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排行 分類 完本 書單 專題 用戶中心 原創專區
小威小說網 > 玄幻 > 印光法師文鈔 > 第6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印光法師文鈔 第6集《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作者:妙音0 分類:玄幻 更新時間:2025-07-30 11:04:50 來源:香書小說

監學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補充講表第六面,附表七「念佛攝心方便法」。

附表七 — 念佛攝心方便法

都攝六根 一句彌陀念誦聽 專注力

凈念相繼 十句成片三三四 相繼力

首先我們解釋這個標題的意義,我們這一次的

印祖《文鈔》的兩個主題:

第一個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第二個主題是以深信愿持佛名號。

第一個主題的內涵,就是屬于學道的通途。換句話說,我們身為一個大乘的佛弟子,我們應該要觀察一切如母的眾生,在生死大海中,受的種種的苦惱,我們為了要救拔一切的眾生,解脫生死的緣故,所以我們應該要追求無上菩提,所謂的為利有情愿成佛。我們在凡夫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應該要許下這樣的誓愿,這個就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為了要達到成佛度眾生的一個目的,我們所采取的方法,就是以深信愿持佛名號,這個是達到我們成佛的一個方法。要根據《瑜伽師地論》的分判呢,《瑜伽師地論》的意思,它以菩薩的愿力為根本法門,以菩薩所修的一切的六波羅蜜為方便法門。要以凈土來說,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就是根本法門,以深信愿持佛名號,是一個方便法門,這叫方便法,達到我們成就圓滿佛果的一個方便。

念佛攝心,這個「攝心」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現在是一個人的法界,我們有人的業力因緣、人的果報,我們想要從人的法界,要超越到佛的法界,這整個法界轉變的根源,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要有變化,要加以修證,所以講攝心。怎么攝心呢?念佛,以這一句佛號來攝持我們這一念心,使令我們這一念心受到佛號的熏習, 慢慢慢慢的由雜染而轉成清凈,由凡夫的法界轉成佛的法界,這叫念佛攝心。這是這個標題的主要內涵。

我們看這個標題的內容,這個念佛攝心方便法,是成佛的法門,當然是一個大乘的法門。這個法門的內涵,印祖是根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就是這兩個內容:

都攝六根,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成就一個專注力;

凈念相繼,就是十句成片三三四,成就一個相續力。

就是兩種力量:一個專注力;一個相續力。我們加以解釋。

一、專注力

[一句彌陀念誦聽],就是一句彌陀是我們所攀緣的境界,也可以說是一個所歸依的境界,萬德洪名。萬德洪名在我們內心的造作,所謂的熏習,它是有三個次第:

念,就是念從心起,這個佛號怎么會有呢?從我們這一念的信心跟愿力,這信愿的心,如理的作意給創造出來;如理作意以后呢,第二個次第、誦,靠我們嘴巴嘴唇的活動,把這個聲相給創造出來,使令這個所緣境更明顯。前面的念從心起,我們只是一種歸依的心情,并沒有聲相,嘴巴一活動以后,就創造一個明顯的聲相;把這個聲相創造出來干什么呢?聽,再把這個聲相給聽回去,再聽回去。這樣子的這一個佛號、這個萬德洪名經過我們這三個次第的運轉,它就能夠所謂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就是相應,我們的心就跟佛號相應。換句話說,我們這一念心,就跟阿彌陀佛的功德大海相應。要以印祖說: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就是這種境界,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這當中的內涵就是專注力。

我們前面講止、奢摩他的時候,什么叫專注力呢?就是:善取所緣境的相貌。我們這一念散亂的心,你剛開始抉擇一個所緣境,當然前面說過,我們最后的抉擇,是以名號為我們的所緣境,在修行的時候,你必須要使令這個佛號的聲相,在你的心中清楚分明的顯現出來,使令這個佛號在你的心中、這個明了的心中,清楚分明的顯現出來,這個叫做「善取所緣境的相貌」。如果你的佛號,在心中根本沒有辦法清楚分明顯現,根本談不上念佛,你只是隨口溜過。所以這個地方倒是蠻重要的,都攝六根,你不能打其它妄想,一定要使令你的所緣在心中顯現,這個就是專注力。凈土宗的祖師講一個譬喻說:這個專注力好像貓,貓在老鼠的洞口,它在尋求老鼠的那種境界是一樣的,那貓兩個眼睛,就瞪著那個老鼠的洞在看,特別的專注。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知道,我們的這一念心,如何的去取佛號的聲相,這兩個道理是一致的,就專注力。

二、相續力

單是有專注力是不夠的,繼續要凈念相繼,就是十句成片三三四,使令我們這種取所緣境的動作要重復,前一念取到的所緣境,下一念還要再取到所緣境,必須使令這種動作要相續下去。當然這當中會有一些困難,怎么辦呢?

印祖講出一個方法:十句成片三三四。就是你可以以十句佛號為一個小循環,這十句佛號我們分成三段,三句、三句、四句,分三口氣來念。這樣子一方面能夠調氣、一方面能夠攝心,構成韻調容易攝心。印祖他用這個方法來調氣攝心,使令我們整個佛號在心中運轉的時候,佛號不容易失掉,它能夠在心中一次又一次的顯現出來,它有這種力量,十句成片三三四。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是「五點記數法」。這個「五點記數法」它的來源我先簡單的說明一下。差不多是在三年前到四年前左右,學人那個時候跟一個同屆的師兄弟凈法法師住在文殊院里面,那個時候我講經的因緣比較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進修。那個時候也是以持名為主,一方面學習《小止觀》的方便法門、一方面念佛。我隔壁的同參他閉關,所以我一方面進修;一方面等于護他的關。他閉關怎么用功呢?他在關中就是拜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一天拜三千拜,每一拜,佛號念十句,他也是「三三四」,下去的時候六句,分成兩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到底的時候又: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時候頭碰到地;起來的時候四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他每天是拜三千拜、三萬聲佛號。他這樣子用功,用功了三年,一千天,他整個加行是三百萬拜、佛號念了三千萬聲佛。我看他這樣子用功,也是不可思議。

我們說你用功個七天,一天三千拜,就拜完。你要用功三年,這件事就就不可思議了,一個人能夠拜佛三千拜,拜三年,這件事是不可思議。我那個時候就有一點好奇,我看他拜佛的時候,拜了三千拜,但是他的相貌看起來也非常寂靜,一點都不心浮氣躁,我就問他說:你是怎么記數呢?能夠一天拜三千拜,這個記數是一個問題。他告訴我說,他主要的就是以二十五顆的念珠,拜一拜掐一個,二十五顆掐完以后,他就是用這個五點記數法。右邊的上面,然后右邊的下面,然后到左邊的下面,左邊上面,然后拉到中間,順時鐘,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五點記數法。他這樣子用了三年,我想一個人能夠用這個方法用了三年,一定有他的殊勝處,我就用他這個方法來念,果然不錯,這個方法的確是好,容易攝心。我就把這個方法給取下來了,用了三年多,我也覺得非常的好,所以把這個法門也提供給大家。

◎「五點記數法」:

(一)安置地輪,令必下沉。

(二)所緣行相,清楚分明。

(三)寧可少念,不可草率。

(四)先依記數,再求圓滿。

這個法門有四點要注意的,我們看下面的五點記數法,這個法門它也是跟「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配合。你每一個點也都是念十句,根據凈土法門那個方法,一點念十句,所以它一片就是五十句佛號。因為印祖他很強調,你打坐的時候是不能掐珠,身勞神動、久則成病,所以我們打坐的時候,就必須要五點來記數,你一片是五十句,你這一坐,念個十片就是五百句,念個二十片就是一千聲佛號。

在這個念佛當中,有四點要注意:

第一個「安置地輪,令心下沉。」當初凈法法師他這個法門,他使用三年當中,聽他的描述,他這五點不是安置在地輪,他是安置在這個虛空中,因為他那個時候是動態,他是在拜佛當中。后來我把這個方法取下來,我是在靜中打坐的時候念,就必須安置地輪。這當中有兩個理由:第一個從表法上來說,表示我們是依止大地。什么是大地呢?菩提心就是大地,生長一切萬物故,菩薩的功德,都是依止菩提心而生起,忘失了菩提心,所修的一切善法都是魔業。所以我們就以大地為依止,大地就表示我們的這一念的菩提心,這是一個表法。

從調身的角度來說,令心下沉。這個天臺《小止觀》它在講這個所緣境的時候,說這個所緣境有:體真止、系緣守境止,還有制心止有三種。剛開始最容易下手的是系緣守境止。系緣守境止,智者大師他提出了幾個點:第一個、眉間是一個點;胸口是一個點;下丹田是一個點;腳掌是一個點;大地是一個點。不過智者大師他提出一個說明說:腰部以上的點,只能夠當對治,不能經常用,你經常制心在眉間,你就頭痛,所以眉間這一點,是用來對治昏沉的時候,稍微注意一下,不能夠經常時用。

我前一段時間,到水里一個道場去講課, 有一個法師來找我,他說他念佛的時候就頭痛,我說念佛的時候是寂靜住,怎么會頭痛呢?我問他:「你是怎么念?你是不是觀想觀像?」他說他沒有觀想觀像,他也是持名,持名他也是根據印祖的方法,一句彌陀念誦聽,那他怎么念呢?他就是把心放在耳朵那個地方,注意聽那個佛號聲音。這時候,心之所在氣之所在,氣之所在血之所在。你的心住在耳朵,你的氣就跑到上面去,血液也跟上去。你這個氣血一上沖以后,如果懈怠的人,可能還沒有什么感覺,這個法師他一天念佛念相當多,他的氣血就永遠浮動在那上面,身體就受不了了,所以這個人也是精進,就頭痛!所以我們講一句彌陀念誦聽,其實他聽這個佛號的聲相。佛號的聲相是遍滿法界的,不是在耳朵的地方,聲相是沒有一個方向性的,遍滿法界的,所以你要注意你的所緣境是一個聲相,不是耳根,不是能聞的耳根,而是所聞的佛號,而所聞的佛號,是從你的嘴巴創造出來了以后,它是遍法界的,你是取遍法界的那個聲相,不是要你心去住到耳朵上,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一定要使令你內心下沉。

在這五個點當中,這個位置最下沉的就是地輪,大地。所以智者大師他也贊嘆這個大地所緣境,這個地輪非常的好,尤其靜坐的時候,你依止大地住,你感到非常的穩定,氣血也容易下沉,你氣血下沉以后,你那個甘泉,水,水會從你身上慢慢的往上吊,你打坐的時候不容易口渴。這個打坐的時候要讓火下降,這個水上升,外道說煉丹,就是甘泉在上面,下面是火,這個是對的。如果你火在上面,水在下面,就好像燒鍋子,這鍋子沒有水一樣,就把鍋子燒破了,這個危險。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注意,念佛的時候,這五點一定要安置在地**地上,它在大地當中,十句移動一個圈,第一點、第二點、第三、第四、第五,這個地方要注意。

第二個「所緣行相,清楚分明。」你這五點是一個方便,攝心的方便。因為有這五點的運作,有一個好處,你的佛號哪一個地方不清楚,你馬上能夠發覺,我后來體會它能夠幫你覺察妄想。就是說,你打妄想的時候,就不知道你念到哪一個位置了,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打妄想,因為你走動的時候,你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了,這五點是一個很好的方便。但是你要知道你所緣的行相,還是佛號,還是佛號,你只是依止這些點來移動而已,你要善取所緣境的相貌,什么是所緣境的相貌呢?就是「聲相」。你在取所緣境的時候,不要取錯了。所以這個地方,你還是應該去取佛號的聲相為所緣境,這個地方要注意,不是取「氣息」,也不是取這「五點」,這個要清楚。

第三個「寧可少念,不可草率。」你剛開始在運作這五點的時候,你不要急,不要求快,你把每一片的每一點,都念得清楚分明,每一點里面十個佛號都念得很清楚,我們念佛要要求質量管理,就是說你剛開始念佛的時候,不要養成一種隨口溜過的習慣,你說他是老修行,是的,他念佛念得十幾年,但是你看他念佛內心亂七八糟,一點都沒有進步,而且他也不知道怎么進步,但是你說他沒有念佛,他一天也念得很多,這種就是境界,上不去,但是也下不來,怎么回事呢?他剛開始就養成壞習慣,他也不要求專注,妄想也不對治,這個是很不好的。剛開始你寧可老老實實的,從第一點念到第五點,你中間有差錯,剛開始寧可全面放棄,重來,這有一個好處!你要念到第三點、第四點,你不知道哪一點的時候, 這一片重來, 這樣子對你會有一種警覺作用。就像這個小孩子,你規定這個小孩子:你現在開始從東邊走到西邊,畫一條線。當然他不聽,待會兒,他跑出去,你打他手心一下,他第二次走的時候就會注意。

所以這個修行難在哪里?難在你打妄想,也沒人管你,你自己要不督促自己,你實在是很難面對你自己的煩惱,因為你打妄想沒有人管你,沒有人知道。所以面對你自己的時候,寧可剛開始嚴謹一點,你念到只要這五點不是相續的,中間有任何的妄想把我牽出去,使令這五點模糊,我這一片不要,重來!你這種決心`,它就能夠使令你的心容易收攝。所以你剛開始的時候「寧可少念,不可草率。」你寧可要求清清楚楚,不要貪多,這第三點要注意。

第四點「先依記數,再求圓融。」我們念到一個境界的時候,佛號根本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沒有什么記數不記數的。但是我們剛開始寧可踏實一點, 你規定你這一坐, 十片、 二十片,先有個規定的一個要期的目標,要求你自己。我這一坐,我念完十片才起坐、我念完二十片才起坐。二十片是指完整的片數,中間有這一片有缺,打破一個角,這一片就不要,完整的二十片,這個人就不簡單。完整的二十片,最起碼要四十分鐘。而且你當中妄想要很少,如果你打妄想,這一片不算,你四十分鐘還念不到二十片。但是這樣子念下去,你對佛號那個力量又不同,你經過這樣子很專心的、很嚴格的要求自己的內心: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心以所緣、相續安住,你跟佛號的感覺會不同,那個相應的力量就不同。

我們這一次印祖《文鈔》的考試有兩個部分:第一個是屬于教量的考試,就是筆試;第二個是屬于證量的考試,證量的考試怎么考呢?我陪大家坐二十分鐘,就是念這五點記數,我想知道你二十分鐘念幾片,然后我會跟你談,整個過程,你的所緣境是什么個情況,我一聽就知道你是什么境界了。所以我想我們現在剛開始,早上有止靜、中午有止靜、晚上也有止靜,你先試試看把這五點安置在大地,依止實際理諦而住,然后你念念看,你念六字也好,四字也好,把每一點里面,放十句佛號,你嚴格要求你自己,中間有差錯,這一片都不要。

你聽我的話,你寧可不要養成一個隨便的習慣,你說:我這十分鐘才念三片,沒關系!任何人剛開始都是從這邊下手的,但是你養成一個好的習慣,你以后會不斷增上,如果你一開始就養成一個壞習慣,以后誰也沒辦法調整你,你自己也沒辦法。你說你有沒有念佛?有念佛。念的怎么樣?這件事就不知道。所以我們我們坐二十分鐘,我來看看你念幾片,然后看你內心的狀態怎么樣,那個明了性、寂靜性怎么樣,我一聽就知道你大概是什么情況。

這是我們考試,有這個題目,這個是占百分之五十,這期中考的教量平均起來。但是我不一定說,你念多,我就給你高分,不一定,我要看看你跟佛號這個專一、相續的情況,我會問你幾個問題。這個是講到「念佛攝心方便法」。

我們再看第七面:

◎破除二障

一、掉舉(心不寂靜): 觀苦等過患,令心生厭離 ;作意無常等,破除掉舉心。

二、昏沉(心不明了): 思佛像等,諸可心境 ;修光明相,策與其心。

前面的五點記數法,它是使令我們內心跟佛號專一安住、相續安住的一個方法。但是這個方法,在我們的內心造作的時候是有障礙的,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跟佛號之間有障礙,什么障礙呢?一個「掉舉」,一個「昏沉」,使令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是應該跟佛號通身靠倒,但是你在靠倒的時候,你沒有辦法去接近佛號,為什么呢?掉舉障礙你,昏沉障礙你,這兩個障礙你,所以我們必須把掉舉跟昏沉這兩個賊,它的相貌給標出來。標出來以后,我們再說怎么對治。

一、掉舉

我們先看掉舉。這個掉舉的行相,就是心不寂靜。心不寂靜就是說,本來我們這一堂功課,我們的內心的意思,是要以佛號為我們的所緣境,心于佛號專一安住;心于佛號相續安住。但是念了三分鐘、五分鐘以后,我們這一念心就向外流動,就離開了我們所緣境, 忘掉了所緣境, 跑出去五欲、 六塵的境界造作活動,這種情況叫做心不寂靜,就是把所緣境給忘記掉了。這個是屬于貪,貪心所收攝。這就是講到,這個掉舉的相貌是不寂靜。怎么辦呢?

這以下《菩提道次第略論》宗喀巴大師他提出兩個辦法:

第一個「觀苦等過患,令心生厭離」。這第一個,觀苦等,「等」就是不凈這種過患,使令我們內心對于所愛著的境界生厭離心。這個地方是這樣子,倒是蠻重要的,「觀苦等過患,令心生厭離」。佛陀在《法華經》講一件事情,就是,我們講「業處」,在這個《清靜道論》講業處,什么是業處呢?這個業的造作,就是我們經常喜歡去一個地方,去那個地方造作,這叫業處。我們凡夫眾生的業處,對我們來說,最熟練的業處,就是財色名食睡,這五種境界,是我們內心最喜歡造作的業處,我們最喜歡到那五個地方去。

這個是怎么回事呢?在《法華經》佛陀講一個譬喻說:有一個大富長者,這個大富長者有種種的寶物,擁有很多的兒子。當然這個大富長者在家的時候,小孩子就是聽大富長者的招呼,相安無事,也過得非常的快樂。但是有一天,大富長者就離開了家庭,到其它地方去了,小孩子就失去了父親,以后大家就開始顛倒。顛倒了以后,就是很多的蛇也跑進來了,一些的野干、一些的毒蟲都跑進來。小孩子也不知道毒蛇的過患,就跟它們玩在一起了,這個地板搞得很臟,乃至最后整個房子就起火燃燒。這個時候,大富長者回來,哎呀!不得了!子女在大火當中,跟這些毒蛇搞在一起,非常的危險。大富長者過去就跟他們講:哎呀!你們這個房子不能住, 怎么辦呢?外面有一個很大的車子,有三部車子,這個車子能夠乘著你在虛空到處游玩,神通三昧,種種的快樂。這小孩子就把這些野干、毒蛇給放棄了,也把這個三界的火宅給放棄了,跑到外面。跑到外面去以后,佛陀就給他一部大車,而不是給他三部車。

這個比喻,佛陀為了一佛乘的緣故,而分別說三。這意思就表示說,我們內心過去的業處,是習慣于在五欲的境界里面活動的, 我們過去是這種思想,很習慣的,而且我們好像也不想改變。所以剛開始在念佛的時候,畢竟佛號我們是歸依的沒錯,但是它是一個生疏的境界,你在佛號當中,心于佛號專一安住;心于佛號相續安住,這是我們的一個希望,所以我們的心,隨時會跑出去,又回到我們過去的業處活動,就是這種境界。因為熟境界嘛,很習慣。

那這怎么辦呢?「觀苦等過患」,這個時候智者大師說「訶責」。訶責五欲的方法,你思惟這五個業處,不是我應該去的地方,這種財色名食睡。怎么說呢?

[譬如怨賊,奪功德故]。你就思惟這五個處所里面,很多的怨賊,我好不容易賺了很多的錢,把這個錢保存起來,辛辛苦苦,這個賊一來,把我錢都偷偷走,五欲亦復如是!奪功德法財故!你思惟這個業處,它就像賊一樣的破壞你的功德,譬如怨賊,奪功德故。

第二、譬如毒蛇,害慧命故,我們身體很健康心情也愉快,這個身體能夠做很多的事情, 但是被毒蛇咬到以后這個生命就死掉,五欲亦復如是,他會毒害我們法身慧命,我們在五欲這個業處里面造作活動以后,會把我們過去所栽培的這種善根,這種法身慧命、特別指的是智慧給破壞掉,害慧命故。

又:譬如大火,不寂靜故,我們在五欲當中,內心不寂靜,不是真正安樂。

譬如污泥,令染污故,使令我們內心染污的原因。

你就是用這個怨賊、毒蛇、大火、污泥這四個譬喻,來訶責我們這一念心,使令我們從現在開始,不可以到那五個地方去活動,不可以去!思惟苦等過患,令心生厭離,使令我們對于過去很熟悉的業處厭離。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比較老實在佛號安住,這是第一個方法,用訶責的方法。

其次「作意無常等,破除掉舉心」。這個是更細的觀法,前面是思惟它的過患,這個是一種無常跟無我的智慧,來破除我們掉舉的心。

這個是破除能掉舉的心,前面是訶責我們所緣的境界,就是觀察我們這一念掉舉、不寂靜的心,覓心了不可得。祖師說:「弟子心不安」,我們這一念心,在種種的業處里面造作,內心不安怎么辦呢?請和尚安心。初祖說:「將心來與汝安。」

覓心了不可得

吾與汝安心竟!

所以我們能夠觀察這一念的不寂靜的心的自性不可得,我們這一念心就寂靜下來了。這種是更細的方法,覓心了不可得,破除掉舉心。這兩個都是屬于觀的成份:一個是以過患來訶責;一個是以智慧來破除我們那個自心,這都能夠使令我們這一念不寂靜的心,能夠寂靜下來。

二、昏沉

這個昏沉的相貌是心不明了。前面的不寂靜,它的明了性是沒有失掉的;這個昏沉,就是我們能觀的這一念明了性失掉了,沉默,這個是癡,癡心所所攝。

那這時候怎么辦呢?宗喀巴大師他提出兩個辦法:

「思佛像等,諸可欣境。修光明相,策舉其心。」有時候我們用功,用五欲的境界來訶責自己;但是這個時候的內心的法喜,還沒有生起來,我們修行人會有一種類似苦悶的感覺。《智度論》說,內心有一種憂,憂的感受生起,它不是苦而是憂。這個意思就是,我們過去很喜歡去那個業處玩,現在不能去。不能去,我內心當中希望的那種清凈莊嚴的功德,它沒有生起,我棄舍了五欲,但是佛法的清凈法樂還沒生起,這個時候是最麻煩的!這個時候完全靠信心在支持我們,內心會有一種沉悶、憂的感受。

有時候這內心明了心會慢慢沉默,特別老參會有這種情況,這怎么辦呢?「思佛像等,諸可欣境」,這個時候你看看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等」就包括依報,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這都是我們以后所要依止的處所,把我們內心那個欣求的心,那個快樂心給帶動起來。因為前面的昏沉是一種沉默,這個時候把沉默的心給提起來,太沉了,提起來,就是思惟佛像等等,用你歡喜的境界,來把這個沉默的心提高。

或者「修光明相,策舉其心」。或者你就把眼睛打開,這個「修」者取也,你依止眼根,取蓮花燈的光明。有光明相,它就能夠使令我們這一念黑暗的心能夠策舉,策舉我們這一念黑暗沉默的心。所以你要昏沉的時候,你不能閉眼睛;你一閉眼睛,你的昏沉更嚴重。正常的情況是合眼沒有錯,但是你一昏沉的時候,眼睛要打開,你去尋求附近有沒有什么光明的相狀好取,就去取那個光明相,這個對治昏沉。換句話說,我們在佛號當中,一個標準的相貌,是要明了寂靜、寂靜明了,明靜而住,這是一個念佛的標準相貌,即明了又寂靜,寂靜又明了,明靜而住,這是一個標準的相貌,只要當中有不明了、不寂靜的情況發生,都應該對治。這是講到攝心的方便,跟破除障礙的方法。

我們再看附表第八。

附表八 — 一心不亂

(一)九心住(欲界定)

— 糅合《瑜伽師地論》、《菩提道次第略論》—

前面的「念佛攝心方便法」,是一個因地的修行,以下是講到它的功德相貌,你這樣子修有什么好處呢?當然執持名號的目的,是要成就一心不亂,但這個一心不亂的范圍是相當的廣,我們提出了兩個:一個是「九心住」,所謂的「欲界定」;第二個是「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兩個相貌,我們修行應該要知道位次,才不會起增上慢,喔!你念佛念到怎么樣?你一心不亂了,其實沒有,這個就是增上慢。為什么會增上慢呢?因為你不能善知位次,這是不可以的,錯認消息。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現在念佛的境界到什么程度,要清楚。

這個「九心住」有九個次第:第一個是「內住」。我們看它的內容:

第一個、「內住,于一切外境攝心令住內境。」

我們過去要不管我們這一念心,我們這一念心的業處,就是五欲的境界,到處攀緣。在這五欲當中,把它給攝持起來,攝心,把這一念心給抓住。抓住干什么呢?「令住內境」,使令它安住在我們的佛號所緣境上。當然這個地方不是完全強迫,也有一點強迫,但是這當中必須有一點抉擇慧相應。就是你在念佛之前,你應該已經抉擇了,你為什么以佛號為所緣境?因為這個佛號是一個大功德法聚, 這個萬德洪名,可以使令你現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你經常去親近這一句佛號,可以使令你業障慢慢的消滅,福德智能的資糧,慢慢的增長起來,這第一個。第二個可以使令臨命終的時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就是不斷的思惟這個所緣境,這個業處的功德,你就能夠「攝心令住內境」,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等住,于內所緣相續安住。」

這個「等」就是前一念跟后一念相隨順,叫做等。我前一念是安住在佛號上,下一念也是安住在佛號上,這個時候,前一念跟后一念是相隨順的,不是相違背,名之為等。「于內所緣相續安住」,前面的「內住」等于是一個專注,專注力;這個是相續,這個時候必須使令你佛號能夠相續安住,相續力。所以「內住」、「等住」是一個總相,「九心住」的總相,后面的是別相。

第三個、「安住,由妄念向外散亂,速當了知,還令安住前所緣境。」

我們在這個「等住」的時候,心中有一些佛號的相續力,但是我們打妄想的時候,我們不能夠覺察。就是說,我們跟五欲的境界很熟,有時候跟它在一起,我們都不覺得,因為很自然。到了第三「安住」的時候,它有一個好處「速當了知」。就是說,你從前面的「內住」、「等住」以后,你慢慢把這個佛號的等流性給建立起來,在你這一念的無明妄想當中,建立起一個清凈的等流性。你妄想生起的時候,你知道你打妄想了,可能這個時候還不能轉變它,因為你的力量還比它薄弱,但是起碼你「速當了知」,你能夠馬上能夠覺察。

這個「安住」,內心安樂,也是蠻重要。這個富貴人的境界,內心還是不安。的確!我們內心當中,會覺得五欲的境界是我們的,我們總是覺得在那個地方造作快樂,其實這個五欲的境界,增加我們內心的負擔、不安,所以必須要吃安眠藥,我們很怕失掉這個五欲的境界。但是我們念佛不同,它能夠使令我們心安。

第四個、「近住,于廣大境數數攝心,令心漸細,上上而住。」

這個「近」,就是指的我們這一念心,不但是安,而且它已經接近我們所緣境,我們跟佛號已經慢慢慢慢接近。這個接近的意思就是說,這中間的障礙已經破除一部份。破除哪一部份呢?破除了粗的掉舉,叫做「近住」。就是我們在這個廣大的境,在這個廣大的五欲的境界當中,我們數數攝心,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念佛的確也沒什么秘訣,就是數數攝心。你經常念,由生轉熟,由熟生巧,就是這樣子,數數攝心。使令這一念心慢慢的由粗轉細, 上上而住。 這個對治粗的掉舉的意思是說, 前面的安住,能夠速當了知妄想的生起;這個地方我們再繼續用功,我們面對那種強大的貪瞋煩惱、掉舉活動的時候,我們能夠轉變它,有這種力量轉變它。換句話說,你那個佛號的力量就強過粗的掉舉,你看到它,發現的時候,就能夠把它給取代起來,轉念念佛,你有這種力量,這個叫做「近住」。能夠破除粗的掉舉。

第五、「調順,由思惟三摩地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喜。」

這個「調順」它的內涵是破除粗的昏沉,不但是掉舉破除,昏沉也沒有了。它是怎么回事呢?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我們前面的這個心念能夠取代妄想是算不錯,但這個時候我們不應該得少為足,再思惟這個一心不亂的功德:我得到一心不亂以后,現生有種種的神通三昧;臨命終的時候,就往生極樂世界,種種的殊勝的功德,使令我們對于這種佛號的正定,能夠心生欣喜。這個時候,就能夠把粗的昏沉給破壞掉,這「調順」。我們要是能夠把佛號念到粗重的昏沉跟掉舉都破壞掉,到這個調順,你整個生命的業力會有所轉變,你的相貌也會轉變。

我前一段時間到霧峰去看到一個居士, 這個居士他給我感覺非常特別, 你在他的眼睛相貌當中, 看不出那個居士的塵勞相狀,看不到,就像是出家人的樣子, 他留一個平頭,手上拿一串念珠。我看到這個居士很用功,我就跟他談,他說他念佛念了三年,他工作當中,佛號就是綿綿密密、相續不斷,跟他講一段時間,他把他那個身分證拿給我看,他說:我過去是這種境界。哎呀!他過去那個身分證相貌,看起來就像大哥的樣子,在做鐵工的。但是他現在的樣子, 相貌完全轉變過來。所以我們講念佛不可思議。就是說,你內心粗的掉舉、昏沉轉變過來,內心調柔善順,看起來特別有氣質, 調柔善順。不像我們現在的心粗重, 煩惱很粗重。

第六、「寂靜,觀散亂過失,于三摩地寂滅不喜之心。」

這個地方根據昂旺郎吉仁波切的解釋,這個地方是破除細的掉舉,「寂靜」 主要是破除細的掉舉。他說:怎么能夠破除掉細的掉舉?這個時候,你觀察散亂的過失,再觀察我這一念心,在五欲的境界里面流動,譬如大火、譬如怨賊、譬如毒蛇、譬如怨家,你觀察這個散亂的過失,這個時候「于三摩地寂滅不喜之心」。一方面你再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消滅你不喜之心。有時候不喜之心會生起來,就是說有時候,我們這一念心是不打妄想的,但是我們也不愿意在佛號安住,會有這種情況。我們這一念心就是常者生厭,不喜歡繼續再安住下去。這時我們必須要告訴自己,這是不對的,這是一個大安樂處,我們不應該起這種顛倒的思想,就是再繼續的思惟三摩地的功德,來消滅我們這一念不喜之心,把細的掉舉也破除掉,內心就寂靜,沒有掉舉的干擾。

第七、「最極寂靜,謂于貪欲、憂戚、昏沉、睡眠等生起時,寂滅令息。」這個地方是破除細的昏沉。對于這種貪欲、憂戚、昏沉、睡眠等生起的時候,馬上能夠消滅掉。這個細的昏沉,宗喀巴大師在「最極寂靜」的時候,他提出一個警告,他說很多人在這個地方,會認為他得定了,其實這是一種微細的沉默,就是我這一念心,在我所緣境當中,我感覺到不昏沉,也不掉舉,感覺到是這樣,已經明靜而住,我已成就三昧了,其實沒有。那個是一個微細的沉默,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

第八、「專注一趣」,我們再看他的內涵,「謂得任運轉故,精進修習。」到了「專注一趣」的時候,我們還要繼續用功,因為這個時候還沒有達到三摩地。怎么達到三摩地呢?「任運轉故」,這個時候,佛號已經把粗細的昏沉、掉舉都破壞了,但是這個時候的佛號,還必須要如理作意,還是有功用行。有功用行就不是得定,得定的相貌一定是「無功用住」的。所以這個時候「精進修習」,就是要把一切外緣都停下來,這種微細的加功用行,就不是我們普通的懺除罪障、積集資糧,這種動中的狀態,要特別的精進,一點都不能打閑岔,因為你從八到九,這個關鍵是非常微細的狀態。

第九、「等持」這個是得定。「由修專注一趣故,能得自在任運而轉。」這個時候,你對所緣境能夠「自在任運而轉」,就是不必如理作意,你這一念佛號在心中,它就像泉水一樣,不斷的流出來,你根本就不用去作意,這個是得定的相貌。所以得定不得定就是在這句話,不但是「明靜而住」,而且要「自在任運而轉」,這個地方要注意。

這個是「欲界定」的九個相貌。當然這個「欲界定」的相貌非常的長,這是很長很長的一大段時間,可能我們修的五年、十年,還是在前面的八個范圍里面活動。所以我們講這個等流性,你注意看《高僧傳》,你會有一個感覺,就是說一個高僧,他的功德是不同的,他所用功的法門,都會有各式各樣不同。但是你會發覺有一個總相,就是任何一個高僧,他在最初五年的時候,都有一點消息出來,你注意看。

就是說如果你在最初五年當中,還不能夠創造一個清凈的等流性,你以后用功就很難了。

雖然你很年輕出家,但是你要再靜下來就很難了,如果你這五年都在散亂當中度過去,五年過去以后,十年過去以后,你要靜下來就非常困難。你要去栽培這個等流性,你要扭轉你過去這五年當中,所創造的那個散亂的力量,就非常困難,你出家越久越難修行。

如果你這五年當中,能夠好好的、老實的在內心當中,把佛號這個清凈的等流性創造出來,專注力、相續力,乃至于到調順的力量,到第五個能夠對治粗的掉舉、昏沉,這兩個煩惱能夠脫落,就不同。

什么不同呢?當然你以后會有一些事情,有時候會退失,有時候你達到調順以后,這個前面的九心住,都是很容易退失的,但是你這種退失,你雖然工作忙,退失,但是你只要一用功,就能夠馬上恢復,跟你沒有得到的情況是不同的,你那種退失,只要你一靜下來,就能夠把你過去在靜中所修的功德馬上出現,你有這種力量。而且你有這種調順的功德力以后,你出家一年一年會不斷的增上上去,你有基礎。你如果完全沒有基礎,你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上去,上不去,出家越久,心越散亂,到最后心不安。

如說修行是對佛菩薩最大的供養,你能夠在佛法當中,好好的隨順佛陀的圣教量,這樣子修行,三世諸佛贊嘆你,真正贊嘆你,真正是一個佛弟子。這一切是你未來自行化他的基礎,就從那個地方成就起來。

所以這個地方是太重要了,修行。當然這都是每一個人要經過,沒有一個人能夠幫我們走過去的。

接下來第二「近分定」。

(二)近分定(未到地定)

謂由心調柔心輕安性生起之力為所依止,有能引發身輕安風來入身中。由此風大遍全身轉,身粗重性皆得遠離,能對治品身輕安性即得生起,由風勢力,令身生起極大快樂,由此為依,心中亦生最妙歡喜。要生如是輕安,始名有作意,由得第一靜慮近分所攝正奢摩他,乃得定地所攝少分作意。

— 糅合《瑜伽師地論》、《菩提道次第略論》—

這個「近分定」又叫「未到地定」,什么叫「未到地定」呢?就是說他已經超越了「欲界定」,但是還沒有達到色界的初禪,他是在欲界跟初禪的一個過度時期,叫做「未到地定」。但是他已經接近了初禪,所以叫「近分定」,他已經接近了部份初禪的功德,叫「近分定」。我們看它的內涵。

「謂由心調柔心輕安性生起之力為所依止, 有能引發身輕安風來入身中。」這是第一個相貌,就是說我們以前面的「等持」,就是「欲界定」,這個「欲界定」生起的時候,它有兩個相貌:第一個「心調柔」,所以得到欲界定的人,你跟他講話,你會發覺他不同,他的心特別調柔,他那個粗重性已經沒有了。而且他的心輕安,他自己有那種殊勝的三昧樂,自受用,屬輕安樂,這個是一個依止,得到「未到地定」的依止。

這個時候繼續用功呢,他就能夠從身體的四大產生變化,什么變化呢?「引發身輕安風來入身中。」 在身體當中產生一個氣,是風大。風大的生起有兩種狀態:第一種狀態是由下而上,就是你這個時候身體會有這種八觸,或者是動、或者是靜;或者是忽冷、忽熱,這個時候從身體的下面,一直不斷的慢慢慢慢的擴散到頭部,這是第一種,這種情況是一種堅固相狀,你這個定不容易失掉。第二種狀態是由上而下,從頭部生起到腳部,這個就是表示你這個定不堅固,可能會失掉,要注意!這就是風大生起的兩種情況。這是講到身體會產生風大,這個是「未到地定」剛生起的一個相貌。其次慢慢的增長,我們再看。

「由此風大遍全身轉,身粗重性皆得遠離,能對治品身輕安性即得生起,由風勢力,令身生起極大快樂,由此為依,心中亦生最妙歡喜。」這個時候正式的生起身心的輕安,次第上是先生起身輕安;再生起心輕安。先看身輕安,「由此風大」,這個時候氣息從最初的腳部生起,慢慢慢慢的增長,「遍全身轉」,全身都是那個氣息,你的身體感到特別調暢。這時欲界這種四大的粗重性慢慢慢慢的就消失掉。

在《釋禪波羅蜜》上說,這個時候的修行人,你的身體感覺到若有、若無;如云、如霧,好像是有,好像是沒有,講一個譬喻:若云若霧。像云中、像云像霧一樣,你說它沒有,它有那個相貌;你說它有,又抓不到。得到「未到地定」的人,他的身體就是這樣。他好像不是我們這種身體,六十公斤好像很粗重的一塊肉,他不是!他覺得內心沒有這個身體的負擔。

粗重性消失以后,能對治粗重性的這種 「身輕安性」 生起來。《瑜伽師地論》解釋說:這個時候,欲界四大里面,已經生起了少分色界的凈妙四大了。因為欲界的四大是沒有輕安的,色界的四大才有,這個是講到身輕安的情況。

「由風勢力,令身生起極大快樂,由此為依,心中亦生最妙歡喜。」這個時候的風大,不斷的在身體繼續的運轉,身體特別的調暢快樂,三昧樂。這時心中又生起了很殊勝的輕安,你內心也感到非常的輕安,當然這個心輕安,就等于前面的心調柔,調柔心就更增加了。這是講到「未到地定」的功德相狀,就是身輕安跟心輕安。

「要生如是輕安,始名有作意,由得第一靜慮近分所攝正奢摩他,乃得定地所攝少分作意。」要得到如是的身心輕安,才能夠叫做「有作意」。唯識學有時候它的名相、解釋不同,這個地方的作意指的「禪定」,才叫做禪定。什么禪定呢?下面有一個名詞「第一靜慮近分所攝正奢摩他」,這個「近分定」全部的名稱就是「第一靜慮」,就是初禪,「近分」。就是它不是初禪,但是它是靠近了初禪的這種「少分」,所攝的一個「正奢摩他」。所以在《瑜伽師地論》上,它也同意它是奢摩他,「未到地定」也可以算是奢摩他、正奢摩他。「乃得定地所攝少分作意」,這個就是作意,也是禪定的意思。所以說我們怎么抉擇你得到的是「欲界定」跟「未到地定」呢?就是「欲界定」它的功德是明了跟寂靜這兩種功德,但是「未到地定」的功德有三種:第一個明了;第二個寂靜;第三個三昧樂,它有三昧樂,「欲界定」沒有三昧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很快的抉擇出來,這個是講到一心不亂,這個初禪我們不要講,我們很難得到的。

第三「結示勸修」,我們引用兩部論來跟大家互相勉勵,我們先看《入行論》云。

(三)結示勸修

《入行論》云:「諸人心散亂,住煩惱隙中,雖經長時念誦苦行等,心散所作業,佛說無義利。」

我們一般人的心,就在我們過去五欲的境界上,這種熟境上活動、散亂,所以住在煩惱隙當中,就是被這個煩惱的強大勢力所控制,跟著煩惱轉。但是我們也有善根,我們對佛法有信心,也能夠精進。什么精進呢?「雖經長時念誦苦行等」,我們也能夠長時間,五年、十年,這種長時間的念誦經典,或者持戒、或者修十八頭陀苦行,但是「心散所作業,佛說無義利。」因為心思太散亂,這種粗重心,昏沉、掉舉太粗重了,使令我們所做的善業,不能夠成就大的利益,就是小小的利益,不能成就大功德的。所以這個「念力」是很重要的!能念的心沒有念力,即使我們所依止的是一個殊勝的法寶,但是力量薄弱。

第二我們再看《菩提道次第略論》。

《略論》云:「吾人心念,未得止前,多是散心,所修善法均悉微劣,故當修止,方便調伏,使令安住。譬如猿猴得樹,騰躍跳躑,若鎖之于柱,久久自調;心亦如是,令心所緣,數數憶念,心不他散,念力增長乃至安住。」

好,我們分成兩段來解釋。先看第一段。「吾人心念,未得止前,多是散心」,我們這個心念,還沒有得到奢摩他的止之前,都是散亂心。散亂心之下,所修的善法,力量都薄弱了。那怎么辦呢?必須修止,就是要有念力,這個專注力、相續力,方便來調伏我們這個妄想,使令我們這一念心,能夠在我們佛號的所緣當中,明靜安住。

怎么能夠「方便調伏,使令安住」呢?要怎么辦呢?下面先講一個譬喻,「譬如猿猴得樹,騰躍跳躑,若鎖之于柱,久久自調」,猿猴在樹上,猴子到樹上,它等于是如魚得水,它的熟境界,它在樹上就能夠在空中跳過來、跳過去,抓一個樹,放一個樹;放一個樹,抓一個樹,不停止的跳動。我們如果把這只猴子鎖在一個柱子上,這個時候,牠這種騰躍跳躑的狀態,就慢慢調伏。這是講一個譬喻,就是鎖之于柱,這是一個對治騰躍跳躑的辦法。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以下合法。「心亦如是,令心所緣,數數憶念,心不他散,念力增長乃至安住。」我們這一念散亂心的對治也是一樣,使令我們這一念心,對于佛號數數憶念。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重復的憶念,你要能夠不厭其煩,在寂靜當中,念佛念的很好。失敗了,打妄想,沒關系再站起來。你能夠以這種不屈撓的意志力,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當然這當中支持你的,就是你對佛號的這種信心,你能夠不斷從跌倒當中再站起來。好,我這一個工作做不好沒關系,我下次再做,你這樣子不斷的數數憶念,你總有一天能夠成功的,念力增長,乃至安住,你就能夠成功。只要你不放棄努力,這件事情就能夠成功。

蕅益大師講一句話說:「細水長流,則能穿石」,這個是在講我們修行點點滴滴的功夫。一個細水,就是一個微細的水流,它可能是一點一滴的從這個山谷中掉下來,它的水滴是很小的,但是它能長流,它今天流、明天流;第一年流、第二年流、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就是這樣流下去,有什么好處呢?則能穿石。這個石頭是很堅固的,水是很柔軟的,但是它因為長流的關系,能夠把堅固的石頭給穿破,它就有這種力量。所以這個因緣力量不可思議,你重復的造作,這個勢力就強大。佛號在我們的心中亦復如是,你剛開始可能只能夠念一片、兩片、三片,但是你愿意長流,你經常的數數憶念,它的念力就能夠增長起來,就能夠把你無始劫來,控制你的昏沉、掉舉這兩個賊給破壞掉,就有這種力量。所以這個地方,的確是要一段時間的用功的。

大家有沒有問題?無功用住。好,解釋一下。

我們修行是分成兩類,第一個是有功用住,跟無功用住。就是說你這種明靜不動的相貌,你還要假藉如理作意,還要有一種警覺的作用,你要經常注意,你不注意這個相貌就會失掉,這個就是「有功用住」。反過來說,你這種明靜不動的相貌,你不必保持警覺作用,你注意它,它也是明靜不動;你不注意它,它也是明靜不動,是這種境界,這個就是「無功用住」,你不必去作意這件事情,不必。就是它講的「任運而轉」,這個地方有解釋了任運而轉,這個是得到「欲界定」的一個相貌。

唯識學的《百法》有一個「行舍」,善心所有一個行舍。那個行舍就是這樣,平等、正直、無功用住叫做行舍。就是平等,你這一念心跟前一念心是平等。你前一念心是安住在佛號,這一念也是安住在佛號,平等、正直、相續,沒有邪曲,然后無功用住。所以你要能夠得到欲界定,內心當中,那個行舍的心所一定要現前,那個相貌要現前,平等、正直、無功用住,這個就是所有定里面,一定要有「行舍」的心所相應。

我們剛開始在念佛的時候,你千萬不要急躁,雖然我們不能懈怠,但是急躁也有問題。你急躁,反而念不好。所以我說,我們剛開始不要求快,也不要求多,要求自己明了寂靜的把佛號現出來,這點也是很重要的。不要管前一念,也不要管下一念,你就注意你當下這句佛號。你說:我剛剛打妄想。你剛剛打妄想,你現在又在那邊后悔,你又增加了妄想。打妄想以后,收回來,就不要管它了,你要把握的是你以后的念佛,你也不要管說:哎呀!我什么時候得定?不要起這個念頭,你就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你相信這一切法都是因緣生的,只要你有這種造作,這個功德一定會出現。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你有這個因緣,一定有那個果報。所以你每一句佛號,都注意你當下這句佛號,不要管前面怎么樣,不要管后面怎么樣,就注意你現在這句佛號,你不斷的在現前這句佛號安住,你以后就不可思議。好,我們再看講義第二十七面。

這是靜中修的另外一個方法。前面我們所說的五點記數法,那是一個通途法門,正常法門。這有一個特別法門,就是十念法門,我們把它說一下,大家請合掌。先把它念一遍。

【三】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閑暇,當于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凈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凈土中」四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云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盡一口氣念?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

— 與陳錫周書 —

好,我們看它的內容,分成三段。

第一段、「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閑暇」

這個十念法門,第一段是說明它所加被的根機。「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閑暇」。假設我們平常的事情實在太多,身體處在這個萬丈紅塵當中事務多端,你要我靜下來好好的攝心念佛,這件事情實在是辦不到,特別在家居士辦不到。那怎么辦呢?這以下有一個特別法門。

第二段、當于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凈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凈土中」四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云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

「當于晨朝盥漱畢」,你在早上起床盥洗以后,什么話都先不要講, 什么事也先不要做,盥洗以后馬上就做這以下的幾件事。第一件事「有佛則禮佛三拜」,如果你有佛堂,就到佛堂里面拜三拜,或者你要多拜也可以,起碼拜三拜,這是第一個加行。第二個正修,拜完佛以后干什么呢?「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這個時候,你就正身,或者是長跪,或者站著,把這個身體端正起來,精神提起來,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地方指的是念六字而且出聲,怎么念法呢?「盡一口氣為一念」,就是你吸氣然后念佛號,念到這個氣完全吐盡為止,這叫一念。這一口氣當中,念幾句佛號不要管它,就是念到氣沒有為止,你總共念十口氣,這叫十念,這個正修。念完以后,「即念小凈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凈土中』四偈」。這個回向,這是小凈土,或是一心歸向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個歸依文。或者你時間你不夠,就簡單念「愿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回入娑婆度有情」,把這功德回向。念完以后呢?「念畢禮佛三拜而退」,最后再拜三拜,這個就是時間非常的短,這是有佛堂的情況。

如果是沒有佛堂怎么辦呢?「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如果沒有佛堂,就是就不要拜了,就向西問訊就好,三問訊,三問訊也是一樣,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十念,然后回向,就是這兩個方法。

「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云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這個法門叫十念法門,以一口氣為一念,念十口氣,這當中不要管它的數目,每一口氣當中,有幾個數目不要管它。這是慈云懺主為王宮大臣,「政務繁劇」,沒有時間修行所設立的,這是一個法門的內容。

第三段,何以令盡一口氣念?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

第三段贊嘆這個法門的殊勝。「何以令盡一口氣念?」,為什么要盡一口氣呢?這以下說明:「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我們平常念佛的時候心思散亂,心思散亂本來應該要利用時間,好好的使令我們這一念心,心于佛號專一安住;心于佛號攝心安住。但是「無暇專念」,你整天都忙這個工作, 哪有時間這樣子念呢, 所以只好靠這個法門。那這個法門的特色呢?「借氣攝心」,它這個特色,就是用這個氣從吸飽以后吐出來, 這一口氣當中, 因為你都沒有換氣的關系,你不容易打妄想,它就是一口氣,把所有佛號都念完,所以這個地方的特色「借氣攝心」。他的意思就是說,你實在是沒時間念佛,但是你實在是想往生極樂世界,怎么辦呢?有沒有辦法在最短的時間,去創造一個念佛的資糧?有!就是這個「借氣攝心」的方法。

「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這有兩個地方要注意!第一個,不可以「強使多念」,你念到沒有氣的時候,就不要念下去,把這個氣吐完以后,就不要再念下去了,不可以強念,否則傷氣,這第一個。第二個也不可以多念,你一天只能夠念十句,不像前面的三三四,因為它是配合著氣息的運轉,你可以念一整天,沒關系的。因為這個是十念法門,只能夠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也傷氣。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第一個不可以強念,也不可以多念,它只有在早上起床的時候念。

以下就總結這個法門的殊勝。「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我們一般都是散心念佛,很難往生。我們在這種短時間當中,這個法門因為它借氣攝心,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只要我們不間斷,也能夠決定往生。所以我們在平常修五點記數法之余,你也可以每天修一次的十念法門,這個時間很快,但是這個只是一天一次而已,加強我們念佛的念力,它有加強作用。這把靜中修的「正示念佛方法」這一科講完。大家有沒有問題?

[師答]:他那個地方講這個法門叫十念法門,他就解釋那個念的定義,什么叫念?他這個名字叫十念法門,對不對?什么是念呢?他那個念,不是一句佛號,而是盡一口氣為一念,他解釋那個念的意思。這個地方的念,跟我們一般講念不同,這樣懂嗎?他是一口氣為一念,所以有時候這個名相解釋會不同。

[師答]:九次第定,如果你是講《楞嚴經》的九次第定,就是滅盡定。九次第定跟九心住不同,九次第定就是四禪四空再上去的,那個就是九次第定,你這個名詞是不是《楞嚴經》來的?

是喔, 《楞嚴經》的九次第定就是超越了四禪八定,四禪四空,它那個九次地定是講滅盡定。阿羅漢,三果以上,三果以上也可以,阿羅漢圓滿。他那個是鈍根的阿羅漢。鈍根阿羅漢,他必須要經過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他一定要每一個定都要經過,最后從這個四空定當中,再降到四禪,從四禪當中修無我觀,然后進入滅盡定。這個是講到鈍根的聲聞人,他必須要照這個次第修上去。利根的人可能在初禪當中,因為無我的智慧強,他初禪就能夠進入到這個九次第定。

這個定的得到有三種:第一個生起;第二個圓滿;第三個自在。我們剛開始禪定生起,但是還不圓滿,會退失掉,慢慢慢慢從最初的得到以后,慢慢堅固了,不容易失掉,因為你經常做,你得到初禪以后,你經常做,做到最后,那個禪定就非常堅固。堅固以后,還不自在,你到初禪要到二禪,不行!你必須從初禪出來,再進入二禪,你慢慢慢慢熟練以后,他就得自在,他能夠一入坐,馬上進入到四禪,那四禪又能夠到初禪,他就是熟了,就生巧,就自在。所以禪定有三種境界:第一個生起;第二個堅固,我們講圓滿;第三個自在。有些人禪定不自在,有些人禪定自在,就是他的熟練度。就看你的用功情況。每一個禪定都有自在,有漏的禪定也有自在,這個自在不約有漏、無漏,前面的四禪八定都是有漏位,九次第定它是無漏,它有無我智慧,它是無漏定,他沒有愛著心。

好,這個我們以后再談論。我們現在離期中考,還有差不多還有三個禮拜,現在給大家訓練。我們剛開始不要求多,你先坐二十分鐘看看,你看看你這五點記數法能夠走幾片,你在練習當中,有一些支離破碎的情況,你這一片就不要,看你這二十分鐘能夠取到完整的片數, 清楚分明的佛號, 能夠取幾片,訓練看看。這個事情都是要訓練,不管是善法、惡法,都是要假藉你的造作才能夠生起。我們過去為什么煩惱很粗重呢?就是我們不斷的,我們歡喜在這個煩惱的業處里面活動;現在剛好相反,我們要歡喜在佛號的業處活動,這個也是自己要去創造的。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里。

目錄
設置
設置
閱讀主題
字體風格
雅黑 宋體 楷書 卡通
字體風格
適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設置
恢復默認
手機
手機閱讀
掃碼獲取鏈接,使用瀏覽器打開
書架同步,隨時隨地,手機閱讀
收藏
換源
聽書
聽書
發聲
男聲 女生 逍遙 軟萌
語速
適中 超快
音量
適中
開始播放
推薦
反饋
章節報錯
當前章節
報錯內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錯誤舉報
全局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CHINESE男男GAYGAY网站| youjizcom亚洲| 人人干人人干人人干|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 久久中文网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成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一| 日本哺乳期网站xxxx| 炕上摸着老妇雪白肥臀| 欧美大片一区二区| videos性欧美| 久久天堂AV综合色无码专区|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免费视频一区| 新木乃伊电影免费观看完整版| 欧美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 色与欲影视天天看综合网| 1024手机基地在线看手机| 东北小彬系列chinese| 久久精品国产屋|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午夜视频在线看| 国产伦理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 天天做天天摸天天爽天天爱| 无码A级毛片日韩精品| 欧美www网站| 欧美综合人人做人人爱| 精品久久久影院| 色婷五月综激情亚洲综合| 国产在线a免费观看| 0588影视手机免费看片| 97视频免费在线| porn在线精品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在线影院|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东京热| 亚州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日本人成中文字幕|