退墮的因緣,誰也不敢保證。這個地方就是要我們只有一心歸命凈土法門。

怎么修行凈土法門,

第二段:「此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

就是信愿行三種資糧,是我們的修行宗旨。這是標出它的三個資糧,以下就是說明它的內容。

「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愿。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我們先解釋這個「信」。這個信心的栽培在凈土特別重要、特別重要,我們看它的內涵,印祖他是分成三個次第:

第一個次第,「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

這個信,不是我們現在聽到以后,完全不加以思惟就相信,你這種相信是不夠深入。換句話說,你那種「信」沒有把疑根拔掉,你那個「信」是容易退轉的。你一定是聞經達理、斷疑生信,就是說,我們聽到佛陀說三界是一個火宅,我們內心的感覺怎么樣,我們感覺,當然我們對佛陀是有信心的,但是我們內心深處,總是覺得真的是火宅嗎?真的嗎?這表示什么?內心深處有疑根在。

所以這種動機,一定是經過你很深入的思惟,觀察三界的真實相,苦苦、壞苦、行苦,你才能夠把內心的疑根給拔掉,你才能夠深信這個娑婆世界是苦,那個覺受才能夠生起來。所以這個地方的「信」,不是感情用事就相信。這種感情用事的相信,是生滅的。你是透過理性的觀察以后,你內心生起一個苦的感受,那個覺受生起來了,這個時候的「信」,沒有人能夠動搖你了。臨命終的時候,諸根敗壞、眷屬舍離,你那個信心能夠堅固的存在。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叫做真實信心,真實就是它不可破壞,任何境界都不能破壞它。所以這個地方第一個,透過智慧的抉擇,知道這個世界是苦,知道極樂世界是樂,這第一點,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我們現在知道娑婆世界是應該厭離,極樂世界是應該欣求的,誰能夠做到這一點呢?當然我們剛開始會想到說,我自己應該去努力,我應該靠我自己的力量來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看看是不是能夠靠我的力量。再看:

第二段,「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

三界的真實相是一個苦惱的火宅,的確是要趕快離開的,下輩子不能再投生的。但是我是一個業力凡夫,我內心當中積集無量無邊的罪業,很多的力量,都還沒有得果報,那個強大的勢力,「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這件事情希望是一回事,事實又是一回事,我很想厭離娑婆,但是我沒辦法,我的戒定慧在今生當中,以我有限的生命不能夠生起來,我們必須面對現實,所以我們要思惟自力的不行,我很想厭離娑婆世界,但是我以我這念的心,要成就戒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以這一期的生命是沒辦法的。這個「決定」,就是決定不可以的,誰能夠幫我做到這件事呢?我們看

第三段,「信阿彌陀佛,有大誓愿,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這個地方就是有希望出現,「阿彌陀佛有大誓愿,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沒關系你是個苦惱眾生,但是你能夠憶念祂的名號,然后求生佛國,這樣子有什么好處呢?「其人臨命終時,佛必」,這個「必」就是必定,絕對是,一定會出現,「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就是他力的可以,前面是講自力的不行,這是他力的可以。這個地方的內涵是相當重要的!

這個信心歸依的功德沒有成就,蕅益大師講「信愿不具足」,你佛號念的「風吹不入、雨打不濕, 亦無得生之理」 。為什么?因為凈土法門是個他力門,你往生不是靠你的力量,而是靠你這一念歸依的心跟你的念力,所以這個信心太重要了,站在一個他力門的角度,這個歸依的心很重要。

我們看附表第四,把這個歸依的內涵,就是印祖的思想再加以開展。這個地方,大家要好好聽,這個凈土法門,這個地方在整個修行上,有很重要的關鍵性。

我們對于這個信心,這歸依的理論跟修行,分兩段:

第一個、依緣起正理明歸依之義。先講理論;

第二個再講「正示歸依之修行方法」。

先看理論。

附表四 — 一心歸命 —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一)依緣起正理明歸依之意

《薩婆多論》云:「以三寶為所歸,所歸以救護為義。如人獲罪于王,投向他國,以求救護,彼王勑言,汝求無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當救護。眾生亦爾,系屬于魔,有生死過,歸向三寶,魔無如之何!」

先說明這個三歸依的意義:

《薩婆多論》上說,由救護的思想說,「以三寶為所歸」,我們修行人要抉擇世間的五欲,世間的五欲這個財色名食睡,它的真實相是不凈、是苦、是無常、無我的,不是我們歸依處,它是一個苦惱的境界,什么是我們的歸依處呢?佛、 法、 僧三寶,這是一種真實功德。為什么要歸依呢?「以救護為義」。因為我們這一念苦惱的心,歸依佛法僧三寶,它能夠在我們的生死苦海當中,做我們的救護,這一切的外道都做不到的。所以只有三寶是我們歸依處,因為只有三寶能夠救護我們,從苦惱的此岸到安樂的彼岸,這個是說明我們要歸依的主要意義,就是它能夠救護我們。

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

「如人獲罪于王」。有一個人,當然這個人就是顛倒,他就是頭腦不清楚了,頭腦不清楚,他跑到了一個惡國王的國界里面,這個國王有大勢力,這個國王偶爾也會給他一些快樂的境界,但是他多數的時間,都使令這個人苦惱,多數的時間,就是「獲罪于王」,被這個大勢力的國王給控制住了,經常就是過一些苦惱的日子。這個人有一天他覺悟了,他覺得這個地方的確是苦惱,應該要離開,怎么辦呢?「投向他國以求救護」,他從善知識的口中,知道有另外一個國界,這個國界國王的勢力比這個更大,那個國界種種的安樂、清凈的安樂,所以他就準備要投向他國以求救護, 這是第二點, 內心有點覺悟了。

「彼王勑言,汝求無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當救護。」對方的國王就告誡他說,「汝求無畏,以投我者」,你要投靠我是沒問題的,好,我這個大悲心,不抉擇任何對象,但是有一個條件,「莫出我境 莫違我教」,你不要離開我的國土,不要違背我的教,在我國土當中,不要違背我的教,我決定能夠救護你,使令那個惡國王,他不會再抓你回去,我跟你保證,必當救護。這是講出了一個譬喻。

「眾生亦爾,系屬于魔,有生死過,歸向三寶,魔無如之何!」我們眾生的境界就是這樣子的,無量劫來「系屬于魔」,但是我們這一念心,自己是作不了主的,我們的生命是誰作主的呢?是煩惱作主的。你看看世間人就是這種境界,世間人的內心,他起貪欲的時候,他自己知道這樣做不對,但是他控制不住,貪煩惱活動的時候,一定要做這件事情,誰也障礙不了。你說這件事要到地獄去,他沒辦法,他知道,也是控制不住,他瞋恨心一生起的時候,這件事不該做,他也控制不住。這怎么回事呢?這是無量劫來「系屬于魔」,煩惱作主,這個內心的煩惱,在我們內心當中,它很緊密的控制我們的心,所以有生死的過患,現在我們覺悟以后,我們知道煩惱不好,但是誰能夠救拔我呢?「歸向三寶,魔無如之何」。三寶能夠救拔我們,三寶的光明能夠救拔我們。

這個地方我們把這個觀念,作一個表,讓大家了解。

這個表一開始是「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十法界的一個共同依止處,就是我們這一念的明了心,我們這一念心能夠造廣大的善業,也能夠造廣大的惡業。就是你現在能夠聽聞佛法,能夠了別佛法的那個明了性,就起現前一念心性。這一念心,我們過去的所歸依的境界是「歸依魔」,就是歸依煩惱,所以念念成就「三界生死」的苦惱果報。就是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我們隨順煩惱念念的造作,創造一個「行」,這個行就是業力。由這個業力的熏習,使令我們變成一個三界的阿賴耶的生命出來;阿賴耶以后,就使令我們得果報。

換句話說,就是「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生死是我們內心的煩惱創造出來的,不是說離開我們這一念的煩惱心,有生死可得,不是的!不是說上帝在主宰我們,沒有這回事情。是我們這一念的煩惱心,念念創造,積集一個強大的力量,使令我們一次一次的隨順業力去得果報,這是我們過去所歸依的境界有問題;現在我們歸依佛以后,就不同!「念念成就極樂世界功德莊嚴」,這個時候,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所以你這個所歸依的境界一轉變,你的果報就有轉變。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禪宗有一句話說:不以一切萬法為伴侶。禪宗的境界是很高,它的意思就是,他這一念心跟二空真如理相應的時候,一切的染法、一切的凈法都不現前,諸相叵得,他內心是一個完全無住的境界。但是我們這一念心,不以一切萬法為伴侶,那是一個圣人的境界,凡夫的心都是有伴侶。你可以想想看,你只要起一個念頭,一定有能所,有一個能緣的心,一定有一個所緣境界,可能是攀緣善的境界,也可能攀緣惡的境界。而我們內心會隨著惡境界而轉。譬如說,我們如果想到一個不歡喜的人,我們內心可能就是會起瞋恨心;我們攀緣一個親人,我們心就起慈悲心。所以我們內心會隨著我們的伴侶而有變化,我們這一念心是一定要有伴侶的。這個「無住」是圣人的境界。這個地方你要注意你的伴侶,因為你的所緣境,會深深地影響到我們內心的造作,如果你跟煩惱為伴侶,那當然就是一個念念成就三界生死的果報;如果你的心是跟佛為伴侶,就念念成就極樂世界功德莊嚴。所以我們應該要抉擇,你依止煩惱是什么過患?依止佛陀是什么功德?這個地方我們必須先抉擇出來,要把「賊」跟「主」人抉擇出來,誰是我們的依止處,這個地方要先說明。這個是從理論上來說明。

經過我們前面的認識以后,我們看第二科、正示歸依之修行方法。

(一) 正示歸依之修行方法

這個地方有三個次第,我們根據藏傳佛教的本尊相應法里面,它的次第把它排出來。先看

第一個階段、「依止圣教,抉擇所歸」。

我們這一念心是無明作主,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內心的境界,也不是說完全就沒有善念,但是呢,我們要老實一點憑良心講,煩惱的勢力是強過善的勢力。所以孔子也說,儒家說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就是一種**的心,危殆難安。我們的「道心」呢,這種善良的心微弱難明,非常的微弱,不是說完全沒有,但是勢力薄弱。如果我們不以佛法來修正引導它,那造惡業是很自然的,要造善業是很勉強的。所以我們這一念心是無明作主。

但是我們現在知道這個無明的過患,我們要厭離無明,我們開始歸依佛陀。

在歸依之前,我們要抉擇一下,依止圣教來抉擇我們所歸依的境界。站在凈土法門來說,在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他提出一個問答說:十方諸佛都是萬德莊嚴,為什么我們不普遍的攀緣法界, 而是憶念阿彌陀佛呢?「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乃至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都是,為什么單單要歸依阿彌陀佛呢?蕅益大師解釋,他說:就著總相來說,一個平等法界來說,是的!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功德是圓滿的。既然是圓滿,沒有所謂的更圓滿,一切法,三世諸佛的功德是平等。

但是就著你往生的因緣來說,就有差別,因為這種感應道交,如果你所抉擇的國土,是阿彌陀佛的國土,你念阿彌陀佛,這個是一個最直接的因緣,就是一個親的因緣。如果你抉擇的是阿彌陀佛的國土,你所念的是其它的佛,或者是菩薩,這個是一種疏的因緣。就是說你必須要「至心回向」 。譬如你念其它佛菩薩的圣號,但是你內心的境界,想要求生阿彌陀佛國,也可以!但是那個因緣就比較欠缺,你必須要把念佛菩薩名號所成就的功德, 再加以至心回向。而印祖說,一般人要至心回向,這當中是有困難的。換句話說,你這種功德回向過去,會扣一點所得稅,那個力量會薄弱一點,因為我們凡夫就是夾雜。而你念阿彌陀佛,它是一個直接的因緣,你不必回向,因為你念阿彌陀佛,就是跟阿彌陀佛直接感應道交。

所以蕅益大師他提出一點,就是說,站在你今生要求生阿彌陀佛國的立場,你念阿彌陀佛是緣深,你跟阿彌陀佛緣深,阿彌陀佛要救拔你就比較簡單。所以蕅祖講:「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于緣」。佛陀要教化你,眾生要被度拔,這個整個難易淺深,就在「緣」。

你看佛陀在《阿含經》,有的弟子遇到佛陀,佛陀對他特別關心,那個羅睺羅尊者,有的弟子,佛陀對他關心的程度就比較淡薄,有弟子就譏謙,說:「佛陀您怎么能夠有不平等心呢?」佛陀說佛的境界是完全平等的。佛陀不動念頭, 這個是因緣力故,完全是眾生的因緣所招感的,就是你個人的業感,佛陀對這件事情,他不表示意見,他本身沒有愛憎取舍。

但是佛陀跟眾生產生的差別相,完全是眾生自己的業感所形成的。就著佛來說,佛陀是「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他沒有愛憎取舍的心情,你能夠見到阿彌陀佛, 他見不到阿彌陀佛,不是阿彌陀佛對你特別好,阿彌陀佛的大悲心,晝夜六時普遍的去攝受眾生,而是你跟他緣深,你看到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抉擇所歸依的佛的時候,理論上,十方諸佛都是我們歸依處;但是,就著我們今生要求生阿彌陀佛國,這個因緣來說,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歸依處,就因緣來說,這第一點,我們必須要清楚。

第二點,阿彌陀佛所表現的相狀,一般來說有有三種相狀:第一個,阿彌陀佛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就是你要觀想、觀像,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可以!你也可以以阿彌陀佛的功德,阿彌陀佛有十種功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你一一的去思惟他的功德,當你的歸依處,也可以!第三個是彌陀的名號,一句彌陀念誦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也可以!換句話說,我們今天跟彌陀感應道交有三種境界:第一個是相狀;第二個是功德;第三個是名號。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他也為我們抉擇。他說,三種都可以感應道交,是的,但是講到一切的念佛當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愿、專持名號。在所有彌陀的所觀境當中,我們要考慮到最簡易,這個所觀境即使在臨命終的時候,都能夠現前的,最穩當、最有把握的,莫若信愿專持名號。就是說你以名號為歸依境界,有個好處,它簡易而穩當,你平常能夠相應、臨終也能夠相應,你看這個是很重要的!你選擇一個非常細的境界,你平常的時候,身體健康、心情愉快,能夠現出所緣境,臨終的時候不見得。你在加護病房的時候,在那個地方顫抖的時候,身上插滿管子的時候,你不一定能夠相應,不一定。所以我們把彌陀所有的所緣境,他的身相、功德、名號,我們要加以簡別,哦!名號是我們的歸依處,名號,就是以彌陀的聲音,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是我們這一念無明的心歸依處。這是第一個,抉擇一個你所歸依的處所,這個地方要清楚。

我們剛剛由粗到細,在十方諸佛當中,選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當中,選擇他的佛號的理由說過了,這第一個,我們內心當中,知道「名號」是我們歸依處,我們相信名號總持阿彌陀佛的功德。

第二階段、「數數憶念,令心依止」。

這個時候,所謂的歸依, 就是你內心經常要依止這個境界,好像我們在大海中飄過來、飄過去;飄過去、飄過來。喔!我們找到一個船,這個時候把船抓住,這個船是我們生命的歸依處,這叫歸依。我們失掉了船,就掉到大海去。我們內心的心情也是這樣,我們心中以佛號當我們的歸依處、本命元辰。當然我們剛開始在歸依佛號的時候,這個佛號在我們心中,是一種生疏的境界,無明煩惱是熟境界。剛開始是這樣,但是沒關系!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因緣生,你能夠 「數數憶念」。這個「數數憶念」就是你要有定課,要有定課。你剛開始先在靜中修,再動中修。有些人不注重靜中修,你不注重靜中修,你動中的時候,這個散亂心就不容易得力。

所以剛開始一定要有一個寂靜處,把萬緣放下,這個時候,你思惟名號是我的歸依處,為什么呢?臨命終的時候,我諸根敗壞、眷屬舍離的時候,「名號」不會棄舍我,它能夠引導我跟阿彌陀佛的本愿力感應道交,往生阿彌陀佛國土,它是我的依止處。這個時候,你就開始一句彌陀念誦聽, 十句成片三三四。以這句佛號,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重復的來生起我們這一念心,重復的,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這個時候,絕對都是勉強的,因為你要抵抗你的無明的那個勢力,都是勉強的,任何人都是這樣子,每一個人都要經過這個階段,但這是你唯一的路,因為你已經抉擇過了。你為什么愿意這樣的勉強呢?因為你前面已經抉擇,「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我離開了彌陀名號,我一點希望都沒有了,我要離苦得樂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別無選擇,所以這個時候,你會重復的一次一次的去勉強自己,在佛號專一安住、相續安住。

經過這段時間以后,內心就會有變化。這個時候,佛號它慢慢就會由生而轉熟,佛號在你心中,就慢慢慢慢生根,乃至于由這個根生起力量,無明的勢力會慢慢淡薄。到最后:

第三個階段、完全都是佛號,這個時候「心佛不二,能所雙亡」。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說: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你說你怎么能夠往生?我們其實不必問別人,我們可以試試看,譬如說,你現在起煩惱,貪煩惱活動、瞋煩惱活動,你能夠把你心中歸依的本尊現出來,看看能不能現出來?現出來,你的本尊運轉的時候, 能夠調伏煩惱,以調伏煩惱為修行的先務。那表示說,這個佛號的等流性,已經是強過煩惱的勢力,那表示你往生是有希望。如果你平常面對煩惱現前的時候,一點辦法都沒有,這件事情還是很危險的,表示你那個歸依,沒有真正做到,而整個佛號在你心中,完全沒有生根。

這件事情印光大師倒是很重視!就是說,如果你真正的確認,從此專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你今生決定要出離三界,決定要往生阿彌陀佛國,你真正有這種決心,你最好是把這個佛號,要念出一個味道來。密宗講,你這個佛號要念到有點「覺受」,有點「證量」。如果你這個佛號沒有念出覺受之前,以印祖的思想,你先不要修太多復雜的法門。因為你的本尊都建立不起來,你修多,結果到底你歸依的本尊是誰?如果你能夠把佛號,專心的念一段時間,念到這個佛號在你心中,喔!有點力量,運轉比較順暢,這時候再修大悲咒...什么咒,它變成一種幫助的助行。如果你本尊的證量、覺受都還沒有生起,你就修一些雜行,可能會有問題。所以印祖的思想:

先求專,再求博。

你既然抉擇佛號是你的歸依,因為它簡易、穩當,你就應該要重復的用這個佛號來熏習內心,直到你內心跟佛號有一點覺受為止。這個時候,你跟本尊有少許相應,我們不一定說要做到第三種境界,內心完全是佛號,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你不一定要這樣,但是起碼你能調伏煩惱。

這個歸依,善導大師他提出一種觀念,他說: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時候會佛號念得非常的好,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佛號在我們心中清楚分明的顯現,內心一片寂靜,寂靜而明了,明了而寂靜,不昏沉,也不掉舉。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思惟:我現在有這種功德,完全是彌陀的功德,不是我有辦法。善導大師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個歸依彌陀的人,不應該有一個我的成份存在,我們一切的造作,「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我內心當中,就依止這個本尊的彌陀,來造作一切的善業,所以一切善業的功德,都是歸于彌陀。這些善業,還是在莊嚴這句彌陀,無不從此法界流,由這彌陀名號,開出無量的善法;這一切的善法,還是來莊嚴這句佛號。善導大師說,這樣才是一個真實的歸依。就是「我」不存在了,這世界上沒有「我」,我心中的生命,本命元辰,就是彌陀圣號,你為什么能夠拜佛、念佛、持咒?能夠作早晚功課呢?你應該告訴他說:不是我能夠做,是因為彌陀的圣號在加持我,使令我能夠這樣做。這樣子就是一個真正的歸依,達到一個真正的歸依。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對于彌陀的歸依,它有三個次第,起碼要達到第二個次第,功夫成片。因為你要達到第三個歸依,就不是歸依能夠做得到的,要有「念力」,我們第二科會說明執持名號的念力。所以我們由歸依引生念力,但是念力也能夠幫助歸依,這兩個是相輔相成。這個地方是說明了,我們在抉擇所歸境,把彌陀的圣號給抉擇出來,然后重復的去歸依它。

我們再回到講義的第十八面,這個地方的主要內涵,當然這種歸依心的生起,是靠第一個、「相信我此世界是苦,極樂世界是樂」,我必須要改變環境。然后再思惟,我自己是不是能夠改變呢?我自己不行,為什么?「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誰能夠幫我改變呢?「信阿彌陀佛,有大誓愿,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佛陀能夠做到,所以我必須歸依佛陀,歸依圣號。這個是一個所謂的信心成就。

「愿,則愿速出離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樂世界。」

愿者就是我希望能夠快速的,快速就是今生,不要再拖了,決欲現生出樊籠。修行不要有一種推拖的心,我今生不成就,沒關系嘛,怕什么,下輩子再來。你修凈土法門有這種思想,不行。「愿速出離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樂世界」,要把握今生。

[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 無令暫忘]。

行,就是至誠懇切,這個至誠懇切,就是前面的信心生起的。「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到什么境界呢?「時時刻刻,無令暫忘」,這個是一個功德相狀。這個行的部分,我們下一科再說明,這一科我們先把這個「信」的內容說出來,大家有沒有問題。

這個歸依,我們剛開始,有時候佛號不是念很多,是的。這個東西也不要太過勉強,因為你太過勉強,念太多,有時候使令你內心產生厭惡,反而得不償失。重點在于你心中,很肯定彌陀是你的本尊,你很肯定只有彌陀能夠救拔你,其它人都不行,你有這種心情是最重要,站在歸依的心情,這個是最重要。就是說,你一天作很多定課,你也持大悲咒、也誦《地藏經》、也誦《普賢行愿品》、也拜《八十八佛》,是的。

但是,你內心很清楚,我根本的本尊是彌陀,其它是彌陀所開展出來的一種眷屬、一種枝葉,就著根本來說是彌陀圣號。你有這種心情是最重要,這樣子懂嗎?否則你平常沒有這種心情,你臨命終的時候,苦惱現前,你不知道依止誰。其實每一個功德都能夠救拔你,但是你能歸依的心,力量薄弱,沒辦法,你反而分散了,你反而跟哪一個功德都不能接觸。所以你內心當中,一定要守住一個,你根本所緣,這個很重要。其實你的時間不是很多。

你看看《凈土圣賢錄》,很多人沒有太多時間念佛,有些人甚至于臨命終前幾天,才遇到彌陀凈土,但是他念沒幾天就往生了。有些人,《觀經》下品下生,他在臨命終的時候,第一個中陰身現前,他有多少時間念佛?但是你看他念佛不到十聲,未滿十聲,能夠把地獄的火轉成金蓮花,這種境界,為什么?因為他在這個苦惱當中,他那個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心,非常強烈、非常強烈,沒有任何考慮了,內心當中,沒有任何的其它的分別,說彌陀名號功德是不是不夠呢?要不要建立個地藏王菩薩來補一補?或者是念其它菩薩來補一補?表示你對彌陀圣號沒有信心,你對萬德洪名信心不夠,你還在抉擇。

佛陀能不能救你?不是佛陀有問題,是你自己的內心有問題,這樣懂嗎?

佛陀的大悲心、功德力是晝夜六時,他是功德圓滿,普遍的加持我們。問題在于我們內心,歸依的心是不是圓滿?我們這一念心要注意,我們修行人,的確有時候要經常觀察自己內心的狀態,要面對現實,有問題就解決,不要內心有問題就放著,一天過一天,你這樣放著,誰幫你解決呢?誰能夠幫我們解決呢?

蕅益大師說:既從心起,還從心滅,一切的問題是內心生起的,佛陀的出世,也告訴你一個方法,要你依止這個方法,去解決你內心的問題。沒有哪一尊佛陀,能夠深入你的內心世界,幫你解決問題,沒有這回事情。既從心起,還從心滅。

所以你內心發覺你對彌陀的信心不夠、歸依不夠,你要趕快利用它的道次第,重復的抉擇,直到你真正歸依的量、那個覺受生起為止。這個修行,佛法的次第是清清楚楚擺在我們的眼前,但是你自己要去走,你不吃藥,病是不會好的,你把這個病放著,你下輩子來,也是這種境界,你遲早要去處理的。所以這個地方,他力法門這個歸依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怎么持名,由最初的歸依,怎么使令這個念頭的相續,下一堂課再說明。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設置
恢復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換源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
全局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近免费高清版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 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日韩高清在线不卡| 国产日本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香蕉视频| 加勒比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一区| www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成人一级片| 国产亚洲情侣久久精品| 最近中文字幕最新在线视频| porn在线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 国产人妖xxxx做受视频| 好硬好湿好爽再深一点视频| 色综合久久加勒比高清88| GOGOGO高清在线观看中文版| 九九视频在线观看视频23| 免费看成年人网站| 好想找个男人狠狠的曰| 最近免费韩国电影hd免费观看| 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4虎永免费最新永久免费地址|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国产大学生一级毛片绿象| 天天干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边打电话| 2021国产麻豆剧传媒官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就去吻| 天天影视综合网| 无翼乌邪恶帝日本全彩网站|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啊昂…啊昂高h| 国产人妖cdmagnet|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