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排行 分類 完本 書單 專題 用戶中心 原創專區
小威小說網 > 玄幻 > 印光法師文鈔 > 第8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印光法師文鈔 第8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作者:妙音0 分類:玄幻 更新時間:2025-07-30 11:04:50 來源:香書小說

監學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四面,己三、回向。

這一科是屬于「以深信愿持佛名號」的這一大科,這一大科我們分成了「靜中修」跟「歷緣對境」 修。靜中修又分成三科:第一科是「正示念佛方法」 ;第二科是「善識對治除障」,這是第三科的「回向」。

這一大科的主要意義是說明,我們前面講到的念佛方法,所謂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句話是說,念佛法門是以阿彌陀佛的名號為根本所緣,我們就是:心于佛號專一安住;心于佛號相續安住。以這一句的萬德洪名,來熏習我們這一念的妄想。這樣子的熏習以后,使令我們這一念的妄想心當中,能夠生起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不思議熏,不思議變。生起這種功德莊嚴以后,我們應該要怎么辦呢?要把這個功德,做怎么樣的處置呢?就是這一科要交代的,就是回向。

這個回向我們先消文,什么叫做回向呢?就是回轉導向,把這個功德的去處,把它做一個回轉、做一個導向。這句話怎么說呢?就是說我們凡夫的心情,我們這一念心就是有無明,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執著,我們內心有一個「我」,有一個常一的主宰,有一個「我」以后呢,誰能夠念佛呢?「我」能夠念佛,是那個「我」在念佛。念了佛以后,這個功德是誰去受用呢?也是「我」單獨去受用。這樣子使令我們的功德非常的狹隘,怎么辦呢?就是「回向」,我們經過這種回向的方便,可以使令我們這個狹隘的功德變成廣大。

所以這個回向法門,在唯識學把它判作方便善巧,唯識學把六波羅蜜開成十波羅蜜,這十波羅蜜里面,般若波羅蜜開出四個:智、智慧的智;力、力量的力;第三個是愿。智、力、愿,愿望的愿;第四個就是方便善巧。就是說,本來這件事情是很難做到的,但是透過這個方法,我們能夠很快的做到,就是說,本來積聚廣大的功德,對我們來說是很困難的,對一個有執著的心情來說,是很困難的,但是佛菩薩的慈悲跟智慧,他有方便善巧,使令我們這一念心,透過回向,能夠使令我們所修行的功德變成清凈、變成廣大,這個就是方便善巧。

這個是整個回向的意義,就是把我們本來這個功德只是流入了這種無明的執著,我們不要使令它趣向這個方向,把方向轉變一下,把它轉變成一種清凈廣大的境界,這個叫做回向,這是回向的大意。

我們看印祖的開示,大家請合掌。

己三、回向

【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凈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然須發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 ,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與徐福賢書 ——

好!我們加以說明。

我們把《文鈔》分成三科來說明,先看第一科。

第一段是說明回向的意義,為什么要回向呢?我們加以說明。「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

這一段文印祖告訴我們,一個修凈土人,我們日用當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我們在三寶中住,多少為三寶做一點事,掃地、洗碗等等,一切的,我們供佛、供香,這種世間的有為善法,這是第一個。其次講到出世間的善根,「誦經禮拜」這個是種種無漏的清凈善根,不管是世間的有為功德跟出世間的善根,要怎么辦呢?應該要怎么處理呢?「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就是要把這種功德,使令它不要流入到人天福報,要把它集中起來,回向到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回向往生」我們解釋一下。印祖在另外一篇文章提到說,這個回向是應該包括兩個內涵:

第一個,約著現生來說,現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把這個功德加持在現生的,這個生命還沒有往生之前,能夠業障消除、福慧增長,這第一個。

其次,約臨終來說,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所以印祖他的意思,就著凈土行人來說,我們應該把所有的功德,加持在這兩個方向上:一個是現生;一個是臨終。這是回向往生的辦法。

這樣子做有什么好處呢?我們看第二段。「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凈土助行。」你這樣子的修持,一切的行門,當然我們以信愿持名是正行,其它的布施、持戒,種種的行門,都是凈土的助行,這是萬善莊嚴凈土,這一切的法門,都對往生有幫助,不但是念佛,一切的法門都是凈土的助行,它都能夠幫助我們往生。

下面講一個譬喻, 什么叫凈土助行呢?「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這個灰塵,「眾塵」就是這個世間上有很多的灰塵,東邊一塊灰塵、西邊一塊灰塵、南邊一塊灰塵,各式各樣的灰塵,這個灰塵分散以后,它就力量薄弱,怎么辦呢?「聚眾塵而成地」,我們把這個灰塵集中起來,就成一個大地,就能夠運載,有這種運載的功能。或者說「聚眾流而成大海」。這個水,東邊一灘水、西邊一灘水,我們把這個水集中起來,變成一個大海水。這個意思就是說,回向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種凝聚的力量,把我們的功德凝聚起來,不要使令它分散,凝聚在我們所要趣向的目標。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只是念佛不回向,這件事就有問題,會使令我們這種功德,就會流散到這個世間的有漏福報去,對我們往生,就不能有一種加持的力量。

所以這個回向,它能夠把一切的善法集中,你今天做一點善法,明天做一點善法,但是目標是一致的,就是「聚眾塵而成大地,聚眾流而成大海」。這樣子「廣大淵深,其誰能窮」。這個就是一個強大的力量,這個回向的殊勝就在這個地方,它有一種凝聚的力量。這個是說明回向的意義。

應該怎么回向才如法呢?這以下說明回向的方法。

第二段「然須發菩提心,誓愿度生」。我們回向的依止處是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

誓愿度生,就是要立定一個大悲心,廣度無量無邊眾生。這就是把我們的胸量擴大。這個地方講 「誓愿度生」 是一個總說。這以下說明怎么樣能夠誓愿度生?

「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我們把一切的拜佛、念佛、誦經、持咒,乃至于掃地、洗碗,這一切功德「普為四恩」,這個「四恩」就是四重恩:父母的恩;師長的恩;這個國王,古時候國家是屬于國王的,我們能夠修行,就是國王的恩德,或者我們講因為國泰民安的關系,我們能夠修行,所以這個國家對我們的功德也是很大,這個國王也是一個重恩;第四個施主。父母、師長、國王、施主,這個四重恩。「三有」就是三界的眾生,欲有、色有跟無色有。乃至于法界的眾生,這些大地上爬的螞蟻,都是一樣,我們愿意把我們的功德,普遍的回向給他們。

這樣子講一個譬喻,為什么要這樣回向呢?功德我自己受用不是很好嗎?前面說過回向往生,我把我的功德回向我自己,現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把我的功德回向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這不就可以了嗎?這些眾生跟我有什么關系呢?我為什么要為他們回向呢?這下面印祖講出一個道理。

「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就是說,本來我們內心當中積集功德以后,這個內心生起一片的光明,就是一個火,這個無明當中,生起一個智慧火。這個智慧火,你經過回向以后, 就像加上汽油一樣,這個光明就更大。或者說 「如苗得雨」 ,你在內心當中,生起了一個功德的幼苗,很不容易,大地里面,經過你的努力修持,生起一個幼苗,經過你一回向,這個幼苗遇到雨水快速成長,回向有這個好處。為什么說快速成長呢?

「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我們跟眾生,人跟人是要有因緣的,我看到你很歡喜;你看到我也歡喜,怎么說呢?過去有結善緣。這個結善緣,在大乘的佛法也是蠻重要,因為你以后要度化眾生,除了你自心的功德以外,你跟眾生的緣也是蠻重要的,他是不是能夠接受你的教化,這跟「緣」是有關系的。我們看諸佛菩薩的國土,有些佛陀的國土眾生特別的多;有些佛的國土,他的眾生是不多。當然以佛的功德是平等的,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功德是圓滿的,圓滿就沒有再圓滿了,這個眷屬的差別,就是這個緣有問題,跟眾生結的緣有差別。

幾年前有一個斗南的居士,這個居士是方丈和尚的信徒,他有兩個兒子。這個大兒子非常的孝順,也很自愛,讀書什么,都不要父母親的擔心。第二兒子就是有問題,看到父母親就不歡喜,這個過去生是要討債的,你跟他講什么,他也不理你,到學校也不好好上課,回到家里面,就偷父母親的錢,怎么跟他講就是不聽。你再多講,他就兩、三天不回來。這個信徒他很苦惱,一點辦法都沒有,自己的兒子,是又愛,內心又生氣,愛恨交加,就是問方丈和尚。方丈和尚說:這之間有一點惡因緣,你每天晚課以后,把功德回向給他,把你們冥冥之間過去結的惡因緣,把它消滅掉。喔!果然這個居士他是有信心,他做了差不多是從開學以后,做了半年,快到放假的時候,差不多一個學期。一個學期以后,他再跟方丈和尚報告,這個事情就有轉變,這個小孩子就放暑假、寒假,不但不出去,回來還幫忙洗碗,還幫忙掃地。所以這個世間上的因緣是會轉變的。

所以我們這一念心力的確不可思議,你冥冥觀想他,把功德回向給他,這個因緣就轉變了。雖然我們只是內心的作意,但是這個世間這個因緣就轉變了,你能夠 「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 ,雖然我現在還不能夠度化他,但是大家先結個緣,這第一點。所以有些人,他能夠講經說法,那是他緣結的很廣;有些人會講經說法,緣比較淡薄,這個就是跟過去生有關系,這是就著這個利他來說。

在自利角度來說,「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這一點我們有時候是不明白,我們凡夫的思考模式是說,這個功德是我的,我應該要堅固的執持住,不要讓它失掉,假設我把功德送給你,我功德就損失掉了,我們凡夫是這種心情。但事實上,以佛法來說,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以佛法說,我們生命里面最大的毒瘤是「我執」,就是無明,一切的煩惱,一切的罪業,依止無明而生起。反過來說,一切的功德,最殊勝的就是大悲心、菩提心,一切的功德也是依大悲心而生起。我們今天能夠普遍為眾生回向,我們的功德不但不減少,而且是擴大,因為這樣子是會破壞我們無明,增長我們大悲心的。換句話說,我們能夠遠離無明一分,趣向于大悲心一分,我們的罪障就少一分,功德就增一分,佛法的意思是這樣子,要我們棄舍無明,趣向于菩提心,趣向于真如理。所以講,你這樣子回向以后,你的胸量擴大,你這個我執的煩惱也就降低了,所以「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

龍樹菩薩認為菩薩有兩種:

在地前的所謂的 「結業生身」的菩薩,或者我們講肉身菩薩,這個地前、見道位之前的菩薩,整個利他的行為主要的是修理觀。就是我今天為什么能夠利他呢?就是主要就是發愿回向,把功德回向給眾生,在地前的,大概就做這種境界。

第二種的菩薩那當然是從空出假,就是法身大士了,真正是到十方世界去,那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這種法身大士在經典上說,你沒有遇到他便罷,只要你能夠遇得到,你一定是得到解脫的,你善根沒有成熟絕對看不到,但是你一看得到他你就得度因緣成熟。

所以我們剛開始在學菩薩道的時候, 我們是透過這個理觀來增長我們的大悲心,來消除我們罪障的,所以我們這樣子回向一方面能夠跟眾生深結法緣,一方面成就自己的大乘勝行,這個大悲心就增長起來。這個是說明我們回向應該要依止菩提心,而普遍的把功德回向法界眾生,這個是我們要注意的,不但是自己受用。

第三段結勸。「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 ,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假設我們今天不知道這種回向所依止的菩提心,只是自私自利的把所有功德占為己有,這種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你雖然很努力的積功累德,也執持名號,但是感果卑劣,你的果報就比不上那個為眾生回向來的殊勝,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我們凈土的行人,有時候對回向不是很重視,念佛念得很勤,修福報也修得很勤,但是很少會想到普遍為一切眾生回向,很少想到。但是印祖說,假設你不回向,雖修妙行,感果卑劣。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所以我們應該要選一個殊勝的回向文, 把功德做完以后回向,這個需要的。回向于自身的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臨終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乃至于普及一切眾生,這個是很重要的。這個是我們在靜中修,經過了正修,乃至于對治以后,最后一個,功德的處理,這樣子就是一個圓滿的修持的次第了。

好我們再看下一科, 戊二、 歷緣對境修。

這一科的大意是說,前面的修行是針對靜中修,就是我們把一些事情放下,找一個寂靜處,在大殿里面的一個定課,在沒有境緣干擾的情況,一個修行的方法。這一科是說,我們一個人不可能沒有事情,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外緣,有一些境界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應該怎么辦呢?應該怎么修行呢?這也應該要修行,我們看印祖的開示,大家請合掌。

戊二、歷緣對境修

【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學道之人,必須素位而行,盡己之分。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終日消遙物外。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閑,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者」,此之謂也。】

—復徐彥如、軼如二居士書 —

好,我們加以說明。

一、「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

我們會在這個世間上投胎,這件事情是有它的業力,背后有它的業力,就是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業力,這個業力所創造出來的因緣,就是「俗務糾纏」。其實這個是我們業力的糾纏,有些事情你不做還是不行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件事情是該你做的,你就跑不掉,糾纏我們的內心,使令我們無法擺脫,是的!這個眾生的世界就是這樣子的,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那怎么辦呢?「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我們在俗務糾纏的時候,內心當中不安,的確是不安。在這個不安當中「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

不隨所轉,不隨妄境所轉,這個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修行方法。我們剛開始學佛,只是對佛法一個信心。由這個信心,我們愿意去斷惡、修善,斷除一切身口的惡業,我們也愿意去修習種種的善法,布施、持戒的善法。這個時候,完全是一種信心的支持而已,當然多一點慚愧,但是我們內心的煩惱是原封不動的,一點都沒有改變。

換句話說我們剛剛學佛,我們這一念攀緣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我們的心被這個風,境界風一吹,也是東倒西歪的。別人贊嘆我們,我們就歡喜;別人毀謗我們,我們內心就痛苦,一點都做不了主,就是這種境界,一點都沒有念力,心中一點法寶都沒有,還是隨順過去的煩惱而轉的。我們有時候會再進一步,學佛久了以后,慢慢看到這個佛法道理,「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這個苦惱的境界,是我們的分別心生起的,所以我們會下定決心,來對治我們這一念分別心。

站在凈土的角度來說,就是:深信切愿,執持名號。

你思惟這一切妄想過患,這一切的苦惱,都是妄想創造出來的。怎么知道呢?譬如說,你看富貴人家也是很苦惱,心里的負擔,那種負擔是超過那些平常人,那個心是不安的。貧窮是苦惱,富貴也是苦惱。換句話說,外在境界的豐富,是不能改變我們內心的痛苦,不可以!你一定要扣著煩惱去對治,否則你再大的福報,你的苦惱是依舊的,是依然的。

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應該先抉擇一個根本法寶,就是佛號,你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慢慢這個佛號在心中,經過你專一的安住、相續安住以后,它在你心中就能夠產生一種強大的等流勢力了。強大等流勢力,你跟境界一接觸的時候,你能夠轉念念佛,有這個好處。

我們講一個比喻說,一個人沒有房子住,一個流浪漢。一個流浪漢有什么苦惱呢?那個地方又刮風下雨,到了山上住,又有毒蛇的危險,有種種的野獸的干擾,完全沒有依止處。我們念佛念到有功夫以后不同!就是你有一間房子住,太陽大你也不怕;下雨的時候你也不怕,你內心當中有一個住處,你心安,大家的環境差一點,無所謂。為什么呢?你心中有一個法寶,能夠安住你自己,能夠有一個安心法門,這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境界。就是你修行要能夠得到自在,你只是向外修福是不對的!外面的修福給那一點福報,但是你要離苦得樂,這個還差的很遠。所以 「不隨所轉」的根本,是你內心當中要有一個依止處,你面對境界的時候能夠轉念念佛,就是轉變你那一念躁動的心,使令它依止佛號而住,能有這種力量,這樣子的時候,外面的糾纏,就是當下就是擺脫。

下面講一個譬喻。

「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就是好像一個鏡子來照像狀。這個鏡子就是譬喻我們這一念心,我們這一念心能夠顯現種種的境界,我們分別心能夠顯出善的境界、惡的境界,「像來不拒,像去不留」,「像來」的時候也不拒絕,但是無住;「像」離開的時候也是無住,內心當中不為妄境所轉,內心當中有一個依止處。

這個是講到我們在面對俗務糾纏的時候,我們應該要用的方法,就是你要「不隨所轉」。

二、「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

假設我們今天修行,不知道這種道理,縱使你屏除俗務,一無事事。好,你說這件事情,你把一切的罪過都歸咎于別人,說:你為什么起煩惱呢?我為什么起煩惱,是因為他講一句話來觸惱我!我為什么起煩惱,因為這個環境不適合我。假設我們今天把所有的罪過都歸咎于他人,你到最后你就一個人住,一個人住的時候,「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因為你內在的煩惱在干擾你,你不知道,你看到的境界都是不如意,你一個人住,內心的煩惱還是不放過你,你還是「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問題在這個地方。

我們要看看大乘經典,你會看到一個觀念。就是說,佛陀在教菩薩修行,佛陀是要菩薩轉變自己的心,而不是轉變外境。

你看《金剛經》很明顯,須菩提尊者說:「菩薩摩訶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一個凡夫菩薩發了菩提心,想要自利利他,但是這個菩薩是有煩惱、有執著,怎么辦呢?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我的心不安,應該怎么辦呢?我們看佛陀的《金剛經》開示,佛陀沒有一句話,說要你去改變外在的環境,去改變別人,佛陀沒有這句話,佛陀告訴我們:你應該依你的這一念心,怎么來修習「空觀」,修習種種的法門,來安住這一念心。

其實不但《金剛經》,你看看所有的《大正藏》,佛陀沒有一句話,說要你去改變別人,沒有這種話,因為問題不在那個地方。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清楚,就是苦惱生起的根源,在我們的「分別心」,假設你的內心不回光返照,你一直向外,永遠沒有解脫的時候,不可能!

所以講你縱然「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

這個地方是要注意的,應該把這個苦惱的根源找出來,就是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應該是從自己的內在的妄想去對治,這個才是根源。

三、印祖最后的結勸, 「學道之人」 就是我們學習佛道的人。「必須素位而行,盡己之分。」

我們應該「素」,什么叫素呢?「素」者,在也,現在的在。就是你就在現在的階位修行。這句話「素位而行」,本來是出自于儒家的中庸,中庸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這意思就是說,以儒家的思想,我們要做一個君子,你是生長在一個富貴的家庭,也可以,你就著富貴去做一個君子;你說我生在一個貪窮人家,也可以做君子,這怎么辦呢?素貧賤,行乎貧賤,就在貧窮貧賤的境界里面,去生起你的德行。就是這個境界是無所謂的,要緊的是你這一念心要能夠清凈。所以講「素位而行,盡己之分」。不管你站在什么階位都是可以修行的,這種階位是因緣所生法,不斷的變化,要緊的是你內心的正念,所以講必須就著你現在的環境因緣而修行,克盡自己的本份,這樣子有什么好處呢?

「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終日消遙物外。」

就是你要能夠改變你的心,而不是改變環境。

所以說「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閑,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者,此之謂也。」

印祖就講一個偈頌說,「一心無住,萬境俱閑」。我們剛開始修行是這樣的,剛開始修行,要以天臺宗來說是從假入空,就是把一切有為法,以「空」的智慧把它給融通,會一切法入畢竟空,就是一切法不可得,好的境界不可得;不好的境界也不可得;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就是這一念心無住,萬境俱閑,這個時候,一切的境界對你不能構成干擾。

站在圣道門的角度,是以「空觀」為我們的根本依止處,以空觀為房子;不過凈土門它是以「妙有」,它是以佛號為依止處,這個地方不同。因為我們要跟彌陀感應道交,你修空觀是沒辦法感應道交的。我們前面說過,你一定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才能夠隨順彌陀的本愿,與佛本愿相應故。所以這個地方,它的下手是不同的,但是它們兩個的功德是一樣,不管你從空下手、從妙有下手的功德都是無住,都能夠達到無住,這個是剛開始。

無住一段時間以后呢,「六塵不惡,還同正覺」。你再從空出假,你看到一切境界都清凈了,這一切都是果地的妙用,「還同正覺」,山河大地都是法王身,因為你內心清凈以后,你看一切境界都是清凈,心凈國土凈、心凈眾生凈。所以等到你自己能夠做主以后,你從空出假,這一切眾生的境界,都是你一個修行的增上緣。

這個就是講到修行的兩個次第,我們剛開始先要修第一句話,剛開始你不要「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剛開始你先從「一心無住,萬境俱閑」下手,慢慢你就能夠達到「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這句話這意思說,我們在修行的次第,雖然它主要的內涵,是要在我們的心中建立信愿持名三種功德,就是建立我們的一個依止處。

在次第上說,一開始是要先靜中修。因為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煩惱的境界是強大的,佛號的力量是薄弱的,所以你一開始動中修,你就會失敗。你剛開始應該有一個寂靜的環境,在寂靜當中,把佛號重復的熏習,使令這個佛號在你心中「由生轉熟」 。然后你就可以在境界里面去歷練,透過這個境界的歷練,你能夠增長念佛的力量,就歷事練心,這兩個次第:靜中修,歷緣對境修,這兩個次第。

當然你能夠歷緣對境修的時候,你心中是有法寶的,是有一個房子住的人,跟普通人,這個生命完全是活在煩惱當中的人不同,完全隨境界轉的,境界要你怎么樣,你就怎么樣,你覺得境界好的時候就歡喜,境界不好就是痛苦,你這個心完全是隨外在的境界的流動而波動,完全做不了主。你內心有法寶的人,你能夠做主。當然,這種你能夠做主的功德,是從你靜中栽培起來。這一科的 「以深信愿持佛名號」 到這個地方,我們整個念佛的次第跟大家說完了。

[師答]:天臺宗把一切的法,分成了兩個境界:一個是所謂的「假」,這個假就是假名、假相、假用。就是說這個世間上的事情,這個因緣所生的這些法,富貴、貧窮;健康、多病,這種境界都是屬于假,不管是貧窮不管是富貴這都是假藉因緣而有,這個是屬于假法。你說它沒有,但是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的確,富貴讓你快樂,貧窮讓你痛苦,這個是有它的因緣的,這叫假,這是講諸法的差別相。我們過去的業力,有善業、有惡業,當然它所創造的果報就是各式各樣的,這個都是屬于假,這一切法的差別相。

另外一個境界就是「空」。這個空就一切法的平等性,不管你富貴、你貧窮, 這當中就著本性來說,富貴的本性是畢竟空的,貧窮的本性也是畢竟空。這個空我們是不容易了解。或者我們不要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不要講這么高的道理,說無常好不好,就是說,我們不要從「體空觀」去體會,從「析空觀」,分析的析。

就是說,這個人富貴,但是這個富貴的境界會變化。他今天賺的錢,可能一夜之間就失敗了,破產了,可見得這個富貴它是有變化性。從這個變化當中,我們知道這一切法是沒有真實不變的自體,就是一切法是成住壞空的。他富貴的時候很有錢,一下子的時候就失敗了;他有生命了,出生了,最后他死亡。就是整個生命都是流動的。

世間上的事情,沒有一件事情是常住不變的,沒有這回事。出生了以后,就是長大;長大就是死掉;今生做人,下輩子就到三惡道去;三惡道受完以后,他的善業起現行,就生天。這整個六道的生命,是不斷的、不斷的剎那剎那變化,我們講無常,所以它是空,這無自性。

所以 「空」是一切法的一個總相,每一個法的本性,都是依空而建立,就是從空當中,由于不同的因緣而創造出來;雖然創造出來,本性還是空。所以空是一切法共同的相狀。

以天臺宗的意思,一個初學菩薩從假入空,就是你剛開始先不要去分別那些假的境界,不要去執著這個境界,把你在假的境界的那個心,把它收回來,收回來放在哪里呢?入空,你安住在畢竟空的境界。

所以你一開始先無分別住的,剛開始。所以剛開始修行,有時候你看這個人,好像越修,好像這個人是…,以世間來說,好像就是分別心越來越淡泊,是的,剛開始是這樣子的。慢慢慢慢他的心自在了以后,再從空出假。所以一開始是要從這種假名假相當中,把這個心收回來,安住在「空」的境界,叫從假入空,這樣懂嗎?因為你一開始的時候就分別,你心永遠靜不下來,不可以!因為我們的老毛病就是喜歡攀緣,你一下子就分別假名假相假用,就去度眾生,那你這個攀緣心,永遠沒辦法停下來,所以這是一個次第問題。

[師答]:我看宗喀巴大師的意思,他每一座,就是你一堂功課,一座,座位的座,每一座他就是一個加行、正修、回向,他就是三個次第。加行,他就是思惟這個法的殊勝,或者是念死無常,思惟這個法的功德,加行。然后正修,以我們來說就是念佛。然后就是回向,他一堂功課做完,他就回向。當然我們晚課的時候會做一個總回向,但是應該是在每一堂功課做完,就應該做一個回向,每一堂功課,是這樣子的,這個回向是不嫌多。

好,我們再看下一科,乙三、深信因果,斷惡修善。

我們這一科是一個凈土的助行。

前面的「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愿,執持名號」是一個正行。

在助行上我們應該要「深信因果」,這個是講理論,理論上的一種認知,「斷惡修善」是一個事相上的修持,由這個斷惡、修善來幫助我們的往生,叫助行。這一大科我們分成三小科來說明:初、明因果之理。二、明因果之事。三、結勸。今初。先說明因果的道理,再說明因果上的修行方法,第三個做一個結勸。

我們先看第一科明因果之理, 好我們請合掌。

乙三、深信因果,斷惡修善。分三 初、明因果之理。二、明因果之事。三、結勸。今 初。

丙一、明因果之理

【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眾生之大權也。約佛**,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約世**,何不獨然?故孔子之贊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積善、積不善,因也。余慶、余殃,則果矣!又既有余慶、余殃,豈無本慶、本殃?本慶、本殃乃積善,積不善之人,來生后世所得之果,當大于余慶、余殃之得諸子孫者,百千萬倍。凡夫不得而見,何可認之為無乎?】

— 標本同治錄序 —

好,我們加以說明,我去查原文,這個地方有多一個字,倒數第二行「當大于余慶、余殃之得諸子孫者」這個諸子諸孫,那個「諸」字是多余的, 「之得諸子孫者」。這個《印光大師文鈔》的精華錄里面有這一段文,脈絡分析亦復如是, 也是多一個 「諸」字。好,我們把這個因果的理論加以說明,分成三段,

第一段是個總標。「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眾生之大權也。」

這個因果的道理, 什么叫因果呢?就是這一切的境界這種現象,不管是快樂、痛苦這種果報,它的出現絕對不會是憑空出現的,不會自然而有,也不是上天創造的。怎么會有呢?就是有它的因地,它的業力,背后有它的業力,所以因就是這個能夠招感的業力,這個果報是所招感,叫因果。這種理論,不管是世間的圣人,孔子、孟子,他在世間法上是治理天下,治國平天下,或者是出世間的圣人,佛陀度化眾生,都是以這個因果當作主要依止的理論,這是一個總標。換句話說,不管是世間的圣人、出世間的圣人,都是認同因果的道理。這以下就

第二段別釋,跟著佛法、跟世間法把它各別解釋,先看佛法。「約佛**,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

站在佛法的角度,當然是廣泛的講十法界,這個佛法講因果是講十法界。他為什么做人呢?因為他修五戒、十善。他為什么到三惡道去呢?因為他內心當中, 積集很多的殺盜淫妄的罪業,不是上帝要他到三惡道,是他的惡業讓他去的。他為什么成就阿羅漢呢?因為他的內心有四諦、十二因緣的這種智慧。他為什么成佛呢?因為他有菩提心跟六波羅蜜的功德。就是這各式各樣的因地,招感各式各樣的果報,所以佛法講「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簡單的說是這樣,不過這個我們應該要詳細說明。看附表第九。

附表九 — 「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

(一)因果之理論

這個因果理論,可以說佛法就是講「因果」這兩個字,應該要簡單的說明一下。

因果的理論,我們先看這個業。這個業是約著因地來說,能招感,它有招感性。什么是業呢?身口意的造作行為,就是你身體的一個動作。譬如說,你拜佛,這是一個動作;你用身體去打人,這也是一個動作。就是各式各樣的動作,這種身的造作行為。

其次,口的造作行為。你嘴巴講一句話,去罵人;或者去贊嘆別人,這個是口的動作。

其次就是你的意業,這個意業是指的這個起心動念,特別指的第六意識的思心所。不過這個地方要說明,唯識學解釋這個「業」,一定要有意業做支持,一定要有這個意識的引導,才能構成業。

譬如說,一棵蘋果樹,蘋果它從樹上掉下來,它也是一種活動,這也是造作,它也不是一種寂靜狀態。但是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不能構成業,它不是業;這個山河大地也是有運轉;地球是繞著太陽轉;我們身體的細胞,也剎那剎那生滅,這些的造作都不是業,不能講業,因為它沒有第六意識的思心所的引導。簡單來說,它沒有一個能造作者,所以不能構成業。所以這個地方的業,一定要有一個意識的引導,第六意識的引導,這個地方要注意,我們對業的定義要有清楚。

這個第六意識的引導,可能是善念的引導,也可能是惡念的引導。你這樣子造作以后,當然這個事情是剎那剎那生滅就過去,你去做一件善事,或做一件壞事,這種造作當然是一種無常的生滅法。但是你造作以后,這個事情不是算了,不是。你正在造作的時候,它有一種熏習的力量。這個熏習,我們講一個譬喻,譬如說,一朵花,它本身有香氣,它不但有香氣,你的身體跟它接觸以后,它的香氣能夠熏習你的衣服,使令你的身體也有香氣,這個叫熏習。這個業亦復如是,你的身口意的活動以后,它能夠去熏習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這個識,就是一個明了,明了性,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在唯識學上說,我們這一念心有粗的明了性跟細的明了性。粗的明了性,就是你現在能夠聽聞佛法,了別法義的第六意識,你造業都是靠它,這是一個粗的。但是這個粗的明了性,它本身是生滅相的,它有時候起現行;有時候不起現行,本身沒有這種庫存的功能,它不能保存這個業力,它只負責造業,造完以后,它什么都不管。

這個業造作以后,誰保存呢?就是那個微細的心識,你的內心深處,有一個明了的心識,就是第八識,它會老老實實的把你一生當中,乃至于過去生所造的業都保存下來,一點都失不掉,一點都不會漏失掉,這是第八識。

它用什么方式保存呢?就是一個種子。我們聽到種子,不要以為它是一個有自體的東西,不是,它只是一種功能。唯識學解釋種子說:以本藏識,親生自果差別功能,它是在這個第八識當中,有一種能夠招感果報的功能,可能招感可樂果報,或者招感不可樂果報這種功能。

這種功能在唯識學有兩種:一個是異熟,異熟的功能;第二個是等流。 我們先看

一、異熟性

「謂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感自相續異熟生無記。」

就是你的有漏,你的內心當中是有所得的心,你去造善法,布施,或者持戒;或者是不善法,你依止這個煩惱去做不善業,殺盜淫妄。這個善法造作過以后,它的這個異熟性,就會去招感這種自類相續的異熟生,這個異熟生就是果報,一種無記的果報,這種果報就是分可樂跟不可樂,當然依止善業的造作,它的果報是可樂,依止惡業的造作是不可樂。

這個異熟我們也解釋一下。

這個異就是異時而熟。就是說你造了一個善業,你造了業以后,假設你是造了一個布施的業,這個布施的業,應該使令你富貴,但是你現在還是很貧窮。是的,就是你這個業造了以后,不是馬上得果報,它要先保存在第八識里面,就是你造業的時間,跟得果報的時間,是不一致的,異時。就是你造了業以后,這個業力一定要累積到一個程度,才能夠得果報,所以叫做異時而熟,簡單講就是異熟。

這個果報的輕重,我們也分別一下,可樂跟不可樂。它的果報都有輕重,這個輕重在唯識學分三類來說明:

第一個、約你的心;第二個、約境,境界的境;第三個、約相續。

(一)、約心

我們先講這個心。這個心,就是你這個心力。譬如說,我們看到有一種人,他得到了富貴的果報,他非常的富有。但是在三、五年以后,他就破產,經商失敗,一下子就破產,他的果報不堅固。有些人富貴,他從出生到臨終,他的福報沒有人能夠破壞他。他不經商便罷,他一經商,就是有錢,任何人不能把他的錢奪走,盜賊不能搶、水不能淹、火不能燒、敗家子不能敗壞,這個果報特別堅固。

這怎么回事呢?就是因地的時候,這個造業力,他在造布施的時候,他的心特別的堅固,任何境界不能障礙。有些人他布施以后后悔,這個就有問題,他布施的心不堅定,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當然我們造惡業要后悔,它折損惡業。所以我們這個果報,也是各式各樣。惡業也是這樣,有些人業障現前,他拜幾部《八十八佛》以后業障就消掉了,他業障不堅固。有些人業障特別堅固,拜了一年,業障還在,這是他過去造惡業的時候,他也是主動積極,別人勸他,誰勸他,他是不聽、不能接受的,他一定要造,所以這個地方約心來說,有堅固不堅固的差別。

其次,這個果報有順利跟不順利。就是說,有些人在得可樂果報的時候,他很順利,他一出生就是在富貴人家,他從小就是很富貴,長大以后,繼承父親的產業,直到死為止,福報得的非常的輕松。有些人得果報是怎么回事呢,他是白天加班,晚上也加班,辛辛苦苦的工作,他也有錢。但是這中間的過程很多的波折,非常的辛勞。這怎么回事呢?就是你因地造業的時候,也是有問題,我們因地造業的時候,內心當中完全是歡喜心,完全沒有夾雜煩惱。你以后得果報的時候,非常順利,假設你平常造善業的時候,夾雜煩惱,心不甘、情不愿,但是你也去做了。這你以后得果報會有障礙的,就是有順利跟不順利的差別。這個就是你的造業的時候,你的心里的不同,第一個、堅定不堅定;第二個順利不順利,這是果報就有各式各樣的差別,你造業的那一念心,會影響你得果報。

(二)、約境

第二個,境界會影響你得果報。你在造業的時候,你是依止一個上品的境界、殊勝的境界,譬如說:佛的境界,佛像,你為佛像來擦拭,供養、供花;或者是法的境界,或者是僧的境界,這個佛法僧,在佛法說,它都是一種殊勝的境界。什么叫殊勝的境界呢?講一個譬喻,說這個田非常肥沃,你只要種一點小小的種子,它就開出很多的花朵。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在三寶境界當中,不管造善、造惡,一點點的業力,它的果報都很大,不管是善的果報,可樂、不可樂,果報都很大,它有這種差別,就是你所造的境界,會影響果報。

我們講一個小故事。就是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大富長者,這個大富長者他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出生的時候,相貌非常的莊嚴,福報具足。他這個兒子出生的時候,有一個特殊的情況,就是在他家里面,同時也出生了一個金象,金黃色的象,全身放大光明。古時候印度的習慣,出生了以后,大家就找這個占卜師來占一占,來取一個名字。這個婆羅門說,你們這個小孩子出生的時候,有什么特別呢?這個大富長者說,我這個小兒出生的時候,我們家自然就從地生出一個金象來。喔!就把他安立叫象護,這個大象的象,保護的護。

這個象護的小孩子,就慢慢長大。長大以后,這只象也跟著長大,這只象有兩個殊勝處很特別:

第一個,牠這只象善解人意。如果象護要出去的時候,他想坐象,牠就自然跑到他面前,他出去的時候, 他想快一點,這只象就快一點;他想慢一點就慢一點,有這種境界。

第二個,這只象也吃飯,牠也能夠排出一些大便,但是牠的大便都是黃金,有這種境界,都是黃金。所以這富貴人家的確不可思議。這個小孩子象護,他是一個公子哥, 富貴人家,當然就不用工作,他整天就跟他們那些王宮大臣的兒子在一起,東邊玩、西邊玩,到處玩,他騎著象到處跑。

這個小孩子在一起,就互相的炫耀家里的境界,有些人說:我們家里面所有的地板都是七寶做的;有些人說:我們家的倉庫有充滿了種種的珍寶。到象護的時候,他說:我們家有一個特殊的地方,我出生的時候,我們家就有一只象,這個象能夠騎,載著我到處跑,而且牠放出的大便,都是黃金這種境界。那個小孩子聽了都很歡喜。這當中,有一個小孩,就是阿阇世,就是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那個時候他是太子,他也在里面。這個時候,阿阇世就起貪心。有一只金象,善解人意,而且放出很多的黃金,他內心當中,下一個愿力說:我以后如果做國王的話,我一定要把這只象給奪過來。

后來阿阇世王長大以后,就把他的父親頻婆娑羅王給關起來,他自己篡位做國王。做國王以后,他就回憶起過去的這個愿,要把象護的象給奪過來。他就派一個使者去通知象護比丘說,我們過去小時候是朋友,我現在做國王,大家應該聚一聚。象護他也不知道阿阇世王的意念,就騎著象去應供。當然吃飯以后,大家也談了一些小時候的事,談完以后就是要告辭,阿阇世王說:你回去可以,你這個象要留下來。當然這國王是大勢力,象護不得已就個人離開。但是這個象,他走到城外的時候,象自然從大地里面淹沒,又從地涌出,又回到他家里。這個象護想:哎 呀!這件事情,我有生命危險,阿阇世王這個人非常的暴戾,連父親都敢關起來,這件事情不滿他的意,他可能會對我傷害,這怎么辦呢?我看我應該要出家,才能夠保住生命!他就帶這個象就出家。

出家以后,佛陀講:「善來比丘,須發自落,于我法中,快修梵行。」他聽到以后,就證阿羅漢果,這種境界。得阿羅漢以后,當然就是一個比丘,是不能帶著這個象,不能坐象。但是他出去的時候,象就跟在后面,托缽,回到寺廟。這個地方就產生一個問題,因為他去托缽,象就跟在后面,大家就議論紛紛:哎呀!這只象是金黃色的,怎么怎么的…,乃至于回到寺廟,很多的居士就去看象,為了象而去,不是聽聞佛法。很多的初學比丘就覺得寺廟非常潰鬧,很吵雜,就把這件事稟告佛陀,佛陀就把這個象護比丘找來說:「你出了家,就不應該養這只象,使令居士經常來寺廟看象,寺廟都弄得很潰鬧。」那象護比丘說:「我這怎么辦呢?我出生的時候就有這個象了。」

佛陀說:「你對這只象說一句話,說:『我今生分已盡,更不用汝』」,生是生命的生,我這有漏的生命已經結束,「生分已盡,更不用汝」,說三遍,象護比丘說:「我今生分已盡,更不用」,講三遍,這個象就從地就消失掉了。

就有比丘就說這個象護比丘是怎么回事呢,為什么出生就有象?佛陀說,這個世間上的事情是有因緣的,說:在迦葉佛時代,佛陀二萬歲的時候,有一個做生意的人。這個做生意的人,他在東西南北做生意,有一天到一個寺廟。那個時候迦葉佛已經滅度了,供著這個迦葉佛的佛像。但是它供的不是成佛的像,是一個他因地的時候菩薩像。在賢劫千佛的常法,要到人間成佛之前,一定要到兜率天去準備,所以它供的迦葉佛,是一個乘六牙白象的菩薩像, 是那個投胎之前的像,但是那個象有點剝落,象的皮,那個泥土有點剝落,這個商人想:菩薩是這么莊嚴的,這個象看起來不太對,不太搭配。他就發心把這個象給補好,噴上黃金。補好以后,他就回向:「我希望我過去的功德,生生世世得到富貴」,他就發這個愿。果然在迦葉佛,那個富貴一直到釋迦牟尼佛時代,他不但富貴,而且他每一生的出生,都有一只象。

我們在三寶門中栽培福田,跟我們做慈善事業不同,怎么不同呢?就是你在三寶門中種福田,不但得到福報,而且你跟三寶結緣,這點是很重要的!我們一個生死凡夫,跟三寶結緣這件事非常重要,你能夠生生世世遇到三寶的住世,你的善根能夠不斷的增長,所以你看,他在迦葉佛時代,一直到釋迦牟尼佛時代,一直不離開三寶,善根不斷的增長。總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出世,他就能夠出家,證得阿羅漢果。所以我們能夠在三寶當中修行,這件事情應該值得珍惜,這是一個大的福田。所以這個地方講,我們在造業的時候,假設是面對三寶的境界,這也是一個殊勝的境界,約境。

(三)、約相續

第三個是約相續,就是這個事情,業力的強弱,就是你這個事情今天做、明天做,重復的做下去,這個業力就不可思議。

譬如說你拜《八十八佛》,你要是拜個三天、五天,這還不算什么。你能夠終生的拜下去,雖然每天只花四十五分鐘,一生下來,一個生命下去,幾十年下去,這功德就不可思議;你能夠放蒙山,今天放、明天放,天天放,這功德也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業力,會因為你重復的造作,從下品的業力,轉成上品的業力;你造惡業也是這樣,在律上說,你殺螞蟻雖然是下品業,你經常的造作,會使令你下品的惡業,轉成上品的惡業,所以你造業的次數,也會影響你的果報,就是相續。

約心、約境、約相續,這都會影響異熟的,這是有三種情況。

二、等流性

第二個我們再看等流性。「謂習善等所引同類或似先業后果隨轉。」

前面的異熟性,是成就一種可樂跟不可樂果報,這個都是無記的,果報不談善惡;但是這個等流不同。

我們看「習善」,就是你過去熏習一個善法,或者是一個布施的善法,或持戒的善法。這個「等」就是包括惡法,養成一個殺盜淫妄的習氣。這樣子會引生未來同類的習氣。

譬如說,有些小孩子一出生,他的舍心很大,布施心,你給他什么東西,他都能夠布施給其它人,事實上他并沒有經過教育,說布施的功德,并沒有,這種習氣是前一生帶來的,就是等流。上游的水流,會流到下游,假設前面的水流是干凈的,流到下面也是干凈;假設前面的水流是臟的,流到下面也是臟的。就是你造業以后,你那個等流習氣會增長,所以講「謂習善等所引同類」,這是一種。

或者「似先業后果隨轉」,這個是講余報。相似于先前的業力,后來的果報隨轉增,這是余報,這個不在我們這次等流性的討論話題。我們主要是就著前一段、「習善等所引同類」。

這個等流的習性就論善惡,它分成清凈跟雜染,這個清凈跟雜染,要以唯識的定義就是,你所造的行為,如果不是跟我空、法空的智慧相應,都是雜染。就是你有所得的心去造業,都是雜染。你能夠跟我空、法空的智慧,跟無我無我所的智慧相應,那就是清凈,無漏。

雜染當中又分成善性、惡性、無記性。布施、持戒就是善性,殺盜淫妄就是惡性。你出生以后,你這個人就很喜歡走路,很喜歡走路這種習慣,不是善、也不是惡,是無記。這是有各式各樣的習氣。這種習氣是怎么來呢?就是你過去生的業力所熏習來的,過去的業力。在佛法當中,你要特別注意等流性,因為你異熟果報受完,就沒有了,但是這個等流性會重復的造作,這個要注意,這個等流性,是影響到我們未來的生命。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里,把這個因果的道理,先講前半段。

[師答]:異熟為什么是無記?

因為,譬如說你這個人是貧窮,假設。貧窮如果是惡法的話呢,那就糟糕,因為惡法它有招感性,它下輩子又招感一個不可樂果報,這個果報就無窮無盡,是不是?假設貧窮是一個惡性的話,惡性是會招感不可樂果報,他這個果報就沒有窮盡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有些人因為貧窮而奮發向上;有些人貧窮,他自甘墮落,「我貧窮,我怎么辦呢?甘脆去做惡事算了!」 對不對?所以果報本身沒有善惡性,它只論可樂、不可樂。如果果報的本身又有善惡性,那糟糕,那這個果報是永遠招感下去,一個人他得到不可樂果報,永遠不能翻身,因為善性跟惡性都是能招感,都有招感性。

所以果報的本身,不能講它有招感性,而是你那一念心,等流性才論善惡。這個懂嗎?果報本身是不論善惡,它沒有招感性,它是無記的。

這個等流性倒是要注意!當然要以佛法說,我們應該是栽培清凈的等流性,就是無漏的等流性,當然念阿彌陀佛是最好的等流性,這個等流性它能夠跟彌陀感應道交的。

我們看圣人的開示,儒家有一句話叫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諸位聽過這句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這個人心就是一個私欲,就是我們各人各式各樣的**,眾生就是有**,這個眾生煩惱,這個**是怎么回事呢?「惟危」,危是危險的危,危殆難安,就是我們**是很難控制的,這個勢力很強大,人心惟危。但是我們也不是只有人心,也有一些道心的等流,這個道心就是正念,我們也會起一些善念,但是呢,「惟微」,微弱難明,這個微就不是危險的危,而是微弱的微,就是也有光明,但是微弱。

這句話是說,我們從圣人的開示可以看得出來,我們這個內心的等流性,煩惱的勢力,是強過我們正念的勢力。如果你不修行,任何人都是這樣。就是說,你造惡業,你會覺得很自然,一點都不要勉強,就是隨順你的習氣就好。但是你要把你的東西布施給別人,要你去持戒,要你去念佛,這件事情是很勉強的,不隨順我們習氣。

所以無始劫來,我們這一念的阿賴耶,這個明了心性所攝持的種子,可以說,這個惡性的等流習氣,是強過于善的等流習氣。所以以佛法的觀念來說,我們今天不修持。很容易到三惡道去的,很容易的,你一不注意,很容易就是會造惡業,所以這個地方的確要注意。儒家也說,修行的態度「戰戰兢兢,如履深淵,如履薄冰」。是的!你在修行過程當中,你修得很久很久,好不容易有一點正意念,你稍微一不注意就破戒了,所以我們還沒有入不退轉,經常要注意,因為畢竟這個雜染的惡性等流太強烈。

那當然這個都是可以改變的,世間上的事情都是因緣生,它是由過去的業力熏習,本性都是畢竟空的,因緣有,都是可以假藉我們清凈正法的熏習而轉變。古德有一句話說,這句話諸位也可以體會一下,說:「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就是說這個黑暗的房間,不是一天、兩天,是多久呢?有千年,這個房間,一千年的時間都沒有光明了。沒有光明,突然間,你裝上燈光以后,一下子就有光明,不必等到一千年。

這個意思是說「明能破暗」,光明能夠破除黑暗。就是說,我們雖然無始劫來,熏習很多不好的習氣,但是怎么辦呢?沒關系!加強你的正念,這個正念就是光明,你煩惱起來的時候,你馬上轉念念佛,決定不要讓煩惱的勢力增長下去。這個意思就是說,在佛法當中,就怕你心中沒有正念,不怕煩惱,因為你只要正念在,煩惱就不能存在,正念跟煩惱不能相續的、不能夠共存的,你心中有佛號,一定沒有煩惱,你有煩惱的時候,你一定是失掉你的佛號,所以你應該要去加強你心中的光明,你不要怕煩惱,要緊的是,你是不是愿意在煩惱現前的時候,轉念念佛,看你是不是能夠把光明提起來,因為光明是能夠破除黑暗的,就怕你不依止光明,那誰也沒辦法。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里。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設置
恢復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換源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
全局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超清| 国产人与动zozo|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伊区| 欧美人与动人物xxxx| 国产美女在线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产| 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7牛牛|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97久久精品人人澡人人爽| 欧美视频在线网站| 国产自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产无码精品| 日本丰满www色| 日韩卡一卡2卡3卡4| 国产乱理伦片a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羞羞色在线观看| 女博士梦莹全篇完整小说|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超污 | 2022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入口|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a|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黄色a三级免费看| 无遮挡辣妞范1000部免费观看| 啊啊啊好大在线观看| mhsy8888|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 老板在娇妻的身上耸动| 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麻豆视频免费播放| 性色av无码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jjizz全部免费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