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水之戰,韓信擊龍且……
一陣思慮過后,朱由檢的思路漸漸清晰起來。
在他看來,這一戰的關鍵無非四點。
其一,組織度。
佯敗之術,對軍隊的紀律和組織能力要求極高。
稍有不慎,佯敗就會演變成真敗。
一支訓練有素、令行禁止的軍隊,才能在混亂的戰場上收放自如。
如李愬雪夜入蔡州,聽起來浪漫無比,但背后卻是強到爆炸的組織度。
“大風雪,旌旗裂,馬凍死者相望……人人自以為必死,然畏愬,莫敢違。”
換做如今的大明衛所,甚至遼東精銳,要執行這樣九死無生的戰術指令,恐怕早就原地潰散了。
其二,可行性。
用沙袋在濰水上游筑壩,是否真能積蓄起足夠的水量?
僅憑人力一個個搬開沙袋,能否瞬間形成摧枯拉朽的沖擊力?
戰場的選擇,季節的考量,天氣的變化,是否會導致意外情況發生?
想必韓信在定下計策后,肯定提前派人做過充分的調查、演練,才選定濰水作為最終戰場。
其三,戰果擴大。
大水隔斷敵軍,固然能制造出局部的兵力優勢,但也意味著放棄了全殲敵軍的機會。
若想將戰果最大化,就必須提前在對岸部署騎兵部隊。
這樣敵軍潰敗之時,才能進行追擊和包抄,將擊潰戰升級為殲滅戰。
其四,風險預案。
兵法云,未慮勝,先慮敗。
萬一龍且不上當怎么辦?
萬一水勢太小,未能有效分割敵軍怎么辦?
這些意外情況,都必須有相應的預案。
比如,準備接應的預備隊,提前構筑撤退路線上的營寨堡壘,與過河部隊約定好變數方案等等……
朱由檢在心中將這四點反復推敲,自覺已無疏漏,這才胸有成竹地翻開了那篇被譽為“絕世好文”的答卷。
初看此文,朱由檢的臉上不由自主地露出了欣賞的微笑。
好文章!
武狀元文質,顯然深諳兵法之道,且邏輯清晰,層層遞進。
開篇,文質便提出了“奇正相生”的核心論點。
他認為,用兵之道,在于“虛實”與“奇正”的變化。
善于料敵者,常擊虛避實。
善于勝敵者,在因正設奇。
緊接著,文章以韓信、光武、周瑜、李愬等數個經典戰例,深入剖析了奇謀的本質。
——正是知彼知己,洞察敵情。
無論是韓信的囊沙堵水,還是周瑜的火燒赤壁,其成功的根本,都在于對敵人心理、形勢的精準把握,而非單純的兵行險著。
看到這里,朱由檢不禁略微驚嘆。
這古人確實能耐,他自己的答案太過關注實操,反而沒有這個開篇立意高深了。
然而,當他繼續往下讀,臉上的笑容卻漸漸收斂,眉頭也隨之蹙起。
文章在論述完奇謀之后,筆鋒一轉,開始對“奇”進行分級。
文質認為,韓信、周瑜等人的奇謀,終究只靠精密的計算來取勝。
這不過是“智之奇”罷了。
比這更高一籌的,是“德之奇”。
他以郭子儀單騎退回紇為例,認為郭子儀的成功,不僅僅是智謀的作用。
更是他平素忠義素著,威望深孚人心,是以德服人,這才是更高明的奇。
而最頂級的奇,則是“神之奇”。
如王霸在滹沱河邊,以河冰已合的謊言穩定軍心,而河水竟然真的凍結。
文質認為,這已經是天人感應,非人力所能及,近乎于神了。
朱由檢此刻的感覺如同吞了蒼蠅一般。
神TM的神之奇!
這和用黃金三章把他騙進來,然后就開始水文的小說有什么區別!
他皺著眉頭繼續往下看,直到文章的末尾,文質的目的終于圖窮匕見。
文質在文章結尾,開始大談當今朝局。
他認為,我大明在上天庇佑下,中興穩固,威震四海。
府部藩臬綱紀聯絡,邊疆堡壘屯戍嚴明,已經是一個完美的棋盤正局。
在這種情況下,敵人根本沒有可乘之機,所以也就不需要再刻意去追求所謂的“奇謀”了。
朱由檢心中無語,你說的是這個時空的嘉靖朝嗎?
最后,文質表明心跡,說自己最崇拜的是郭子儀,希望自己能像郭子儀一樣,以“德”行事,心懷忠義,為國建功。
“啪!”
朱由檢終于忍無可忍,將手中的試卷重重地拍在了御案上。
朱由檢冷笑一聲,這哪里是什么兵家策論,分明不過是一篇文采稍弱的進士文章而已。
通篇都是天人感應、道德感化、天命所歸,聽起來玄之又玄,實則虛無縹緲。
他鐵青著臉,又翻開了第二題。
第二題的題目,在朱由檢看來設置得更有價值,也更難回答。
古之戎車、舟師,沿及千年,其利安在?
后世車船之制不一,孰利孰弊?
請結合李陵浚稽山之戰,牛車為營,終被匈奴鐵騎所破;曹操赤壁之役,鐵索連舟,終遭祝融之災。
論我朝用車戰以御虜,用海戰以防倭,二策是否可行?
好!
這才是真正的軍國要務,直指大明當時的軍事困境。
但要答好這題,非得有踏踏實實的邊地海疆實戰經驗才行,他反正是答不上來。
卻不知這位狀元公又打算怎么回答?
朱由檢快速掃過第二份答案
果然,這位狀元公的答案,卻又是一碗陳年老湯,換湯不換藥。
對于車陣和舟師的利弊,不過蜻蜓點水。
轉而又開始高談闊論——器有利鈍,存乎其人;法有優劣,惟在得人。故知圣王之應天下,惟其時,惟其人而已。
朱由檢只覺胸中一股郁氣直沖腦門。
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道理,說來說去,不過是為自己的無知開脫而已!
他緩緩抬起頭,目光如刀,掃過殿下那三位噤若寒蟬的武學教習。
……
看著眼前這三人的瞬間,他就明白了!
為何這等空談誤國的文章,竟能得到翰林考官們的一致推崇?
因為評判的,是那些不通兵事、好為虛言的文官!
因為教授的,是這些皓首窮經、尋章摘句的酸儒!
他們自己就不懂軍事,不懂戰爭的血與火。
他們所能欣賞的,也只有這種附庸風雅、陽春白雪的錦繡文章!
名為選將,實為選文!
名為考武,實為考德!
器不稱其名,則必有偽!
名不副其實,則必有殃!
如此取士,與紙上談兵的趙括何異?
大明朝,就是用這等標準,來選拔為國戍邊的將帥嗎?
可笑!
可悲!
可嘆!
這哪里是在選拔將才,分明是在培養一群趙括!
這與八股取士,何其相似爾!
用一套固定的模板,選出一群“聰明人”,然后讓這群聰明人,用德行和操守去治理整個國家。
而現在,大明的軍隊中,居然也是以此標準來篩選的嗎?
朱由檢只覺一陣荒謬。
他無力地揮了揮手,示意三人退下。
那三位教習正因剛剛朱由檢無由來的暴怒瑟瑟發抖。
見狀如蒙大赦,齊齊行禮,緩緩退出殿外。
殿內,頓時只剩下朱由檢與徐應元。
徐應元小心翼翼上前一步,低聲道:
“陛下,殿外還有三百余粗通文墨的伍長,不知接下來該如何安排?“
朱由檢這才想起還有這件事。
他閉目深吸一口氣,緩緩吐出,仿佛要將胸中的郁結之氣一并排盡。
這些腐儒,是指望不上了。
武之不興,自文輕之。
這腐朽到骨子里的武學,不推倒重來,看來是無藥可救。
他之前出于謹慎不愿做蔣光頭,但現在看起來,縱使光頭千般愚蠢,開學校總是不蠢的。
當他重新睜開眼睛時,眼中的失望已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刺骨的冷靜與決然。
他看著徐應元,一字一句地說道:
“你去傳旨。“
“在大殿之中,給朕擺三百張桌子。”
“朕,要親自給他們出題,考上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