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大多數官員、并不知道高世德如今是什么品級的官職。
但他們看到那條亮閃閃的金束帶后,不禁心神微動,直呼“好家伙”!
在朝會、祭祀等場合,腰帶的材質,直接體現官員的等級秩序。
而金帶是三品官員的標配,特賜金帶與制式金帶的外觀不同,可一目了然。
御賜金帶不僅僅是服飾,更是身份與皇權恩寵的象征。
部分接近三品的四品官員,也可能因為皇帝特賜獲得金帶,這是皇權對臣僚籠絡的一種手段。
高世德就屬于這類超品待遇。
畢竟,之前有燕王的請功,高麗的謝章,俅哥的面子,破格賞賜一條金帶也不足為奇。
趙佶看著謝表,眼中閃過一絲訝異,因為這份謝表,是高世德特意仿照瘦金體風格書寫的。
“哦~,高世德,你這字寫得不錯啊,筆鋒如刀,卻又藏鋒于內,頗有幾分‘風檣陣馬’的氣勢。”
直視皇帝是不敬行為,高世德保持著微微垂首的姿勢。
聞言,他拱手道:“陛下圣鑒。臣幼時頑劣,全賴家父嚴令臨摹字帖。
家父常言:‘書法如用兵,須得《蘭亭》之從容,《祭侄》之雄渾,《醴泉》之嚴謹,《寒食》之激越。’
臣深以為然……”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整篇作品呈現一種從容不迫、氣韻自然的感覺。
顏真卿的字以雄渾著稱,《祭侄文稿》便是他的代表作,是為“天下第二行書”。
而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其字體的嚴謹程度可見一斑。
最后的《黃州寒食帖》,是蘇軾的作品,蘇軾的書法雖然不錯,但與這幾位大拿相提并論,肯定被虛抬身價了。
梁師成立在趙佶身側,聞言,他欣慰地朝高世德看了一眼。
而高俅聞言則愣了一瞬,心道:‘我?有說過這句話嗎?’
趙佶笑著點頭,看向高俅,“高卿此解甚妙。”
高俅忙謙卑地躬身:“謝陛下圣譽。”
高世德接著道:“臣無比認同家父的說法,便想觀一觀這些傳世之作,從中獲取一些靈感。
奈何家父一身正氣,清正廉潔,家中收藏實在有限,即便是這些作品的拓本,臣也無緣一見。”
文武大臣們面色古怪,紛紛以為自己的耳朵幻聽了,‘什么?你義父為官清廉?你這臉皮得有多厚才能說出這種話呀?’
然而高世德臉不紅心不跳,還在繼續講述著。
“家父蒙陛下恩寵,幸得幾幅御筆,臣有幸觀摩,竟發現陛下字中隱含四勢:工、鋒、雄、靈。
陛下的字,不以筋肉示人,而以鐵骨立勢,鐵畫銀鉤間法度森嚴,鋒芒外耀而內力充盈。
陛下瘦金體之雄,不在血肉豐碑,而在鐵骨擎天,以鋒芒為戟,以空間為陣,自成一種峭拔的磅礴與大氣,筆勢之遒勁,足壓千古。
臣每每觀之,都深受啟發,這才有了如今這般拙作,倒是讓陛下見笑了。”
蔡京在高世德找他買官時,已經見識過他的侃大山能力,此時并不覺得稀奇。
童貫在春獵時,也看出高世德是個能說會道的。
‘好嘛,官家隨口夸你一句,你繞了一個大彎,竟把官家夸得天花亂墜。’
瘦金體是趙佶的得意之作,他聽了高世德的馬屁也不謙虛,笑著道:
“嗯,你有這番領悟實屬難得,假以時日,你在書法上必能有所成就。”
高世德深深一揖:“蒙陛下金口玉言,臣定當日夜勤練,不負圣望。”
趙佶滿意地捋須頷首,“朕向來愛惜人才,何況你此番立下如此戰功,說說,你可還有什么想要的賞賜?”
趙佶被這一通馬屁拍得極為舒服,便舊事重提,想再給高世德一點賞賜。
高世德微微一愣,‘我是來謝恩的吧?怎么看你的意思,似乎又要給賞賜,嘿嘿,那我就不客氣了。’
他忙抱拳拱手,“臣不敢居功,此番剿匪順利,全賴陛下圣明。”
“哦?”
“拍馬屁”是一門技術活,只會說好話還不夠,要讓對方覺得被真正理解了。
首先要拍得準,不能無中生有;還要拍得巧,善用合理的對比;也要拍得妙,達到潤物無聲的境界。
低級的馬屁是奉承,高級的馬屁是共鳴。
高世德微微抬頭,目光誠摯:“陛下以圣德治理天下,使我大宋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禁軍兵精將勇。
《孫子兵法》有云:‘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
《孟子》亦有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而陛下之德,使天下百姓人心歸附,故而禁軍將士悍不畏死,所向披靡。
青州匪患不過是疥癬之疾,臣率陛下的天軍一到,群寇立即土崩瓦解。
這只是我大宋強盛之側影,而臣只是順勢而為,功勞皆在陛下的英明神武。”
高俅往這邊瞄了一眼,‘孺子可教也。’
高世德頓了頓,接著道:“況且陛下此前已經賜過封賞,臣麾下的將士盡皆感激涕零。
聲稱陛下賞罰分明,愿為陛下而戰,愿為大宋赴死。臣豈敢再貪功求賞?還請陛下收回成命吧。”
童貫心里嘀咕,‘這個小猴精。’
趙佶聽了這番話,心中舒坦的同時,也愈發覺得高世德懂事。
當即開口道:“卿不必過謙,有功便該賞。此次剿匪之事,你處理得極為妥當。
高麗國主還特地為你寫了謝表,這是為我大宋揚威,朕甚是欣慰。”
童貫見大局已定,便決定錦上添花:“高家小子,陛下金口玉言,豈有收回之理?”
高世德心中暗喜,卻做出一副惶恐模樣,“這……”
趙佶微微擺手,示意高世德不要說了,“擬旨。”
殿內的中書舍人忙點頭稱“是”。
趙佶指尖輕叩御案,略一思考,悠悠道:“高世德剿匪安民,揚我國威,特授輕車都尉勛爵,賜帶御器械。
另賜御墨十錠,御酒二十壇,宮綢二十匹,金花銀盂一對。”
高俅瞪了他一眼道:“愣著干嘛呢?還不快謝恩?”
高世德心道:‘老高,你急什么?他萬一喘口氣之后,再說出幾件賞賜呢?’
“臣謝陛下隆恩。”
王黼就是靠拍馬屁起家的,如今遇到同行搶飯碗,他心中頗為不爽,‘高家父子這一唱一和的,簡直無恥之尤。’
趙佶問道:“高世德,朕聽說你擁有兩只巨雕?”
“是!”
“當真大到能載人的地步?”
……分……割……線……
帶御器械始設于宋太祖時期,品級并不高,六七品而已。
多由功臣子弟或皇帝心腹擔任,負責宮廷宿衛,貼身保護皇帝安全,管理御用兵器、儀仗等物品,在重大典禮中充當儀衛。
可能會被委派監察軍隊、巡視邊防等臨時任務,權力隨皇帝授權而擴大。
如今朝廷久無兵戈,部分帶御器械的職能也更側重于儀仗,而非實戰護衛。
加上宮廷奢靡之風盛行,已經變成賞賜近臣或外戚的榮譽性職位。
而高世德的輕車都尉,這是相當于從四品官職的一種爵位,授予條件是斬敵千級,表示戰功獲得皇帝認可,只是可以多領一份俸祿而已,更多還是彰顯榮譽身份。
勛與爵同屬朝廷的榮譽制度。
但爵的門檻較高,因為可以繼承,所以代表政治地位與家族身份。
皇室宗親按血緣遠近授爵,少量會授予重臣,宋初為十二等,后來減為九等,《元祐官品令》頒布后,定為十等:王(一品)、嗣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從五品,食邑三百戶)。
而“勛”是對官員或軍功的累計獎勵,文官的勞績、武官的功績,皆可受勛,更多是一種榮譽象征,勛位沒有食邑,也不能繼承,身死位消。
勛分十二轉,從高到低是:上柱國(正二品)、柱國、上護軍、護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 驍騎尉、飛騎尉、云騎尉、 武騎尉(從七品)
上柱國積累功績后,有機會升為縣公(大概是從三品),但這是質的飛躍,因為爵位不但可以世襲,還有食邑,可保數代子孫擁有貴族身份。
勛位與爵位并不是嚴格的官員等級,只是可以領取大概品級的俸祿。
而御墨一般只賞賜文臣,通常只賞三五錠,墨錠畢竟挺耐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