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啟元的國葬,是整個大夏皇朝百年盛世的終章,亦是其漫長衰落的序曲。
葬禮結束的第二日,白發帝師江修遠便向新君,也就是夏啟元的長子夏璟,遞交了辭呈。
“帝師,萬萬不可!”年近七旬,已是白發蒼蒼的新君夏璟,在御書房內苦苦挽留,“父皇臨終前再三叮囑,大夏不可一日無帝師。您若離去,朕心不安,國本亦會動搖啊!”
夏璟是守成之君,他一生都活在父親那耀眼的光環之下。對于父皇的豐功偉績,他敬畏有加;對于父皇留下的制度,他奉為圭臬。同樣,對于輔佐了父皇一生的帝師,他的依賴已經深入骨髓。他無法想象,沒有這位定海神針般的老人,自己該如何駕馭這個龐大的帝國。
江修遠看著眼前蒼老的帝王,目光溫和而堅定:“陛下,臣輔佐先帝,是因先帝有開創天下之雄心,亦有容納百川之氣魄。如今盛世已成,法度已立,大夏這艘巨輪,已經有了自己的航道。老臣的使命,已經完成了。”
“可是……”
“沒有可是。”江修遠打斷了他,“陛下,雛鷹若總在老鷹的庇護下,永遠學不會獨自翱翔。大夏的未來,在陛下的手中,在滿朝文武的手中,在天下萬民的手中,而不在我一人身上。”
他將代表帝師身份的白鹿玉佩輕輕放在案上,然后行了一個標準的臣子之禮,這是百年來他第一次如此正式地行禮。
“陛下,保重。請恕臣,告退還鄉。”
說完,他毅然轉身,步履平穩地走出了御書房,沒有一絲一毫的留戀。夏璟癱坐在龍椅上,望著那枚玉佩,失魂落魄,仿佛整個天下的重量,在這一刻才真正壓在了他的肩上。
江修遠、江一一和江小白,如同百年前來到天啟城時一樣,悄然離去。他們沒有帶走任何賞賜,只帶走了歲月。
他們沒有走遠,只是在京畿之外,一個名為“杏林鎮”的地方安頓了下來。江修遠化名“江郎中”,開了一家小小的醫館。江一一成了他的助手,負責采藥、搗藥。江小白則搖身一變,成了醫館里最受歡迎的“吉祥物”,時而化作白狐在房梁上打盹,時而變成人形,用清脆的聲音給前來求醫的孩子們講故事。
他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帝師與公主,而是變成了這盛世紅塵中最平凡的一份子,冷眼旁觀著那個他們親手締造的王朝,將如何走完它自己的命運。
夏璟皇帝在位的二十年,是“啟元盛世”最后的余暉。他勤勤懇懇,蕭規曹隨,不敢對父皇留下的制度做任何改動。然而,他沒有夏啟元的魄力與威望,無法震懾那些日益驕縱的勛貴和心思活絡的宗門。他只能依靠“鎮魔司”和父皇留下的老臣,勉力維持著朝堂的平衡。
這二十年,大夏表面上依舊繁榮,但水面之下,暗流已然洶涌。
夏璟駕崩后,他的兒子夏詢即位。這位在盛世中長大的皇帝,從未見過創業的艱辛,眼中所見,皆是繁華。他認為祖父和父親太過克制,大夏既有如此國力,就應當盡享其成。
于是,他開始大興土木,擴建皇宮,修造更為奢華的皇家園林。為了彰顯皇恩浩蕩,他頻繁地舉行祭天大典,每一次都耗費無數。國庫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空虛下去。
更糟糕的是,他開始對“鎮魔司”這個懸在頭頂的利劍感到厭煩。他認為這個由父祖創立的機構權力過大,威脅到了皇權。他開始有意無意地扶持外戚與宦官,以此來分化鎮魔司的權力。
杏林鎮的醫館里,江修遠一邊為一位腿腳不便的老農針灸,一邊聽著鎮上茶館里傳來的、關于朝堂的最新議論。
“聽說了嗎?陛下又下令,要在東海之濱修建一座‘望仙樓’,說是要祈求仙人賜福。”
“哎,這得花多少錢啊!咱們今年的稅,又加了一成呢!”
江一一正在院子里晾曬草藥,她聽著這些議論,秀眉微蹙:“阿爹,夏詢如此作為,是在動搖國本。我們……”
“我們是郎中,只醫人,不醫國。”江修遠頭也不抬地說道,“一個王朝的命運,如同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皆有定數。夏啟元是它的青壯年,夏璟是它的中年,如今到了夏詢,便是耽于享樂的紈绔子弟,這是規律,非人力所能扭轉。”
夏詢在位三十年,將啟元皇帝積攢下的家底揮霍了近半。他死后,其子夏衍即位。
夏衍與其父恰恰相反,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他看到了父親在位時外戚宦官專權的弊病,于是登基之后,便掀起了一場殘酷的政治清洗。他重用了酷吏,設立“詔獄”,將大批他信不過的官員,包括許多“鎮魔司”的老人,投入監牢。
一時間,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官員們不再敢于直言進諫,只求無過。整個帝國的官僚體系,開始變得僵化而遲鈍。
對內猜忌,對外,夏衍卻又好大喜功。他不滿于周邊一些修仙小宗門時常與大夏邊境產生摩擦,不顧國庫空虛,悍然發動了數次針對宗門的戰爭。
這些戰爭,規模不大,卻極其耗錢。凡人的軍隊在面對修士時,即便有裝備優勢,傷亡也極為慘重。幾次戰役下來,雖取得了一些顏面上的勝利,卻讓本就空虛的國庫雪上加霜,邊境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曾經被夏啟元巧妙建立起來的、朝堂與修仙門派之間的平衡,被徹底打破了。那些原本保持中立甚至親近大夏的宗門,開始對這個喜怒無常、侵略性十足的凡人王朝,充滿了警惕與敵意。
這一日,一個斷了手臂的年輕士兵,被同袍架著,來到了江修遠的醫館。
“江郎中,求求您,救救他!”
江修遠看著那士兵手臂上殘留的、微弱的法力痕跡,便知他是在與修士的戰斗中受的傷。他沒有多問,只是平靜地為他接骨、上藥、包扎。
江小白看著那士兵痛苦而年輕的臉,忍不住小聲問江修遠:“阿爹,他為什么要打仗啊?那些修仙的人,不是很厲害嗎?”
江修遠嘆了口氣,一邊收拾藥箱一邊低聲說道:“因為高坐在廟堂之上的君主,想要一份功績,來證明自己不遜于先祖。于是,便有了這萬里之外,一個年輕人的斷臂。這,就是子孫之禍。”
夏衍之后,又歷三代君主。
一個比一個平庸,一個比一個無能。
他們或沉湎于丹藥美色,追求虛無縹緲的長生;或完全將國政交予奸臣佞幸,自己躲在深宮中享樂。
啟元皇帝建立的、讓寒門子弟得以晉升的科舉制度,早已形同虛設,官職成了明碼標價的商品。他規劃的、造福萬民的水利工程,因年久失修和官員貪腐,多處淤塞,導致水患頻發。他頒布的、保護萬民的《大夏律》,成了權貴們肆意欺壓百姓的工具。
曾經國泰民安,路不拾遺的盛世景象,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盜匪四起,民不聊生。
江修遠和江一一的醫館,也從繁華的杏林鎮,搬到了更偏遠的鄉野。因為鎮上的富戶,早已被苛捐雜稅和亂兵刮地三尺,搬走了。留下來的,都是些食不果腹的窮苦人。
他們的小醫館,成了方圓百里內,唯一還能為窮人看病的地方。他們不收錢,只收一些山貨,或者,一個故事。
江一一的心境,在這百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從最初的痛心、不解,到后來的惋惜、無奈,再到如今的平靜、悲憫。她看著那些在苦難中掙扎求生的凡人,看著那些因饑餓而啼哭的孩童,她對“天道無情”四個字,有了切膚之痛的理解。
她不再去想“應不應該”,不再去問“為什么會這樣”。她只是默默地跟著父親,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撫慰那些具體的、鮮活的痛苦。每一次為一個病人包扎好傷口,每一次用一碗熱粥換回一個孩子虛弱的笑容,她的道心,便在不知不覺中,被淬煉得更加堅韌、也更加慈悲。
這一天,夕陽西下,殘陽如血。
江修遠站在醫館門口,眺望著遠方天啟城的方向。那里,曾經是凡人力量與智慧的巔峰,是理想與榮耀的象征。
而現在,他能感受到的,只有一股腐朽、衰敗的暮氣,如同一具正在緩慢腐爛的巨人尸體。
“阿爹,大夏……是不是快要亡了?”江一一走到他身邊,輕聲問道。她的聲音里,已經沒有了波瀾。
江修遠沒有回頭,只是淡淡地說道:“不是快要,是已經亡了。從夏啟元躺進皇陵的那一刻起,它就在走向死亡。我們看到的,只是它漫長的葬禮而已。”
盛世如歌,終有曲終人散之時。
鏡花水月,終究抵不過時間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