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皇城已透著刺骨的寒意,格物堂的窗紙上卻總凝著層薄薄的水汽,那是幾十號孩子呵出的熱氣。
李三槐正用炭筆在石板上畫著齒輪,袖口磨出的破洞沾著鐵屑,他指著畫痕道:“這齒牙得一般齊,就像田里的壟溝,歪了便漏了水。”
底下忽有個穿藍布棉襖的孩子舉手:“李師傅,昨日王二哥教‘機’字,說左邊是木,右邊是幾,是不是就是說木頭做的物件,能像鳥兒展翅那樣動?”
李三槐愣了愣,粗糙的手掌在石板上摩挲片刻,忽然笑起來:“你這娃子,比我當年靈透!格物堂的先生說過,字是死的,道理是活的,就像這齒輪,畫在紙上是死的,裝在水車軸上,才能讓水往高處流。”
這話剛落,學堂外忽然傳來喧嘩。
幾個戴方巾的儒生正站在牌坊下,手里舉著批駁格物學的帖子,紅漆寫的“奇技淫巧”四個字在雪地里格外扎眼。
“連‘君君臣臣’都沒學明白,倒學這些匠戶伎倆!”為首的儒生將帖子拍在墻上“孔圣人何曾教過如何打鐵?”
圍觀的百姓里有人嘀咕:“可李師傅教的法子,真能讓犁地快三成啊。”
“就是,我家娃前日回來,說格物堂算的播種日子,比老皇歷準呢。”
儒生們聽見議論,臉色更沉。
其中一個正想發作,卻見王二柱捧著課本走過來。
他如今已能把“杠桿原理”講得通俗:“這位先生,您看那牌坊下的石獅子,若要挪個地方,是念《論語》管用,還是找根粗木當撬棍管用?”
儒生被問得噎住,甩袖道:“歪理邪說!”
卻在轉身時,不小心撞翻了旁邊貨郎的擔子。
竹筐里的算盤滾出來,算珠在雪地上蹦跳,貨郎撿起來時嘟囔:“這算盤珠子,不也是格物堂新打的樣式,比老算盤快半成呢。”
消息傳到東宮時,朱雄英正看著工部遞來的新圖紙。
格物堂的學生根據天球儀測算,畫出了皇城周邊的水系圖,連哪處河堤容易潰堤都標得清清楚楚。
“王景在山東怎么樣了?”他忽然問道。
小太監躬身道:“回殿下,王學士請了曲阜的老儒去江南學堂,說要‘正學風’,還讓學子們每日抄十遍《孝經》。”
朱雄英指尖在水系圖上敲了敲:“讓錦衣衛盯著河堤,今年冬汛怕是比往年大。”
他頓了頓又道,“告訴王二柱,讓格物堂的雜役們去河邊幫著加固堤岸,就用他們學的‘三角形穩定’法子。”
往年這時候,河工們總用草袋填土堵缺口,今年卻有十幾個格物堂的雜役扛著木架過來。
王二柱指揮著搭起三角形支架,再將沙袋堆在支架后,原本要二十人才能穩住的缺口,竟用一半人力就守住了。
河工頭目看著直咋舌:“這法子比老輩子傳的管用!”
王二柱抹了把臉上的泥水,從懷里掏出皺巴巴的課本:“書上說的,三個角的架子最穩當。”
不遠處的茶樓上,王景正看著這幕,手指捏得茶盞咯咯響。
身旁的曲阜老儒嘆道:“民心易變啊,他們竟信這些匠戶手段。”
“不然為何要讓孔家薦人?”王景冷聲道,“昨日孔家遞來消息,說已讓佃戶里的老秀才去江南學堂,講課時專說‘民雖習技,終需守禮’。”
話音剛落,卻見河堤上忽然一陣歡呼。
原來李三槐帶著幾個鐵匠,用格物堂新造的鐵鉗,竟將潰堤處的斷裂木樁生生夾了出來。
那鐵鉗柄長三尺,頂端是兩個帶齒的鐵爪,一人便能操作。
“這物件叫‘杠桿鉗’!”李三槐舉著鐵鉗喊,“格物堂能造,咱們也能學!”
人群里有個賣菜農婦忽然喊道:“我家娃說,格物堂開春要教算收成的法子,能算出一畝地該種多少麥種!”
這話像顆石子投進水里,瞬間傳開。
原本在儒學學堂外徘徊的幾個百姓,竟轉身往格物堂的方向去了。
王景將茶盞重重頓在桌上,茶水濺了滿袖:“傳信給山東學政,讓他在科舉預備課里加考《春秋》,凡去格物堂聽課的生員,一概不予舉薦。”
消息傳到東宮時,朱雄英正在看新送來的學堂名冊。
儒學學堂的人數比上月少了十五個,格物堂卻多了二十七個,其中有六個是原本在儒學學堂的學子。
“王景這是急了。”朱雄英把名冊推給小太監,“讓馮保去趟戶部,說格物堂要添些筆墨,從江南鹽稅里挪銀子。”
馮保剛要應,卻見戶部的小吏匆匆跑來:“殿下,楊大人說鐵路工程的鐵軌快不夠了,鐵廠的爐子總出問題。”
朱雄英起身道:“去鐵廠看看。”
鐵廠在皇城南門外,幾十座土爐冒著黑煙,爐工們正圍著一座新爐子發愁。
掌爐師傅見皇孫來了,急忙跪下:“殿下,這新爐子按格物堂的圖紙造的,說能多出鐵,可總燒不熱。”
朱雄英走到爐前,見爐壁上的通風口是方形的,忽然想起李三槐說過的話:“把通風口改成圓形,再斜著往上開。”
他指著爐頂,“熱氣往上走,口子斜了才能兜住風。”
爐工們半信半疑地改了通風口,半個時辰后,爐膛里竟真的泛起亮紅色。
掌爐師傅舀出一瓢鐵水,激動得手都抖了:“比往常多出兩成!”
朱雄英看著鐵水在模具里凝成鐵軌,忽然道:“讓格物堂派三個雜役來鐵廠當學徒,學怎么算爐子的火候。”
他轉向馮保,“告訴楊思義,鐵軌夠了就先修到蘇州府,那里的學堂開春要開課,得讓新書能運過去。”
臘月里,蘇州府的學堂總算落成。
儒學學堂的匾額依舊是孔彥縉題的,只是來上課的世家子少了些。
格物堂卻熱鬧非凡,不僅有百姓送孩子來,連附近的小商販都提著點心來旁聽,他們聽說格物堂能算清賬目里的虧空。
開課那日,王二柱跟著李三槐去蘇州府送教具。
路過市集時,見個賬房先生正對著賬本發愁,原來他算錯了米行的進出賬,差了兩石米。
王二柱湊過去看了看,用格物堂學的“歸除法”一算,竟很快找出了錯處。
賬房先生又驚又喜:“這算法比《九章算術》里的簡單!”
“格物堂的先生教的。”王二柱指了指不遠處的學堂“開春還教怎么量地畝呢。”
這話被路過的孔承宗聽見了。
他如今已在蘇州儒學學堂當先生,想起三個月前在東宮被問鐵犁的窘迫,臉色有些難看。
身旁的族兄孔承緒低聲道:“方才見知府大人去了格物堂,說要請那里的先生算漕運的糧耗。”
孔承宗攥緊了手里的《論語》:“父親讓我們把‘民可使由之’改成‘民需導之’來講,可他們連賬本都要去問匠戶,哪里還聽得進圣人言?”
孔承緒望著格物堂門口掛著的算盤,忽然道:“昨日見格物堂的孩子在學‘天圓地方’,咱們明日便講《周易》里的‘天尊地卑’,告訴他們,格物學的道理,早就在圣人書里寫著了。”
次日清晨,儒學學堂果然響起“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誦讀聲。
而格物堂里,李三槐正拿著圓規畫地球儀,他對孩子們說:“這地球是圓的,就像咱磨的銅鏡,所以船開遠了,先看不見船身,再看不見桅桿。”
有個曾在儒學學堂聽課的孩子舉手:“可孔先生說天是方的。”
李三槐放下圓規,從懷里掏出個陶碗:“你看這碗沿是圓的,可站在碗底看,不就像方的?道理得自己看,不能只聽人說。”
這話恰好被來送文書的錦衣衛聽見,回去報給了朱雄英。
朱雄英正在看各地學堂的月報,見格物堂的“自然課”已教了三十多個道理。
忽然笑道:“讓李三槐把這些道理編成本小冊子,印出來發給各地格物堂。”
他抬頭望向窗外,雪已經停了,東宮的梅花開得正艷。
馮保進來添炭火時,見案上放著張新的輿圖,上面又用朱砂圈了二十個紅點,那是開春要建學堂的州府。
“殿下,孔家又遞了折子,說想讓族中子弟去新學堂當先生,這次還附了他們寫的《農具論》。”馮保道。
朱雄英拿起折子,見上面竟畫著改良的曲轅犁,筆墨間還有些泥土痕跡。
他指尖在“農具論”三個字上停了停:“讓他們來,不過得先去鐵廠實習一個月,能認出五種鐵礦石才算合格。”
馮保剛要退下,又被叫住。
朱雄英指著輿圖上的北平府:“告訴楊思義,鐵路先修到北平,那里的學堂要開兵法堂,得讓講兵法的先生能及時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