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排行 分類 完本 書單 專題 用戶中心 原創(chuàng)專區(qū)
小威小說網(wǎng) > 玄幻 > 印光法師文鈔 > 第5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印光法師文鈔 第5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作者:妙音0 分類:玄幻 更新時間:2025-07-30 11:04:50 來源:香書小說

監(jiān)學(xué)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九面,丙二、別釋。

我們這次《印光大師文鈔》的正宗分,分成五科:第一科是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這一科是學(xué)道的通途,我們大乘佛法所共同的一個目標(biāo),以「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為學(xué)道通途。換句話說,我們不管是那一個宗派,就著大乘的角度,我們都是因為思惟生死的過患,特別是三惡道的過患,發(fā)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一個誓愿,就所謂的菩提心,這是大乘的學(xué)道通途。在這種共同的目標(biāo)之下,每一個人所抉擇的法門就有差別了。站在凈土法門的角度來說,就是 「以深信愿,持佛名號」為凈土正宗,每一個宗派所抉擇的方法是不同的,站在凈土的角度,就是「以深信愿,持佛名號」,做為我們達(dá)成這個目標(biāo)的一個方法,這凈土的正宗,以深信愿,持佛名號,就是信愿持名三種資糧。前面的一科是總標(biāo),把三資糧的內(nèi)容攏總的標(biāo)出來,這以下就各別解釋,比較詳細(xì)的解釋。

丙二、別釋。 分二:初、深信切愿。二、執(zhí)持名號。今初。

丁一、深信切愿

別釋分兩科:初、深信切愿。二、執(zhí)持名號。今初。再把這個信愿持名又分成兩科:深信切愿是一科;第二、持佛名號又是一科。先看丁一、深信切愿,這以下有兩篇的文鈔。我們看第一篇,大家請合掌。

【一】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雖未能心中清凈,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志心念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yīng)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fēng)巨浪,如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xiàn)矣!感應(yīng)道交,如母子相憶。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義故也。

— 復(fù)黃涵之書三 —

好,我們看脈絡(luò)分析,我們分成三段來說明,先看

第一段、「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雖未能心中清凈,亦得往生。」

站在一個凈土的法門來說,凈土法門它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我們前面講過很多遍, 它的特色是一個佛力加被的法門,這個法門的重點,最重要的在于「信愿」,這個「信」又是特別重要,這個「愿」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一點跟前面的「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是相隨順的。為了菩提道而求生凈土,這個愿跟前面的菩提愿,愿作佛心、愿度眾生的心是相隨順的。這個「信」在印祖所開示的內(nèi)容,他分成三點:

第一個[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這第一點。

第二個[信我是業(yè)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 ,這第二個。

第三個[信阿彌陀佛,有大誓愿,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所以這個信,就是有一種思惟自己是處在一個苦惱的世界,我們內(nèi)心欣求一種安樂的世界,有一種需求佛陀來救拔我們的那個心,就是我自己不能出去怎么辦呢?彌陀能夠救我, 所以我必須要對彌陀,乃至于對彌陀的名號,生起一種通身靠倒的歸依的心,這個就是信。就是說離開了彌陀名號,沒有人能夠救我,那個心情就是這樣,離開了彌陀名號,我今生是不能出去,一點希望都沒有,我不做任何的第二個轉(zhuǎn)想,唯獨只有彌陀名號能夠救我,是這種心情叫做「信」。所以這個信,它是一個很重要的功德。

「信愿真切」,如果我們的信愿是很真實、很急切,不是悠悠泛泛,雖然沒有能夠心中清凈,換句話說,我們念佛的時候,還是有妄想的波動, 但是因為我們的信心跟愿力的關(guān)系,也能夠帶業(yè)往生。所以這個凈土法門的特色,「帶業(yè)往生」,就是你的信愿來帶業(yè)往生。這是一個總標(biāo),以下就解釋:為什么能夠帶業(yè)往生?我們看

第二段、[何以故?以志心念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yīng)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fēng)巨浪,如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xiàn)矣!]

「何以故?」怎么能夠帶業(yè)往生呢?「以志心念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yīng)耳。」這個他力門是分兩個角度來說,站在眾生的角度:志心念佛。當(dāng)然我們志心念佛,就是平常我們能夠有一個定課,把外緣放下,以這句佛號來熏習(xí)我們這一念妄想,慢慢慢慢由生轉(zhuǎn)熟。到臨命終的時候,一切諸根悉皆敗壞,四大敗壞,我們依止的色身,這個時候業(yè)力推動,開始敗壞了;我們的眷屬也離開我們了,一切的有為法都破壞了。這個時候,把我們平常在佛堂所積集的信愿持名的功德,在心中表現(xiàn)出來,就是志心念佛。這個地方志心念佛特別是約臨命終,因為我們真正的感應(yīng)道交是臨命終,不過臨命終的志心念佛是平常栽培來的,所以這兩個也是有關(guān)系,但真實的功德是在臨命終,因為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志心念佛就是能感,彌陀的大悲愿力是能應(yīng),這個就是感應(yīng)道交。

下面講一個譬喻,佛跟眾生的關(guān)系是怎么樣呢?「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fēng)巨浪,如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xiàn)矣!」先看「中天明月」,就是大太陽,中天就是太陽正在日中的時候, 十二點的太陽。明月就是普遍的照著大地。「江海中水」 ,那江海中的水雖然不能夠說「了」,完全沒有波動的相狀,但是起碼沒有狂風(fēng)巨浪,沒有大的波浪,這樣子這個天上的明月,就能夠清楚分明的在水中顯現(xiàn)出來。這個「中天明月」就是比喻彌陀的愿力,這個大悲心晝夜六時在加持著眾生,眾生的心什么時候平靜,什么時候顯現(xiàn),所以約著這個能應(yīng)的是彌陀的愿力,能感的是眾生的這一念心。

第三段、「感應(yīng)道交,如母子相憶。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義故也。」

所以注意!就是感應(yīng),能感的是眾生,能應(yīng)的是佛。當(dāng)然一般來說,佛跟眾生就是我們講十法界,這個界是有界限的,但是這個特別法門,它就是這兩個,佛的法界跟眾生的法界能夠接觸,這兩個道路能夠接觸,這件事的確不可思議。感應(yīng)道交,講一個譬喻「如母子相憶」,彌陀就是母親一樣,這個母親對兒子完全祇有付出,兒子再怎么樣的變壞,母親對兒子都是包容、慈悲攝受。這個兒子就是一個顛倒的眾生,這是兒子的境界,有時候離開母親,有時候就是又回到母親的身邊,但是母親沒有意見的, 如母子相憶。這個是凈土法門的特色, 感應(yīng)道交。

「彼專重自力」,一般的難行道,難行道它所依止的就是清凈心,不仗佛力的人,就不知道這種感應(yīng)道交的道理。看禪宗的公案,禪宗說:魔來魔斬;佛來佛殺。他內(nèi)心當(dāng)中「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他內(nèi)心跟畢竟空一相應(yīng)的時候,是無有少法可得的,連佛號來,都必須要去排除掉的,那是自力法門,那是另外一回事。

但是我們這種凈土法門的特色,一定要有歸依的心,才能夠成就,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清楚,沒有歸依的心,你對彌陀沒有生起歸依的心,饒你這句佛號持到綿綿密密,如銅墻鐵壁相似,風(fēng)吹不入、雨打不濕,亦無得生之理,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句話。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沒有歸依彌陀的心,你佛號念的再好,都不能感應(yīng)道交!這個地方要注意!

這個感應(yīng)道交在凈土特別重要的,我們作一個說明,看附表第五,什么叫做感應(yīng)道交呢?我們過去也聽過這句話,但是它的真實內(nèi)涵,我們必須清楚。

我們看[附表五—— 感應(yīng)道交],這個「感應(yīng)道交」,從標(biāo)題來看,就是一個雙方面的事情:他力的能應(yīng)跟自力的能感,他力指的是阿彌陀佛的大悲愿力;自力就指眾生的自性功德力跟名號功德力。

一、他力能應(yīng)——彌陀大愿力

我們先看他力。這個他,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大愿力,其中第十八愿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個第十八愿,在《四十八愿》里面就特別重要,它說:「設(shè)我得佛」,這個「我」就是法藏比丘,假設(shè)有一天我得佛的時候,「十方眾生」,就是說這個眾生我不抉擇,乃至于五逆、十惡的這種臨命終的眾生,都在里面。這個十方眾生,他在臨命終的時候,要做三件事情:一個「至心信樂」,內(nèi)心當(dāng)中有一種對我的功德力、我的名號有真實的信心, 這第一點;第二點 「欲生我國」 ,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有一種求生阿彌陀佛國的心,這是第二個「功德愿力」;第三個「乃至十念」,就是你要憶念我的名號,乃至十念,要完成這三種功德。這樣子「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你不能夠受生到我的阿彌陀佛國,我就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個就是十念必生。

這個地方,我們要對彌陀的大愿力,要有一個清楚的觀念,佛的愿力,我們凡夫的心情,我們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就構(gòu)成我們凡夫的法界,這十八界,我們的思想就不離開這個范圍。要我們不看經(jīng)論,不看大乘經(jīng)論、特別你不看大乘經(jīng)論,我們的思想就認(rèn)為,世界上沒有佛,佛陀滅度,佛陀也是這八相成道,也出生、出家、成道、轉(zhuǎn)法、入涅盤,這個世界上沒有佛陀存在。但是我們要看《普賢行愿品》:「于一塵中塵數(shù)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我們這「深信諸佛皆充滿」怎么說呢?我們眼睛看不到佛存在,但這是經(jīng)典上說「深信諸佛皆充滿」。到了法華會上的時候,佛陀就把這個真實相開顯出來,佛陀在法華會上很認(rèn)真的說明,佛陀并沒有滅度,佛陀所滅度的是佛陀的「應(yīng)化身」,佛陀的那個無量的清凈莊嚴(yán)的法身、大功德法之所莊嚴(yán)的法身,是普遍存在這個法界,這個就是在《阿含經(jīng)》、《阿毘達(dá)摩論》里面所沒有提到的。

換句話說,佛陀所謂的應(yīng)化只是「從本垂跡」,這一期的應(yīng)化身結(jié)束,就是攝跡歸本,就著佛陀的法身、報身,這個本門來說,他恒常存在這個法界。我們要讀《法華經(jīng)》,會給我們很大的希望,佛陀沒有滅度,佛陀那個清凈的法身,他那個清凈本然、靈靈覺覺的佛性,存在這個法界當(dāng)中,晝夜六時,他的大悲愿力,不斷的在加持我們。

這個地方,我們身為一個大乘的佛弟子,要有的第一個觀念,佛陀沒有滅度。我們不要以為眼睛看不到的事情就不存在,你有這種思想,大乘佛法不能相應(yīng)。我們的眼睛,講的難聽一點,一張紙就把這個眼睛給蓋住了,我們眼睛是很有限的。

所以我們相信法華會上佛陀的圣言量,「深信諸佛皆充滿」 !佛陀并沒有滅度!所以第一點,我們相信彌陀的大悲愿力是晝夜六時存在這個法界,不斷的加被我們,我們必須清楚,這是我們對佛的一個認(rèn)識。

佛陀的大悲愿力存在這個法界。那我們怎么跟他接觸呢?這個地方是個問題。

二、自力能感——[能念]的自性功德力;[所念]的名號功德力。

我們再看第二個、「自力能感」。就是我們自己要準(zhǔn)備的,前面那個是已經(jīng)準(zhǔn)備好了,佛陀準(zhǔn)備好了。這個「自力」就包括一個「能念」、一個「所念」,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能念的自性功德力,一個所念的名號功德力。

(一)[能念]——自性功德力;

「信我雖昏迷倒惑, 茍一念回心, 決定得生, 自心本具極樂,是名信自。」

這個「信自」,相信我們的自性功德力。蕅益大師說:信我。這個「我」當(dāng)然是凡夫、一個念佛人。「雖昏迷倒惑」,就是我過去沒有接觸到佛法凈土法門之前, 我的內(nèi)心的境界是昏迷倒惑,就是顛倒。「茍一念回心」,如果我能夠回轉(zhuǎn)這一念心意呢,「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是名信自。」這個地方就講到我們內(nèi)心的體性跟作用。「自心本具」就約體性來說,就是我們這一念心,當(dāng)然是打很多妄想,但是你不要小看它,你這一念打妄想的心,它的本質(zhì)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的,它具足佛菩薩的一切功德,它只是被無明遮蓋了,顯現(xiàn)不出來,這顯現(xiàn)不出來,不表示沒有,所以第一個要記住,在性德上,我們要相信自心本具極樂。

在修德上,就是要「茍一念回心」。這一點要注意,我所以昏迷倒惑,我們凡夫就是顛倒,什么叫顛倒呢?我們講一個譬喻說:你現(xiàn)在有兩個朋友,有一個朋友是真正的好人,他不斷的攝受你、關(guān)懷你,他能夠引導(dǎo)你到安樂的處所。另外一個是一個賊,這個賊,他表面上也表現(xiàn)出對你很好的樣子,但是事實上他把你所有的錢財都騙光了。但是我們凡夫內(nèi)心這個思想有點錯亂,我們總認(rèn)為這個賊很好,我們喜歡跟賊在一起,不喜歡跟好人在一起。這個意思是說,這個就是所謂的顛倒,我們做了一些錯誤的判斷,無始劫來我們內(nèi)心歡喜隨順無明,不歡喜隨順三寶,這個就是顛倒。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過智慧的抉擇「茍一念回心」,前面說過,開始抉擇。

我們眾生無始劫來「系屬于魔,有生死過」,這個煩惱有種種的過患,這煩惱一活動,就創(chuàng)造很多生死的業(yè)力,就是讓我們苦惱了,這個是賊,我應(yīng)該要離開他。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一個大功德法聚,我能夠依止彌陀名號,從彌陀名號這一念的活動當(dāng)中,七寶池、八功德水,無量無邊的依正莊嚴(yán),就在這一念佛號的運作中,念念成就,這個佛號的確是我們的大歸依處。這個時候你內(nèi)心就轉(zhuǎn)變,你內(nèi)心當(dāng)中,把前面歸依無明的心情,轉(zhuǎn)成了歸依彌陀的心情,這就是「一念回心」,簡單的說就是信愿具足,這個就是修德。

意思就是說「深信諸佛皆充滿」,是的!佛陀的心情的確是很緊張,他那個大悲心的光明,晝夜六時在照著我們,但是世間上的事情不是單方面的,我們內(nèi)心要有一種隨順的心,你沒有隨順的心,佛陀是不能單方面救你的。

院長昨天也講一個比喻,一個公案說:一個比丘。這比丘他貪念他的缽,結(jié)果他死了以后,其它的比丘分他的缽的時候,他起瞋恨心,你看,就在缽里面變一條毒蛇,乃至于佛陀要為他加持說法,他內(nèi)心都不歡喜,跑到叢林里面去,因為瞋恨心,都把這個叢林都燒死。

我們有時候想,一個大威德的佛陀,眾生那個煩惱心相應(yīng)的時候,他就不相應(yīng)(佛法)了。所以《攝大乘論》上說,「有情界周徧,具障而闕因,二種決定轉(zhuǎn),諸佛無自在」,佛為法王于法自在,這個是約佛來說,佛陀在一切法得大自在,佛陀到地獄去的時候,火不能燒、水不能淹、刀子不能割他,他是一切法得大自在,他有自在力,但是這個是約自受用。「具障而闕因」,你有業(yè)障的時候,佛陀不能救你,「闕因」,你跟彌陀沒有因緣的時候,你不能念他的名號,跟他不結(jié)緣,佛陀也不能救你。還有「二種決定轉(zhuǎn)」,就是你造業(yè)決定的時候;第二個受果報決定的時候,佛陀不能救你。

你看這個琉璃王。琉璃王要滅釋迦族。他過去在太子的時候,被釋迦族羞辱。他就在太子的時候就發(fā)愿,跟他旁邊的侍臣說:你給我記住,我登位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把釋迦族給滅掉。他后來就是福報力,琉璃王把他父親給退了,就把父親給趕走。趕走以后自己做國王,那個侍臣就說:「太子,你過去做太子的時候, 說要滅釋迦族, 你記得嗎?」 他憶持著他過去被羞辱的事情,率領(lǐng)大軍要去滅釋迦族。佛陀再怎么說他是釋迦族出身的,他在這個路當(dāng)中阻擋了三次,琉璃王三次退避。但是他的內(nèi)心造業(yè)力決定了,他要滅釋迦族的心,就像石頭一樣,佛陀不能阻止,后來佛陀知道這件事情不能阻止,結(jié)果琉璃王真的是把釋迦族完全消滅了,這個種族就這樣子消失掉了。

消失掉以后,佛陀說這個琉璃王,他只有七天的壽命,他七天以后身體出火,現(xiàn)身墮地獄。佛陀講一句話,這件事情是不能改變的。你看經(jīng)典里面,有的事情,因緣還在變化的時候,佛陀不講話,佛陀默然,只要這句話從佛陀的法話里面講出來,這件事情就是要出現(xiàn)。佛陀為一個眾生授記,說你那一劫要作佛,你的佛號是什么名號,你一定是怎么樣?法身大士,佛陀才會為你授記,否則佛陀是默然。所以佛陀說琉璃王七天要死亡的時候,傳出去,琉璃王很緊張,他知道佛陀不打妄語,他就坐著大船,他想這個水能夠滅火的,「被火燒死,我倒不如到大船去」,就到大海去,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六天過去了,都沒事。到第七天深夜的時候,明相快現(xiàn)的時候,整個船上出火,他從身體出火,然后把整個船燒掉,直墮無間地獄去。

所以你要造業(yè)力決定, 你要得果報決定的時候, 諸佛不自在,佛陀在四個法當(dāng)中不得自在。這樣子講就是說,站在彌陀的大悲心的角度, 他是恨不得所有眾生都到極樂世界,去受用那種功德。但是他做不了主,就是你要是不能夠一念回心,佛陀沒辦法,你要有一種隨順回轉(zhuǎn)的心,你對彌陀的信愿不能生起,佛陀沒辦法的。諸佛不自在,你缺乏這個因緣,佛陀不自在的。所以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因為在整個感應(yīng)道交當(dāng)中, 彌陀大愿力是現(xiàn)成的,這件事情不要我們準(zhǔn)備,名號的功德力也是現(xiàn)成的,我們真正要準(zhǔn)備的就是「茍一念回心」,這句話要注意!是我們要去創(chuàng)造的,其它都是現(xiàn)成的。這就是我們能念的這一念心,要注意,雖然是本具極樂世界, 但是你不能顛倒,你顛倒就不能顯現(xiàn), 一定要 「茍一念回心」,這是我們平常要去創(chuàng)造的。這是約著我們能念的這一念心來說的。

(二)[所念]——名號功德力。

我們再看「所念」。我們所念的是名號的功德力,就是萬德洪名,我們看蕅益大師怎么說:

「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zhí)持登不退也。」

名號是召德,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這句話怎么說呢?「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我們前面說過,佛陀的法身是遍滿在法界當(dāng)中,這件事情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佛陀的法身是無形無相的,我們凡夫的這個有所得的心怎么能夠契入呢?佛陀的大悲心, 知道佛陀的法身我們沒辦法接觸, 這個時候佛陀從法身當(dāng)中創(chuàng)造一個名號,就是為實施權(quán),為了達(dá)到這個真實的目的,安立一個方便。就是從這個清凈的法身當(dāng)中,他創(chuàng)造一個名號,這個名號,我們能夠見聞覺知。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件事我們做得到,我們能夠見聞覺知,所以佛陀就把這個萬德,一切的功德放到這個名號上,就是這樣子,為實施權(quán)。此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我們散亂稱名,都是成佛的種因,念念都是一個成佛的種子。所以念佛不是落入九法界,它直接契入佛法界,雖然念力薄弱是一回事,但是它的本質(zhì)是寶,這個地方要注意。如果我們能夠念到「執(zhí)持」,能夠念到調(diào)伏煩惱,正念分明,那就是往生極樂世界而不退轉(zhuǎn)。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應(yīng)該知道,我們所持的名號功德也不可思議。

古德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yán),做一個開合。就是說阿彌陀佛的莊嚴(yán),有正報的莊嚴(yán)跟依報莊嚴(yán),正報的身心:五種神通、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種種的身心的這種自在。依報莊嚴(yán)就很多:有國土的莊嚴(yán),有七寶池、八功德水,種種的色聲香味觸法。在這個廣泛的依正莊嚴(yán)當(dāng)中把它濃縮,就是四十八愿;再把四十八愿濃縮,就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再把十八愿濃縮,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 就是這樣子的。

所以這個佛號的確 「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為什么呢?你未來的極樂世界功德怎么會有呢?就在你在佛堂當(dāng)中念佛的那個當(dāng)下,念念成就。所以大乘佛法的確不可思議。你說我念這句佛號, 這個佛號只是一個聲音,是的!是個聲音,但是他總持彌陀的功德,這句話你要小心,這個聲音是不同的。所以佛陀的善巧,把他的功德力放在佛號的聲相里面,你聽到個聲相,你就能夠生起彌陀的功德出來,這個就是萬德洪名。這個是約著,我們講這個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能念的心力不可思議,所念的佛號,這個法力也不可思議,在念的當(dāng)下,跟彌陀的第十八愿,念念的感應(yīng)道交,佛力的加被力也不可思議,三力不可思議,感應(yīng)道交,就是這樣子,這個我們必須要清楚。不過這個地方,我們對于能念的心要注意,我們一定要對于娑婆世界的苦諦,要生起一個勝解,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我們再看二十一面,有關(guān)信愿的第二篇,請合掌。

【二】【當(dāng)須發(fā)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為人天王身,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化,普利眾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藪,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的決定,則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攝受。感應(yīng)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回矣!】

— 復(fù)高邵麟書三 —

我們分成三段。前面的已經(jīng)說過了,我們這一念的信愿是能感, 彌陀的大悲愿力是能應(yīng)。但是這個信愿到底要修到什么標(biāo)準(zhǔn),才能夠跟佛感應(yīng)道交呢?這個地方講出它的量,看

第一段「當(dāng)須發(fā)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

這種信愿一定要達(dá)到?jīng)Q定心, 什么叫決定心呢?印祖就解釋 「臨終定欲往生西方」 ,就是我今生的一切努力,只為達(dá)到一個目標(biāo),我為什么拜佛?為什么持戒?為什么弘揚佛法?為什么懺悔業(yè)障、積集資糧?就是「臨終定欲往生西方」,就是一個目標(biāo),臨終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一點猶豫不決都沒有。有些人的心情,認(rèn)為往生也好、不往生也可以,這種心情就不是決定心,這樣子就沒辦法感應(yīng)道交。所以這個凈土法門一定要決定心。

這個決定心呢,印祖又講出它的相貌,講的更清楚,看

第二段「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為人天王身,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化,普利眾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藪,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所謂的決定心,就是不要說,這個碌碌庸庸,一個平凡的人身、就是生老病死這樣過一生,我們不想受,就算是人王,你下輩子做大國王,做轉(zhuǎn)輪圣王好了,統(tǒng)領(lǐng)四天下,七寶千子,或者讓你做天王,忉利天天王,或者大梵天王。或者你說這個世間的榮華富貴我不歡喜,有種種過患。給你出家為僧,這個出家為僧,不是普通的出家人喔,你看「一聞千悟,得大總持」,這個在自利功德當(dāng)中,有這種境界,「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內(nèi)心當(dāng)中有禪定、有陀羅尼,有禪定有智能,成就這么殊勝的自利功德,這一念心能夠得大總持;在利他方面呢,「大**化,普利眾生」,你弘揚佛法的時候,很多的眷屬來聽你弘法,你有很好的弘法因緣,你有這種自利利他的 「高僧身」 。「亦視之若毒荼罪藪, 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也應(yīng)該把這種「高僧身」當(dāng)做是一種毒荼。這個荼就是一種毒的菜,就是一種毒的意思,把它當(dāng)做一種毒藥,把它當(dāng)做一種罪業(yè)的根源。因為這個三界,我們凡夫還是有漏的心,在三界很難抗拒不造罪業(yè),這個三界的果報很容易生起罪業(yè),這種身心是罪業(yè)的根源,所以「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這個「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化,普利眾生之高僧身。」我聽過很多在家居士,他的心情就是這樣子。他跟我說:哎呀!師父,在家人實在是太苦惱了,下輩子一定要出家。我心里想:你下輩子發(fā)愿要出家,你為什么不發(fā)愿往生極樂世界呢?是不是更徹底一點,出家不見得就能夠解脫,出家的因緣是好一點,但是惡因緣還是很多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清楚,我們要觀察這個三界,只要是三界的果報,都是苦惱的,都是有種種的退轉(zhuǎn)的因緣,所以這個地方要決定之心。

在《凈土圣賢錄》講一個公案,它講一個法師叫僧藏法師,僧是出家人的僧,藏是三藏法師的藏,這個法師他修苦行,平常就是為大眾師做勞力。《凈土圣賢錄》提到說這個人很特別,他任勞任怨,這個是不簡單。一般我們?nèi)蝿谑侨菀兹卧闺y,你工作做很多,人家批評你,你就受不了。他不是,他任勞又任怨,他晚上的時候就讀誦大乘經(jīng)典、然后就念佛,他這樣子修了一段時間。他在臨命終的時候,他那種功德力,修福修慧,修慧修福,臨命終的時候,六欲天次第來迎,一開始是四天王天中陰身現(xiàn)前,最后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那個地地殊勝。結(jié)果他內(nèi)心都不動搖,「這個不是我要的」!這個六欲天,他都不動心以后,六欲天就次第的消失掉了,最后阿彌陀佛才現(xiàn)身,他就是一念的信愿,跟阿彌陀佛感應(yīng)道交,往生極樂世界。

這個故事后面古德有一個評注,它說:臨命終的時候,心思是何等的散亂,六欲諸天是何等的殊勝,而能堅定如此。你看看!我們沒有看到這個欲界天的境界,我們不知道的,在經(jīng)論上說,六欲天的天人,他那個指甲,他剪下一塊指甲,它的價值,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比起來,比不上他一塊指甲,我們這個指甲是剪剪丟掉的,當(dāng)垃圾丟掉。你看這個天人的果報是這種境界,他剪下一個指甲, 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合起來, 比不上他一個指甲,那個寶的殊勝。但是他并沒有說他是一個圣人,我相信他還是個凡夫的境界,他面對這么殊勝的這種境界,他不動, 這個不容易。

所以我們要注意,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有時候是阿彌陀佛馬上現(xiàn)前,那當(dāng)然是感謝三寶,那個最好。但是,有時候我們也持戒、也修福,萬一是諸天的中陰身現(xiàn)前,那怎么辦呢?你想想看,這件事怎么辦呢?你能不能經(jīng)得起這種誘惑呢?你想想看, 而是在臨命終的時候,古德說:陰境若現(xiàn)前,瞥爾隨他去。你只要一個念頭差錯就投胎,「我再來一次」,沒有機會,你這一個念頭一動,就也等于是感應(yīng)道交,跟欲界感應(yīng)道交,沒有機會讓你去考慮,也沒有第二次的,失敗就失敗。

所以這個「決定心」也是不容易。所以我們平常就必須要預(yù)防、抉擇,你告訴自己:欲界是苦惱的,不但是三惡道的是苦,諸天也是苦。為什么呢?無常即苦,無常敗壞,做一場美夢。結(jié)果呢?掉下來重新開始,辛苦了幾十年,吃了一個糖果,很甜,吃完什么都沒有了,對不對?就像印光大師說的,你念佛人得到一個天的果報,得到一個國王果報, 就是這個摩尼寶珠換糖果吃這種境界嘛。你得到摩尼寶珠,你要什么有什么嘛,對不對?你往生極樂世界,在那個地方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在那一期的生命,決定成佛。成佛以后,你有無上菩提,當(dāng)然就是大自在,佛為法王于法自在,你那個功德力,自受用是常樂我凈;他受用呢,到十方法界里面去現(xiàn)身,千江有水千江月,那一個眾生跟你有緣,你現(xiàn)什么身都好,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而現(xiàn)何身說法,令其解脫。這個無上菩提就像摩尼寶珠,要什么有什么,而且它是恒常相續(xù)的。

所以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一定要事先準(zhǔn)備的抉擇,諸天它是無常的,這種快樂是無常的,不是我們的歸依處,所以我們應(yīng)該對于人王、天王、乃至于這種**師的境界,「亦視之若毒荼罪藪,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這個地方要注意,這個才是所謂的信愿具足,我們講信愿具足就是這樣子的,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第三段「如是決定,則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攝受。感應(yīng)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回矣!」

所以這個地方信愿決定,我們一念決定的信愿行,才能夠感佛,佛的大悲愿力,才能夠攝受我們,「感應(yīng)道交,蒙佛接引」,到極樂世界往生九品,就永遠(yuǎn)的離開了三界業(yè)力的輪回。這個地方就說出了信愿具足的一個量,就是這個決定的量。

這個地方印祖講這個信愿,它是智慧相應(yīng)的一種抉擇,我們透過對于佛陀圣言量的思惟,把我們內(nèi)心的顛倒給拔除,我們總認(rèn)為五欲是快樂的,諸天的五欲是快樂的,我們要用無常觀來破它。這個就是所謂的決定心,要發(fā)起決定的往生的心。

好, 我們再看:

丁二、執(zhí)持名號。分二:初、靜中修。二、歷緣對境修。

戊一、靜中修。分三:初、正示念佛方法。二、善識對除障;三、回向。

先講念佛的方法,再講到念佛的時候,有障礙怎么對治,最后再講回向的方法。看第一個,今初,正示念佛方法,好,請合掌。

己一、正示念佛方法

【一】知汝不知凈土宗旨,當(dāng)依「一函徧復(fù)」所說,生真信,發(fā)切愿,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法門,當(dāng)用攝心念法。《楞嚴(yán)經(jīng)》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 一攝于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

— 復(fù)楊煒章書 —

這一段是講到我們念佛, 一個攝心的方法怎么栽培?怎么能夠執(zhí)持名號到一心不亂?就是栽培念力。先看

第一段「知汝不知凈土之宗旨,當(dāng)依『一函徧復(fù)』所說,生真信,發(fā)切愿,志誠懇切,念佛名號。」

「汝」就是這個居士,這個居士他問印祖。印祖說:你不知道凈土修行的方法,你應(yīng)該依止 「一函徧復(fù)」。印祖因為后來慢慢出名,很多人寫信問他問題,有關(guān)凈土的問題,他就怎么辦呢?就把整個凈土的修行法要,寫成一篇文章,只要有關(guān)問凈土的,他就把這篇文章寄給他。一函徧復(fù),以一函來普遍的回答一切的凈土問題。這個一函徧復(fù)當(dāng)中,所說的要「生真信,發(fā)切愿,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就是信愿持名三種資糧。

「勿用觀心法門,當(dāng)用攝心念法。」這個地方要注意,這個觀心法門,在現(xiàn)在的佛教界倒是比較少。但是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時候,明朝、清朝的時候,倒是蠻興盛的。這怎么回事呢?就是禪宗也念佛,他也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念完了以后,他就去回光返照、去思惟:念佛是誰?就是說:我怎么能夠念佛呢?那個能念的那一念心是怎么回事呢?這本來面目是怎么回事呢?他就從念佛了以后,探本求源,去觀察能念的那一念明了心,這個就是觀心法門。當(dāng)然他主要是找那個不生不滅的心,從那個地方去契入。這樣子的話,因為他念佛當(dāng)中,沒有一種歸依彌陀的心,也沒有往生的愿力,所以這樣子念佛,是不能夠成凈土,他的目的是要去思惟:念佛是誰。換句話說,他的所觀境是能念的那一念心,這個地方不同。我們平常的攝心念法,所觀境是佛號,是去觀察所念的佛號,一句彌陀念誦聽,所以這個地方又不同,我們要抉擇出來。

到底什么是攝心念法呢?印祖在

第二段「《楞嚴(yán)經(jīng)》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 凈念相繼, 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他先引用《楞嚴(yán)經(jīng)》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里面講到「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勢至菩薩那一章里面講到「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成就三摩地,這個是一個最殊勝的方法。這個地方的重點,能夠得三摩地,就是「都攝六根」跟「凈念相繼」,一個是專注的力;一個是相續(xù)力。印祖解釋什么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我們看什么是「都攝六根」?

「念佛時,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于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這個「都攝六根」,就是以一句佛號來收攝我們的六根,我們凡夫的六根它就是心光外泄的,眼睛攀緣色塵,耳朵攀緣聲塵, 乃至于意根攀緣法塵, 就是這個十八界,都是有漏的十八界。現(xiàn)在要用一句佛號把六根攝住,怎么攝呢?印祖說有三個次第:第一個,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念從心起,這個佛號從你這一念的信心跟愿力的心、歸依彌陀的心,從你的心中生起來,從你這一念明了心當(dāng)中,把它創(chuàng)造出來;然后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聲音從口里面吐出來,最后音從耳入,從耳中聽回去。這樣子「意舌耳三根一一攝于佛號」。

不過這個地方要注意,「清清楚楚」這四個字不要忽略。很多人讀印祖《文鈔》「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 「清清楚楚」這四個字就是忽略了,念佛的時候只求快、只求多,隨口溜過,這就不對了。這三根呢,心口耳三根攝住了以后,其它的,眼睛就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都攝六根。這個地方就是講到一句佛號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你這樣子念呢,雖然說不能完全沒有妄念,但是跟一般不攝心的人來說,妄想少很多了,心中清凈多了,叫「凈念」。

第三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

這個是講功德。如果我們能夠「凈念相繼」呢,慢慢慢慢就可以把這個心收攝起來,「淺之得一心,深之得三昧」。這個一心跟三昧,其實在唯識學(xué)來說,一心就是三昧。因為三昧一定是心一境性;心一境性一定是三昧。不過印祖以淺深來說,或者我們是說「一心」,就是就著「事一心不亂」,伏除見思,這個深一點,就是「理一心不亂」,破無明,這個量也可以這樣子抉擇出來,以事一心跟理一心來抉擇。這個是講到念佛的方法,就是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所謂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我們再看下一篇,看二十五面,大家請合掌。

【二】所謂十念記數(shù)者,當(dāng)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dāng)從一到三,從四到六,從七到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dāng)自得耳!

— 復(fù)高邵麟書四 —

好,印祖講完「一句彌陀念誦聽」以后,他又提出了一個辦法叫「十念記數(shù)法」。前面的一句彌陀念誦聽,它主要的是約都攝六根。但是凈念若能常常相繼,怎么使令這個凈念相繼?印祖又提出了一個「十念記數(shù)法」來說明,如何使令凈念相繼,我們看先看

第一段「所謂十念計數(shù)者」先標(biāo)出它的標(biāo)題,第二段就說明它的內(nèi)容。

第二段「當(dāng)念佛時」就在念佛的時候。

「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這個十念計數(shù)法門,它是以十句為一片,就是你先把佛號十句取出來,當(dāng)作一小片,由這十片來運作,這十片當(dāng)中要念得分明,也應(yīng)該記得分明。下面會說明怎么念、怎么記。到了十句以后呢,又從一句到十句,不可二十、三十,就是以十句為一個循環(huán),當(dāng)作一個十句的運作循環(huán)。「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印祖說你打坐的時候不要掐珠, 你經(jīng)行的時候掐珠可以。你打坐的時候,心慢慢寂靜,你手撥念珠,身勞神動,久則成病。身體在那邊動,影響到你。身勞,你的神也會動,它在寂靜當(dāng)中,你七動、八動,久則成病,你會產(chǎn)生四大不調(diào)。這種因修行產(chǎn)生的四大不調(diào), 吃藥沒辦法的,這個要注意,身勞神動,久則成病。不能掐珠怎么辦呢?印祖就告訴一個辦法。

「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前面的是一到十,就是你一口氣把十句全念完,這是一個辦法;這個有些人氣比較長,可以做到。但是有些人的氣不長,就分成兩氣,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一氣;另外一個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就是第二氣。就是把佛號這十句分成兩段,兩口氣來念,從一到五,從六到十,這個時候,吸氣是不念的,只有吐氣才念。

「若又費力,當(dāng)從一到三,從四到六,從七到十,作三氣念。」這個就是三三四,一般我們比較喜歡用的三三四。就是你先吸一口氣,吸氣的時候不要念,吐氣的時候念三聲、再三聲、再四聲。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時候要注意,你念完三聲, 可能你的這個肚子里面還有氣,要吐掉,吐掉以后再吸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后再最后一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煞板的時候是四聲。這個十念的三三四,它有兩個好處:

第一個好處,因為它配合呼吸的關(guān)系,能夠幫我們調(diào)氣。印祖是看過《小止觀》的, 《小止觀》它說,我們氣調(diào)不好,心很難安定下來、很難寂靜。所以這樣子,它在每一氣里面放三聲佛號,放三聲,再放四聲,使令我們的氣,能夠很順暢的排出來。其實我們的氣會不會順暢,問題都不是在吸氣,在吐氣吐的不徹底。我看吐納的書上說,我們一般都忽略了吐氣,隨便吐一吐就吸氣,所以我們的氣很淺,就是你氣吐的不徹底。我們有這個三三四的方法,使令我們的氣能夠吐的非常的順暢,這第一個。

第二個,它能夠構(gòu)成一個韻調(diào),三三四,三三四,你那個佛號念的沒頭沒尾的,嘴里念你沒有韻調(diào)很難攝心的,很難凈念相繼。所以這個地方它有韻調(diào)幫助我們攝心。

「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dāng)自得耳!」

一方面念,一方面我們知道念到第幾聲,然后聽得清楚,這個時候,妄想就慢慢慢慢消滅掉了,一心不亂的功德,慢慢就能夠成就。這個是用十念記數(shù)來幫助我們凈念相繼。

我們看附表第六、「止觀體性」。

附表六 — 止觀體性

[止]:以善緣心,心一境性,諸三摩地,悉皆攝為「奢摩他品」。

—《菩提道次第略論》—

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fù)即于此能思惟心,內(nèi)心相續(xù)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 。

—《解深密經(jīng)》—

[觀]:又凡揀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諸善妙慧,悉皆攝為「毘婆舍那品」。

—《菩提道次第略論》—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內(nèi),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

—《解深密經(jīng)》—

這個念佛的內(nèi)容是有止、有觀的,我們把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的內(nèi)涵,把它加以說明。其實整個修行,你一定要對道次第有一個很清楚的分明,第一步怎么走,第二步怎么走,你才能夠有成就的。我們先看止的體性。

一、止

「以善緣心,心一境性,諸三摩地,悉皆攝為 『奢摩他品』 。」這個「止」就是要有兩個條件:

第一個「以善緣心」,要以善法為因緣。就是說必須要跟無貪、無瞋、無癡相應(yīng),這是第一個條件。如果你很專注的做一件事,但是這件事是跟煩惱相應(yīng),這樣子不是三摩地,不是「奢摩他」,一定是要無貪、無瞋、無癡,這是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心一境性」,你要使令內(nèi)心安住在一個所緣境界上,不能使令它向外波動,就是心只能夠安住在一個所緣境。

有這兩個條件,在因地有這兩個條件:一個是以善緣心;第二個心一境性。

它的果地功德呢「諸三摩地」。這個「三摩地」是印度話,翻成中文叫「等持」,這個等就是平等。我們這一念心面對所緣境的時候,能夠保持明了寂靜、寂靜明了,不昏沉、也不掉舉,我們內(nèi)心要昏沉,就太沉默了,要是掉舉,就太浮動太浮了,太高太低都是不平等。現(xiàn)在我們把這一念心調(diào)到中道,也不太高,也不太低,明了而寂靜、寂靜而明了,明靜而住,這是平等。這還不夠,要[持],這個持就是攝持,使令它能夠相續(xù),平等持心、于一境轉(zhuǎn),使令這種平等的境界,依這個念力的攝持,使令它能夠相續(xù)安住叫做持。不是只有一剎那,要相續(xù)的安住,這個就是等持,這個就是三摩地的內(nèi)涵,就是奢摩他。前面的以善緣心、心一境性是因,三摩地是果,這是《菩提道次第略論》的簡單解釋。

我們再看《解深密經(jīng)》,它解釋的清楚,分成三段:先看[獨處空閑]。修習(xí)禪定的條件,這個是講到修行的環(huán)境要獨處 「空」 ,就是這個地方,不要有太多雜音,這個「閑」,不能有太多的雜務(wù),你這個地方經(jīng)常辦法會,一下子又噪音,一下子又事情,東跑、西跑的,你不能修禪定,因為初學(xué)者心思本來散亂,一定要有一個空閑的環(huán)境,這第一個。

「作意思惟;復(fù)即于此能思惟心,內(nèi)心相續(xù)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

這個是講方法,這個方法有兩段:

第一、「作意思惟」:這個「作意思惟」就是善取所緣境的相貌。就是我們這念佛的人,你一定要在心中,把佛號的相貌清楚分明的顯現(xiàn)出來,這是修持的第一個。因為你要心一境性,這個境界所緣的境界,一定要清楚分明的顯現(xiàn),如果你是觀想、觀像,也是一樣,要把你這個所觀的佛像,在心中清楚分明的顯現(xiàn),這第一個、善取所緣境的相貌。

第二、「復(fù)即于此能思惟心,內(nèi)心相續(xù)作意思惟。」這個時候,要不斷的重復(fù),把前面所取的所緣境相貌,在心中重復(fù)的安住,一次又一次的安住,有妄想起來,再重新再拉回來,「內(nèi)心相續(xù)作意思惟」。這樣子要做多久呢?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前面取得所緣境以后,重復(fù)、相續(xù)的作意思惟,這件事情不是一天、兩天,要多安住。這個多安住要從兩方面來說:

第一個要專,你的所緣境不能經(jīng)常變動。你今天念了佛,持名一段時間;第二天又去觀想、觀像;第三天改成觀心,觀察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你所緣境經(jīng)常變動,你什么時候得三摩地呢?什么時候呢?這不可以的。就是你一定不能夠隨便換題目,你在修止之前,經(jīng)過你的抉擇,你知道這是你的真實歸依處,決定以后不要換題目,一定要專。

第二個要能夠勤。你定課要不間斷,每天要做的,不是做三天,打七天佛七就算了,不是!每天要做,今天做、明天做,相續(xù)的做下去,「如是正行多安住故」。你這樣子做呢,在心中就會有不同,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功德出來。

「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所以得到奢摩他的功德就是輕安樂,特別的調(diào)暢、特別的輕松、特別的寂靜安樂,這個就是奢摩他的功德,身心的一種輕安三昧樂。這個是修止。

這個修止,以凈土法門來說,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心于所緣相續(xù)安住,這個方法跟「止」是一致的。但是這個地方,我們凈土的止,跟一般的止又有點不同:

一般的難行道的止,主要的是「息」,出息、入息,以這個息為所觀境。這個「息」怎么說呢,就是從鼻子把氣吸進(jìn)來到肚臍,這個就是叫做一個息,再把這個肚臍的氣吐到鼻孔,這個叫做出息。一般的難行道就是以這個出息、入息,去觀察這個息,當(dāng)他的所觀境。而這整個過程當(dāng)中,沒有一種歸依的心,只是以息當(dāng)作一種攝心方便,所以他得定以后,那個六妙門:數(shù)、隨、止、觀、還、凈,他到最后「數(shù)、隨」到「止」的時候呢,數(shù)息隨息,到「止」就把這個息給舍掉了,他內(nèi)心明靜不動,這個息就舍掉了,他要棄舍所緣境的。

而我們念佛人不同:我們是以萬德洪名為所觀境,乃至于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他不舍所觀境,這個要記住,你把佛號這個所觀境舍掉,你拿什么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呢?善導(dǎo)大師說為什么念佛呢?它是稱合彌陀本愿故,隨順佛陀的圣教故。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第十八要我們十念必生,佛陀在《阿彌陀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要我們持名,這個是合乎娑婆世界的教主、合乎阿彌陀佛的一個圣教量,所以念佛人,有些人念佛念到最后,他有一點功夫,他覺得佛號干擾他,把佛號舍棄掉,你這個佛號舍棄掉,不是凈土法門,不是凈土法門,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因為它是一個萬德洪名,它是一個清凈法界,不像這個息,它是一個雜染五蘊,不同,所以這個地方要清楚。方法是一樣,但是有一種信愿不同。再看

二、觀

「又凡揀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諸善妙慧,悉皆攝為毘婆舍那品。」這個抉擇就是觀,觀什么呢?「如所有性」,諸法的總相,就是從假入空觀,天臺宗說的,「如所有性」就是空觀,一切法的總相。「盡所有性」呢,諸法的差別相,就是十法界,佛法界的功德莊嚴(yán)、眾生法界的惑業(yè)苦,這些諸法的差別相,就是從空出假觀。不管是空觀、假觀的這種「諸善妙慧」,都是毘婆舍那。

所以前面的止是心于所緣是無分別住,是沒有分別的,就算有歸依的心,那個抉擇都是在之前就抉擇,念佛的時候,那一切分別都要停止的。但是觀不同,它要抉擇、要分別的。

我們看 《解深密經(jīng)》 的解釋: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 。修觀之前要依止,身心的明了寂靜為依止。就是說你一定是先修止,把這個心調(diào)到明了寂靜的狀態(tài)才起觀的,這個是講修觀的前方便,再看它的正行。

「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內(nèi),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這個地方是正式講到修觀的方法。即于如,這個「如」者,隨順也,你是在這個三摩地的境界怎么辦呢?隨順于「所善思惟法內(nèi)」。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在修觀之前,不管是不凈觀,或者是苦諦觀、無常觀、無我觀,你一定要先學(xué)習(xí)它的整個內(nèi)容內(nèi)涵,一定要通達(dá)它整個內(nèi)涵。所以修觀它要依止圣教量的。若伽仁波切也說:沒有教量,是不能夠生起證量的,佛法的功德智慧,不是說你眼睛閉著自己想出一個方法來思惟,不是的。你要依止圣教量,佛陀告訴你怎么思惟,你就根據(jù)那個方法去思惟,不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方法。所以沒有研究經(jīng)論,你不能修觀,沒有資格修觀。

「如所善思惟法內(nèi)」,你一定是學(xué)習(xí)佛陀告訴我們怎么修不凈觀,「種種不凈物,充滿于身內(nèi),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就從那個角度契入。

隨順圣教量是在什么境界隨順呢?「三摩地所行影像」。就在那個寂靜的狀態(tài)當(dāng)中,這個「行」就是你內(nèi)心活動的范圍,從這個地方走到那個地方,就是「造作」的意思。在什么境界造作呢?「影像」,這個影像是這樣子的,譬如我們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在所行影像當(dāng)中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就在這個佛陀的圣教量當(dāng)中,深入的觀察,然后產(chǎn)生堅定的理解:這個世間的確是寂滅相,我過去是顛倒的,我過去看到一切法都真實,財富是真實的,眷屬也是真實的,我的身體,我的一切都是真實的,不管是能貪的這一個我,所貪的我所,都是真實的。這樣子我們觀察「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就慢慢慢慢把我跟我所的執(zhí)著給破壞,這是個勝解力。勝解以后,舍離心相,這觀察一段時間以后,心又開始波動,又跟前面結(jié)合,這個寂靜的三摩地不相應(yīng)。這個時候把所觀境舍掉,又恢復(fù)到無分別住。就是修止一段時間以后,修觀;修觀一段時間,再恢復(fù)到止,如是的重復(fù)。

在這個《解深密經(jīng)》講一個譬喻,是觀察、勝解、舍離心相。之前有一個人畫畫,他初學(xué)者畫畫。他畫一個人,第一次畫有一點像,但是不完全像,沒關(guān)系這張不用,擦掉;再畫第二次,畫的更像,再擦掉;他不斷的這樣子重復(fù)畫,總有一次畫出的那個相跟本質(zhì)相一模一樣,一模一樣。我們剛開始在修觀的時候,依止圣教量: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時候,我們以空觀的智慧來觀察我們的身心,色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受畢竟空無我無我所;想行識畢竟空無我無我所。我們這一念的心,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在剎那剎那生滅的當(dāng)中,沒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事情。這樣我們隨順圣教觀察的時候,就開始去動搖我們過去的顛倒,我們就開始動搖,這就是你一次一次的動搖,總有一次就把它給破壞掉,這是見道位,一念的相應(yīng)見道位。所以這個修觀就是觀察、勝解、舍離心相,三個不斷的重復(fù)。

這以下講到修觀的轉(zhuǎn)變。

「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就在我們這個三摩地寂靜當(dāng)中,「能正思擇」就是空觀,「最極思擇」是假觀。周徧尋思,周徧伺察,這個尋跟伺就是一種觀察,但是尋思是一種粗淺的觀察,伺察是微細(xì)的,尋思是粗,伺察是細(xì)。換句話說我們修觀有四種種類:或者空觀、或者假觀、或者粗觀、或者細(xì)觀,不斷的去運用,這個是講修觀的方法。這以下講了它所表現(xiàn)的功德。

「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剛開始我們這樣子觀一段時間以后,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剛開始法義在心中運轉(zhuǎn)的時候,我們內(nèi)心動蕩,很動蕩的,因為它跟我們無始劫來的思想模式是相違背的,這個時候我們很難隨順,你經(jīng)過一段時間以后忍可隨順,雖然沒有見道位,但是你內(nèi)心能夠隨順這個法義就是忍。若樂,這個樂就是法喜充滿。

所以佛法的這個寶,的確是一個功德的境界。我們看很多人在深山上修行,這個環(huán)境很差,衣服穿的很單薄,吃的也很差。但是內(nèi)心當(dāng)中法喜充滿,內(nèi)心真理的境界就不同。所以這個法的確是寶,就是它在心中運轉(zhuǎn)的時候,這種功德的相狀。若慧,這個慧就是對諸法實相的一種抉擇,智慧生起來。這個慧它開出來就是兩個:一個見;一個觀。這個見是約著正見,就是聞思的智慧,深一點就是正觀,就是毘婆舍那,禪定加持力,聞慧、思慧這是見;修慧就是觀,是名毘缽舍那。觀就是依止佛陀的圣教量,在我們的寂靜心當(dāng)中依止文字,觀察、勝解、舍離心相,慢慢慢慢去消滅我們心中的顛倒,這個常樂我凈四種顛倒。

我們可以這樣講,就是說我們出家以后,這個三十七道品,就是戒定慧,以戒定慧為主。剛開始一定要先把戒法,戒波羅蜜持清凈,這個身業(yè)、口業(yè)的過非先消滅掉,身的殺盜淫,口業(yè)的兩舌、綺語、妄言、惡口。你這個戒波羅蜜,攝持身口清凈以后呢,第二個動作就是修止、修觀,盡形壽內(nèi)心當(dāng)中就是修止、修觀。一方面持名念佛;一方面思惟觀察這個三界的苦諦,一方面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思惟一段時間以后, 再恢復(fù)到佛號功德力,不斷的重復(fù)。一下子栽培念力,一下子培養(yǎng)信愿;培養(yǎng)信愿以后,就栽培念力,信愿持名、持名信愿,輾轉(zhuǎn)增上,使令這個信愿持名三種功德,在內(nèi)心當(dāng)中不斷的增長,內(nèi)心的光明, 不斷的增長,取而代之的,我們無始劫的顛倒就慢慢慢慢的息滅掉。這是講到持名跟修觀的方法。大家有沒有問題,

[問]:……

[答]:出聲念佛,如果是在大眾當(dāng)中打地鐘,那當(dāng)然隨地鐘韻調(diào)轉(zhuǎn), 因為地鐘本來就是轉(zhuǎn)韻調(diào)。那我們不一定要有自己的韻調(diào),我們就隨大眾韻調(diào)。如果你自己一個人用功,不管是經(jīng)行,不管止息都可以用,你自己可以嘗試。那習(xí)慣以后,它就是一個很隨順的力量會推動你。那在大眾當(dāng)中,你自己有一個三三四,大眾本來就有一個韻調(diào),所以我們大眾當(dāng)中, 就隨順大眾,止靜以后,你的韻調(diào)就生起來,在心中三三四、三三四,不斷的運轉(zhuǎn),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

這個世間上的事情都是熟能生巧, 你說他念佛念的很好為什么?他常念嘛,就這樣子,那有人根性比較好,我就不相信誰的根性比較好,你經(jīng)常栽培,這件事情就會出現(xiàn),你不念,就是沒有力量,世間上的事情,沒有說自然會出現(xiàn),沒有這個事情,沒有造作的因緣,那會出現(xiàn),這個完全不合佛法的道理。不管是一個煩惱,或者一個正憶念,都是你創(chuàng)造出來的,都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雖然是本性空,但是你不斷的造作,它就是由生轉(zhuǎn)熟,它就是一種強大的業(yè)力,這個業(yè)力就是有招感性。如果是貪瞋的煩惱,就招感三惡道;人間的善念,招感人間果報;如果這個念力是信愿持名,就是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

所以我們內(nèi)心的境界,你自己要負(fù)百分之百的責(zé)任,因為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的。

這個意思就是說,佛法是很公平的一個道理,面對在前面的果報,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的。三惡道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的,你這一念心打妄想,你也不去管它、放縱它,它不斷的一次一次的,力量一次一次來得更大,到臨命終的時候,煩惱起現(xiàn)前,就到三惡道。你能夠轉(zhuǎn)念念佛,不能轉(zhuǎn),要他轉(zhuǎn),轉(zhuǎn)過來以后,煩惱被你這樣破壞,它勢力就消失掉了,你就是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了。所以你未來的生命,我要是講,你不要去問誰,你說我下輩子要去哪里?你經(jīng)常觀察你的念頭,你就知道你下輩子會去哪里,你知道,你應(yīng)該要知道的,你知道你下輩子要去哪里,那你要不要去調(diào)整它,就看你自己,如果是惡法,已生惡,趕快消滅;善法趕快讓它生起,這樣子一定是離苦得樂。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里。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fēng)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fēng)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設(shè)置
恢復(fù)默認(rèn)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換源
聽書
聽書
發(fā)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jié)報錯
當(dāng)前章節(jié)
報錯內(nèi)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jié)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
全局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极上セレブ妇人北条麻妃bt|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 国产黄a三级三级看三级| 伊人任线任你躁| kink系列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久| 少妇一晚三次一区二区三区 | 女人18特级一级毛片免费视频| 免费毛片a线观看| 亚洲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五月综合网色九月色| 欧美XXXX黑人又粗又长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麻豆|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vr|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观看 | 渣男和渣女做不干净事情视频| 夜夜爽免费888视频|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在线观看| 4444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末成年女av片一区二区| 国产在视频线在精品| 中文字幕永久免费视频|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综合|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69sex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桃花阁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全黄一级毛片| 三级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视频| 班主任丝袜脚夹茎故事| 国产精品爽爽V在线观看无码 | 国内精神品一区区| 亚洲午夜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影视理伦片| 打臀缝打肿扒开夹姜| 偷拍区小说区图片区另类呻吟 | 亚洲午夜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